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至1966年3月,甘肃省水土保持建设师隶属关系又发生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
豹子川林场职工孙迎春
1966年3月,“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兵团”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所辖各师按陕、甘、宁顺序排为第一、第二、第三师,并在青海省建立一个独立团。
即陕西为第一师、甘肃为第二师,宁夏为第三师。甘肃省水土保持建设师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二师”。
林二师建制及主要首长与水保师相同,即政治委员李培福(兼),第二政委王克,师长邢昆山。1966年3月开始,中共甘肃省委向林二师任命师、团两级领导干部。
1966年4月,林二师在子午岭筹建并成立第四团,团部设宁县湘乐,管辖子午岭南段拓儿塬、固城、九岘、白吉坡(原长窗)、湘乐、西坡、刘家店7个林场。
二团范围相应缩小,管辖子午岭北段及非林区老爷岭、小川沟、定汉寺、二将川、林镇、田虎咀、县北川、三关桥、连家砭、白马川和乔川11个林场。
同年4月8日,甘肃省农垦局陇东农垦分局及其所属东华池等10个国营农(牧)场移交林二师。
至6月,林二师完成对陇东农垦分局及其所属单位的接收工作,并将大山门、罗山府、桂花塬3个农场划归四团领导:将连家砭农场、东华池牧场归二团领导:将大巴咀、代家洼两农场划归一团领导:将五举、万宝川两农场划归三团领导;张老寺农场改为师直属农场,为独立营。
其时,林二师管辖范围涉及子午岭、关山两大林区,庆阳、平凉、天水3个专区.华池、合水、宁县、正宁、庆阳、镇原、环县、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平凉、庄浪、张家川、清水等15个县;共辖4个团,45个林场,10个农(牧)场,加上直属机构,共64个单位,总人口13500多人,其中职工7104名。师、团建制序列与水保师略同。
1966年11月,林二师将一团赵渠林场并人三岔林场,将二团白马川、小川沟、田虎咀林场分别并人乔川、定汉寺、县北川林场。同月,林二师师部由平凉迁驻庆阳西峰镇。
1966年冬至1967年春,“文化大革命”在林二师机关及所属团、场全面开始,各级党委和行政领导职能陷于瘫痪。师党委于
同年8月至9月,一、二、三、四团和师直属张老寺(时称“红卫”)农场相继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各林、农、牧场及基层单位成立“文化革命”领导小组。
一团“文革会"由马宗瀛任主任.陈添祥、吴烨、李可树任副主任.李福来、杨青山、王秀兰(女)、张兴海、朱德玉、高树森、邓成玉为常务委员;
二团“文革会”由余开林、王玉虎先后任主任,王励瑞、王正忠任副主任.吕登华、田济民、温盛春、蔡世忠、李维贞、孟祥云(女)为常务委员:三团“文革会”(略)。
四团“文革会”由刘秉武任主任.邵永才、赵金科、罗兆蔚(女)任副主任,刘学纲、权俊盈、朱经礼、豆润禄、王尚礼、王保柱为常务委员。
1969年9月.撤销西北林业建设兵团,下属各师分别划归所在省(区)“革命委员会”领导。随之,林二师归于甘肃省“革命委员会”领导。
林二师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先后接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部第五森林调查大队、甘肃省农垦局、甘肃省林业局、甘肃省洮河林业局、小陇山林业局、庆阳和平凉专区共7000余名干部、工人和城镇知识青年;接收国内20多所院校数百名大、中专毕业生,安置2800多名兰州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969年底,全师总人口17926人.其中职工10838名:驻庆阳地区总人口10985人.其中职工6346名.家属及其他人员4639名。
时间至1971年8月,林建师体制再次发生变化。
1971年8月,兰州军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同意将林二师划归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领导,编为该兵团一个师。此时的林建师属于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体系。兵团司令部在甘肃武威的黄羊镇。
同年9月20日.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赋予林二师及所属各团以新的部队代号。
师的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字930部队”,一、二、三、四团代号依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字931部队”“兰字932部队”“兰字933部队”“兰字934部队”。
