甘肃兵团林二师东华池知青倪晓琳自述:知青生活追忆

文摘   2024-09-27 11:16   四川  

自述者个人简介:

倪晓林,甘肃省女子中学初中六八届学生;林建二师二团东华池牧场凤川分场高庄生产队知青;甘肃汽车齿轮厂工人、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厂办副主任、党办主任等;甘肃机械集团公司(甘肃省机械工业总公司)机关党委组织宣传干事、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等。

以下内容为本人回忆:

196812月那个终生难忘的冬季,按照学校的分配通知,我到派出所将自己的户口关系迁出,随后,带着行装和三千名知青一道,踏上赴甘肃林建兵团之路。

随身携带的那只木箱是邻居木匠王伯伯帮忙打制的,里面的衣物中有一双黑色条绒布棉鞋,过去老兰州人将其称为鸡窝子,那是母亲在灯下为我赶做的。

火车站上,家人相送,我进到车厢后却不敢向窗下望去,直到火车缓缓驶出站台,我仍没敢上前与父母对视一眼,就这样,刚满十六岁的我便满含热泪,带着疑惑,心存茫然地离开了家乡和亲人。

下了火车,换乘大卡车,冒着严寒,前往林建二师二团东华池牧场凤川分场。依稀记得,卡车行驶路过一处山沟,路边石崖上刻有大大小小的佛像。

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我们带着微笑,开始面对命运的挑战。分配到高庄队的兰州女子中学的同学共有九位,其中除五位高中生外,还有四位初六八的小女生,我便是其中之一。我们住的窑洞里有一个土炕。

当地人说,窑洞里面冬暖夏凉。可是烧了土炕而没有火炉取暖,窑洞里面也是很冷。土炕虽大却不够用,我和黄安林只好睡在靠窑洞最里面的木板床上。从此,我的左腿落下了病根,每逢阴雨天气,腿关节便疼痛不已。

我这个喜爱体育运动,当年的女中校排球队队员,就渐渐地远离了球场。返城后,有个企业招工,想让我进厂女子篮球队,我只能如实相告,本人不适合打篮球。

我们在高庄住的窑洞前面院子很大,位置较高。队上几十号人吃饭,洗衣等所需的水都是靠老职工和男同学们一担一担地从坡底下的沟渠里挑上来的。因此,我们用水时格外注意,不敢胡乱糟。男同学当中似乎朱邦安挑水挑得最多。我忘不了当年朱邦安用他厚实的肩膀挑着水桶,迈着沉稳的脚步,左右摇晃着走上坡来的情景,数年后再见到朱邦安,第一时间我脑海中闪现的就是他那挑水上坡的身影,不禁发自内心地喊他一声:朱大哥!

队上在院子前面的半坡处修建了男女厕所各一座,十分简陋,面积却还不算太小。印象当中,何学武队长从来没有指派过任何一名知青去清掏粪便和打扫厕所。

这些脏话累活都是由队里的老职工完成的。记得女厕所里每天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从来没有下不去脚的感觉。老职工们默默无声的担当,令人感动,难以忘却。

自己年龄虽小,但在劳动中不怕吃苦。初到高庄,我们就到羊圈起粪。然后车拉肩挑,运送到地里,虽说在家时也常从水站往家抬水,肩膀还不算太嫩。可在高庄,挑起那装满羊粪的担子、压得我直咧嘴,但还是忍住了肩疼,坚持了下来。

开春后,我们按老职工的指点,将洋芋切成块当作种子,每一小块上留下一个芽眼,用草木灰拌好后再种到地里。有一次,何队长派我和几个同学跟老职工到离住地较远的一块地里种玉米。第一次见到那种原始的播种工具,感到很新奇,我还小心翼翼地扶住耧车试着走了几步,播下希望的难种子。

我们还多次到住地旁边的山岔里砍伐树木,用来烧水,做饭。每条小山岔里都是那么的郁郁葱葱,如诗如画,树木繁茂,生机盎然。地上开着打碗花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花。山坡上还有野生的草莓,吃起来味道远比现在市面上出售的草莓香甜得多。

我喜忆欢满山的树木花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一棵棵挺拔美丽的白桦树。砍柴时男同学们挥斧砍伐,我们女同学力所能及地挑拣比较细小的树木扛出山岔,而男同学们则争先恐后地捡粗大的树木来扛。艰苦劳动的场景值得回味,当时我穿的那件紫红色条绒衣肩上的补丁,也定格在了返城后与弟妹们的合影当中

子午岭林木资源固然丰厚,但用现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在过去的许多年里,那里的人们常年累月无休止地砍伐,毁掉了多少好山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显而易见。而护林、造林的步子远不如砍伐的快,留给后人许多哀叹!

