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兵团小宛农场春灌和冬灌的记忆

文摘   2024-12-16 19:50   四川  


甘肃兵团系统当年在河西走廊的所有农场,均分布于疏勒河、石羊河、黑河流域,农业生产、人畜饮水都依赖这些水系,这些水系的源头来自祁连山脉。


五十多年后闫兴安回到小宛农场


这些水对于河西地区农牧业生产和人类的生存是生命之水。当年的十一师六团,即小宛农场所用的水就来自疏勒河水系。


小宛农场(十一师六团)在甘肃安西县(现瓜州)辖区内,小宛农场各分场连队的农田都是依靠双塔水库的水灌溉,水库的水资源由安西县水利局分配,各乡有水管所管理,严格按计分配至附近的小宛农场各连队。


农场集中用水有两个季节,一个是春灌一个是冬灌。

                   

春灌就是小麦长出苗后要浇水(时间大约在四月份),小麦到成熟前后要浇四次五次水。


冬灌则一般在每年11月份,就是把大田用水浇一次,起到压碱、保墒的作用。为来年春播打基础。


对春灌和冬灌,当年的兵团战友闫兴安至今记忆犹新,他最近告诉我:当年我所在的一分场二连是小宛农场最西北一个连队,在安西县(现瓜州)西北距县城四公里,我们连用水由地方瓜州乡水管所分配,我们二连西边是沙漠和草原,北边是沙漠,南面靠瓜州南岔乡,东边四公里就是瓜州乡,我们二连大田都在东面。


每次到春灌和冬灌开始前,连里都要开动员大会明确意义,具体分工,各负其责,我们连每次灌溉要开5条毛渠道,毛渠就是主渠道的分支。


瓜州水管所知给三天时间,超过时间就停供水了。这三天黑白天都要灌,分白班和夜班,每班12小时,每人一个马灯,一件羊皮大衣(没有面)。俗称“羊皮筒子”,穿上羊皮筒子累了往地上一躺方便。


那年冬灌我在二连任司务长,我负责给夜班放水的人送夜班饭。晚上12点我到炊事班去做夜班饭,放水很苦,一班要干12小时。那时连队生活都很艰苦,也没有什么好吃的,就是做面条。


我在炊事班手工和面擀面条,先把馒头先加热,开始煮面条,把包菜叶子切好,锅里放极少的油,那时每个人一个月仅供应四两油。


把面条煮好放在桶里用棉布盖上保温,用另一个桶装馒头,带上三个饭碗和筷子,(一个毛渠三个人要代三个碗),已经到了凌晨一点了,我担着夜班饭提着马灯在黑夜中向大田走去。


20分钟后我来到第一个毛 渠,我担着饭挑一个一个毛渠艰难的走着,看到战友喝着热乎乎的面条,我感到很欣慰慰。送完5个毛渠回到连,已经到了凌晨接近天亮。我此时到宿舍休息,因白天还有任务。

               

闫兴安回忆说,有一次连里小麦灌第四水,连里实在抽不出去巡渠的人,巡渠的人必须能负责,最后让我去,巡渠从连到瓜州有八里长的渠道,巡查主要是看渠道有无跑水的,同时看有没有老乡偷水的。


那次我是夜班巡渠,晚上我穿上羊皮大衣提上马灯,扛上铁锹从连开始到瓜州巡渠,这漫长的渠道不是在路边,在草滩田地边,没有路,很难走,走到瓜州已经是凌晨了。


瓜州大干渠通二连的水闸边有一个二连的小屋,一个二连老职工姓邓(四川人)在哪里看水闸,我在小屋边把羊皮大衣铺在水渠边,半铺半盖我经过一晚上的寻渠很累,不一会睡着了,大概睡了两小时天亮了我就回连交班了。

 

闫兴安说还有一次难忘的春灌经历,他说,那年春灌给小麦苗灌第一次水,连里干部都去团里开会,春灌的任务就交我和李排长(李益明)负责全连的春灌任务。我们两分工李排长负责代白班,因为我是司务长白天还有工作,所以我负责代夜班。


一共有五条毛渠,我夜班要巡查5个毛渠放水情况,五个毛渠要八九个小时。当我巡查最后一个毛渠已经是凌晨了,我老远看见马灯下有两个人在忙乱中在往毛渠水口加土,想堵住水口,我走近一看,是战友韩青春和魏宝理两人。


这一块地水已经放满,需要马上把水口堵上,可是毛渠高麦地低,一铁锹土放到水口立即就被水冲走。再说毛渠已经没有可取的土了,这样下去麦苗一定会被水淹。在马灯光亮中看到麦地一片汪洋,怎么办?我有点惊慌了。


如果这片麦苗被淹我这个代班有责任,最后我决定下水用身体堵水口,我穿着羊皮大衣就跳进水里用身体堵住水口,然后让韩魏两人回连用麻代装麦草来堵水。


他们回连,我在水口堵住了水,初春的西北还是很冷,我在水里已经半个小时了,韩魏两人从连里拿来两麻袋麦草最终堵住水口。


我慢慢从水口出来,我全身都是水,被风一吹我的身体一直发抖,身体缩成一团。


他们俩把我拉回连,回办公室我换了干衣服。我两眼泪花,那时我妻子已经调走了,此刻想如果家属在能给我煮一碗热面条多好。


我把湿衣服换下来,这时连里两个天津战友陈宝玲和韩宝荣听说我下水堵水,给我送来一碗姜汤和一碗热腾腾面条,我喝了汤姜和面条全身很暖和,内心一股暖流。这几次放水经历给留下深刻的记忆,至今难忘。



松竹散人
致力于西北生产建设兵团、甘肃军垦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写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