同年底,林二师番号正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二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建设师”。
1971年6月起.林二(建)师仍恢复部队建制,各级“文化革命委员会”“文化革命”领导小组领导职能由同级党、政领导机构代替。部队建制恢复后,师部设师长、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后勤部长: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司令部设参谋、计划、生产、林业、行政管理5科:
政治部设组织、保卫、宣教、秘书4科:后勤部设供应、机械、卫生3科。团部设团长、政委、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后勤处长:机关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司令部设参谋、林业、生产、供应4股;政治处设组织、保卫、宣传3股;后勤处设供应股、机械股和卫生队。
营(即各大农场)设营长、政治教导员。连(即各林场及农场下辖各分场)设连长、政治指导员。连以下单位设排长、班长或作业站站长。
1971年10月初,林建师撤销分布于蒲河流域原林二师一团,将原林二师直属泾川红卫(即张老寺)农场改编为一团,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字931部队”代号。
原一团撤销后,除巴家山林场、马山林场和团机关驻地巴家咀3个点留下外,其他各林、农场分别交由所在环县、镇原县、庆阳县经营管理;
职工在全师范围内按原建制分配到各团。留下的三个点中、巴家山林场交师直属单位和盛修理厂作生产基地:马山林场和巴家咀原一团机关驻地合并成立师直属巴家咀林场。
1972年4月.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批准林建师三团组建净石沟煤矿,为营级单位。该矿于1970年8月由三团始建于崇信县新窑公社唐帽山。1971年2月迁净石沟(新窑煤矿东翼);1971年7月.设计规模为年产量15万吨小型井,可采储量630万吨。1972年部分投产。
1972年1月至5月.林建师教导队、打井队、汽车队、物资供应站和师职工医院等直属单位相继建立。教导队和打井队驻巴家咀.汽车队和物资供应站驻宁县和盛公社,师职工医院驻西峰镇。打井队、汽车队、物资供应站为连级单位,教导队、师职工医院为营级单位。
同年6月,林建师将二团管辖的一营、二营(即东华池牧场和连家砭农场)保持原建制交由长庆油田指挥部领导,共包括11个连队(分场)两个加工厂、两所医院、两所商店、1所七年制学校:总人口3901名,职工1547名,耕地1206.7公顷.大牲畜1880头。
两个单位移交长庆油田后,被改编为16个家属“五七”农场,划归油田下属各个处、队、厂领导。
1971年10月至1973年8月,兰州军区党委相继任命赵富昌、马宗瀛、王俊岐为林建师副师长,王明智、崔春浦为林建师副政治委员,郭寿洪为师参谋长,徐森、李长兴为师副参谋长,梁永录为师政治部主任,张思维为师政治部副主任,靳文选为师后勤部政委,王良义为师后勤部部长,张萌为林建师一团政治委员,赵积玉为一团团长,王玉虎为二团团长,王虎法为三团团长,张富荣为四团团长。
1973年10月,兰州军区决定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各师交由所在省、自治区党委和“革命委员会”领导。
同年底,兵团正式撤销。林建师归中共甘肃省委和甘肃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师地方干部归省委管理,军队干部归甘肃省军区管理。
1974年,林建师共辖4个团(其中3个林业团、1个农业团)5个农场、28个林场.还有林科所、农科所、煤矿、医院、农机修理厂、木材加工厂、物资供应站、教导队、打井队、汽车队各1个,计有连级以上单位79个,总人口15612人,正式职工8479名,其中干部1325名,工人7154名。
师属各团、场(厂)及直属单位分别移交庆阳、平凉、天水三个地区党委和“革命委员会"领导。一团、三团、师教导队、打井队移交平凉地区;
二团、四团、师职工医院、净石沟煤矿、农机修理厂和巴家咀林场移交庆阳地区;三团所属马鹿、山门林场移交天水地区;
师汽车队车辆及人员分别移交平凉、庆阳两个地区;师机关驻地及部分动产留庆阳地区,部分动产运平凉地区;师机关人员大部分分配平凉地区,少部分分配庆阳地区;
位于平凉的三团改为关山林业总场;位于平凉泾川的一团改为国营农场。二团和四团移交庆阳地区后,于1975年初改为国营合水、湘乐两个林业总场。
师职工医院、和盛农机修理厂和巴家咀林场移交庆阳地区后被分别改为“庆阳地区第三人民医院”“庆阳地区第三农机厂”和“庆阳地区国营巴家咀林场”。
至此,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林建师历史终结,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文中主要资料来自《庆阳林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