到高庄后,我们很快融入到那个新的大集体当中,与十中的同学们逐渐熟识。也许是从女子中学那类学校中走出来的缘故,我觉得自己还不太习惯与队上的男同学交往。

我和同班同学杨佩琪、石笑雨虽然分在了一个队上,可她俩不久就参加了文艺宣传队,经常在外排练和演出。这样,我和队上其他女同学相处的时间就多了,交往也更深一些,与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

黄安林心灵手巧,会做针线活儿。我向她学会了缝衣服和补袜子。高庄的这批高中同学不分男女,都是老三届中的姣姣者。他们当中不少人先后在农场当了老师,带着文革前没能进入大学深造的深深遗憾,凭借深厚的老底子教书育人。

实践证明,他们的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不亚于后来的一些大学生们。我们队上的几位高中女同学知识全面,谈吐不凡,我很敬佩她们。在地里劳动间隙,我不止不一次地缠着张胜利给我讲外国文学故事,她看过的书很多,真让人羡慕。曹军平平易近人,有着大姐的风范。平时我和她接触比较多,有时休息天外出,我们结伴而行,一路攀谈,十分愉快。

她身体健壮,脚板很大,走起路来速度很快,给人以雷厉风行的感觉。马以芳温柔热情和谁都很融洽,记得有一位老职工要带新婚不久的妻子回娘家,请她帮他们照看窑院,马以芳便邀我同去与她做伴。由此可见知青已经博得老职工们的信任。

记得十中的同学曾经这样说过:你们女中的学生就像玫瑰花一样。当时令人费解,玫瑰花芬芳且带刺,那不正是我们女中学生的基本特征吗?有一天,劳动结束后,大家有说有笑地往回走,只听刘丽文冒了一句:我们的生活就像干柴一样!不知何意,此后的若干年里,我不止一次地想起这句话,但总琢磨不透。

高庄的生活平静而有序,大家和谐相处,而我当时年龄还小,起初并不知道自己此次离家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去想一想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这就是所谓的少年不知愁滋味吧!

随着时光的推移,我心中的隐忧与日俱增:父亲因工受伤,母亲参加红山根体育场万人大会时被挤断了手臂,妹妹那只近乎失明的眼晴·作为家中的长女,我能为父母分担些什么呢?

和所有的知青一样,我们平日里最期盼的一件事就是收到亲友、同学的来信,然后又追不及待地写回信,表达对亲友和同学浓浓思念之情,并将自己的劳动,生活情况告诉他们。

有一次,我的胶鞋底快要裂开了,我就给表姐写信,请她帮我买一双鞋。我想她在庆阳宁县插队,离东华池较近,邮寄也会快一些。可她不但没买,反而写信让我自已学会做鞋。也许她当时插队挣工分,手头没钱吧?后来见到表姐,偶尔也会想起此事。另外,从家人来信中得知姨妈全家三口从城市被遣送到平凉华亭农村落户,生活比较清苦。

我将自己的一些线手套,还有已经拆好准备学着织线裤的手套线一并寄去,让姨妈给表妹织衣服穿。父亲从我的回信中得知高庄的一些情况,专门买了一部收音机给我寄来。尽管在那个年代收音机里播出的内容非常单调,但它毕竟使我和同学们能在劳动之余听一些音乐,及时了解外界发生的一些事情。

那段兵团知青生活,都留在了难以抹去的记忆当中。高庄大逃跑留给我们全队的印象最深。关于那次事情的全部经过,王毓勤同学的回忆录中已经写得很详尽,真实真挚,十分感人。估计其他有关同学也会提笔写起,在此我不再赘述。

我是高庄大逃跑的参与者之一。记得当时我们一行星夜兼程,翻越木瓜岭,天亮时到达合水,迎接我们的是从东方冉冉升起的一轮朝阳,霞光万道,照得田野一片金黄,那一个个麦垛闪光发亮,那一幅美丽的画面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中。

