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红球坝挂的大红球,就像大红灯笼,但不是为了喜庆,是警报,是死神来袭的恐怖!红球坝这个地名,应该永远保留,让重庆人永远记住那些血与火的日子,永远记住前辈们不屈不挠的抗战意志!
士兵正在挂红球
与菜园坝、沙坪坝不同,红球坝这个“坝”仅仅只是一块很小很小的平地,面积不足200平方米,和重庆城里的月台坝、仓坝子之类的“坝”意思相同。如今,红球坝的“坝”已经不在,但还有一条叫红球坝的小街。东接枣子岚垭正街,西与文化宫巷、菜市巷等相通,长327米,勉强可以通车。红球坝原来叫红旗坝,其来历已经搞不清楚了。之所以改名为红球坝,是因为这里曾经挂过红球。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日本飞机对重庆实施大轰炸。早在1937年9月,重庆就成立了防空司令部,作为全市最高防空指挥机关,按部队编制,纳入军队序列,直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领导,李根固兼任防空司令部司令。1940年,重庆升格为院(直)辖市后,防空司令部升格,由贺国光兼任防空司令部司令,李根固调整为副司令。当年,防空司令部就设在红球坝。日本飞机从湖北方向偷袭而来,沿路我军观察哨一旦发现,就及时通知重庆。防空司令部就在门外的长杆上挂出大红球来,同时拉响警报。挂一个红球,是日本飞机起飞了,叫预习警报,告诉大家日本飞机马上就要来了;挂两个红球,是日本飞机进入三峡地区了,叫紧急警报,告诉大家日本飞机已经临近;挂三个红球,是日本飞机已经进入重庆了,叫空袭警报,告诉大家轰炸马上就要开始。日本飞机轰炸后飞走了,挂三个黑球,叫解除警报,告诉大家空袭已经解除,可以从防空洞里出来了。挂红球黑球的同时,还要拉警报,工厂轮船的汽笛也跟着一起拉响。一声长一声短是预习警报,一声长两声短是紧急警报,三声短是空袭警报,一声长是解除警报。
红球坝所在的枣子岚垭,实际上位于枇杷山麓,地势不高。不过,当年周边房屋不多,而且低矮,其南侧的观音岩一带和北侧的曾家岩一带都能看到。国民政府办公楼正对着枣子岚垭,红球一挂出来,就知道日本飞机快来了。红球一挂,警报一响,满城的人都只得放下手中的工作,扶老携幼,钻进防空洞躲避,叫做“跑警报”。人们对红球坝的情感也就可想而知,红旗坝也就被大家就叫成了红球坝。
解放后,在红球坝新建了几栋三层青砖楼房,成为最早的市级机关宿合。随着人口增多,红球坝附近房屋密集,显得十分破烂。前几年,政府出资打造了红球坝步道,美化了社区环境。两侧暗红色的墙面,和原有建筑风格相应。步道上设有便民座椅、导视牌、钢笔画、可移动花木等,成为重庆又一处传统风貌区。红球坝周边的罗家塆、马鞍山等地有诸多历史建筑,例如戴笠居住的军统总部漱庐、沈钧儒和李公朴等人故居。还有一条犹庄巷,据说是当年逃到重庆的犹太人所居。有兴趣的朋友,或许可以去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