记得送走曹军平她们后,我们其他人又在西峰逗留了一阵,我专门去了新华书店,想买几本书带回队里。谁知诺大的一个书店除了《毛选》之外,其他书籍很少。失望之余,又猛然发现一个柜台里陈列着一本介绍数学家华罗庚《优选法》的科普小册子,立即兴冲冲地买了一本,拿在手里翻看,似懂非懂的。

不禁回想起在女中读书时,教我们班数学的吴老师。那是一个操着浓厚山东的口音的小老头儿,从来都是一脸严肃。有那么几次,在讲数学新课的前一天,吴老师都把我叫到办公室,考问我几道题,我一一作答,吴老师面露笑容。他每次都要求我回家提前预习新课。也许,所有的老师都会偏爱自己喜欢的学生吧!一边翻看《优选法》小册子,一边在想,我还有上学的机会吗?后来这本小册子丢失了,甚为可惜!

还记得参加高庄大逃跑的一帮同学在从西峰返回高庄途中,发现过一棵杏树,上面结满了黄黄的杏子,几位男同学上去摘回一大堆,我们美美的享受了一顿。那种杏子个头较小但味道特别甜,在后来的岁月里,每当吃到杏子,脑海中总会闪现出那棵好大好大的杏树来。当我们一行走到东华池时已赶不回高庄,当晚分别住在总场几间空闲的房子里。我和黄安林睡在麦草上,蜷缩着身子,用房子里摆放着的一张崭新的草席遮挡着,提心吊胆,半醒半睡地过了一晚上。

回到高庄后,看到何队长神情凝重。没有出事,回来就好,何队长悬着的一颗心算是放下了。他既没有责骂也没有惩罚我们,他的理解和宽容令人难以忘怀。

听同学告诉我,何队长说,没想到这次倪晓林也跟着去了,听了这话,我心中一阵暗喜,看来我平时的表现还算不错。说实在的,至今我也搞不清这次逃跑行动是谁策划的,十几个人齐刷刷地未经领导准许就离开队上,这在具有正规建制的林建二师是不能允许的。

出现任何意外,都无法向组织和知青家长交待,何队长他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记得那次外出的第二天是休息日,但我们还是应该请假,在这里,该向何队长补说一声:对不起!

但话又说回来,那次外出就像假日结伴旅行一样,我们既兴奋又紧张,路途虽远,有风险,但放飞了心情,经历了风雨,沿途也看到了庆阳老区当时的贫穷落后和百姓的疾苦,获益匪浅。

后来,听说当年有些学生不愿上山下乡,迟迟不迁户口:想方设法最终留在了城市,而我却是在父母不知道的情况下自己去迁转的户口粮食关系。我也曾经问过自己,当时是不是太傻?

敏感的城市户口问题,历来是多少人心头的纠结。但是,追忆四十五年前所经历的那段时光,细细回味当年的点点滴滴,我无怨无悔!那段特殊而平凡的历史,既是我们这代人的不幸,也是我们这代人的自豪。

我赞同蒋子龙先生的一句话:经历就是财富。我的兵团知青生活时间虽然较短,但在东华池凤川高庄这个大西北的小山村,我经受了磨练,学会了坚韧,懂得了珍惜我的人生因此而变得丰富,正因为有那段兵团知青难生活的铺垫,我才能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到顺境中淡然,困难时坦然。

从工厂到机关,入团入党,转干升职,靠自学拿到大学文凭,在甘肃机械行业的大军里一路前行,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平平凡凡地走过了三十多年。如今,我已年届花甲,退休生活还算惬意,含饴弄孙,乐在其中!

本文资料来自《情系东华池》,资料由吉光安提供。

文后顺便给大家推荐一款产品“中坝酱油”。

现代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但医院的病人并不见减少。这和我们平时吃的有毒有害食品太多是主要原因之一。前几日给孙子买面包,一看里面的添加剂近十种,很担心。

此种情况虽不能完全避免,但可以尽量减少,买零添加或者尽量少的工业添加剂的食品。中坝酱油我长期吃,零添加,顺便推荐,供参考。

松竹散人
致力于西北生产建设兵团、甘肃军垦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写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