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开窗?窗的心理学意义

文摘   2024-10-09 07:19   加拿大  

说明:房子为什么要开窗?为什么把监狱称为铁窗?窗当然可以满足人呼吸新鲜空气、吸收阳光之类的生理需要,但更重要的满足人获得外界信息、放松心理的心理需要。

窗是房屋通气透光的装置。窗字头上是“宀”,也就是屋顶,本指屋顶上的天窗,设于墙上的称牖,后来才称牖为窗。据《说文》:“在墙壁曰牖,在屋曰窗。”段玉裁注:“屋,在上者也。”天窗开合比牖麻烦,且建造又较费钱费工,因而逐渐被淘汰。现代建筑开天窗的极少,只有在一些低矮的老式房子里还可以见到。

窗是门的补充,但不是供人出入的,而是供屋内的人与大自然交融的。透过窗,不仅可以通风透气,而且可以观察风景和人世,了解各种信息。与门一样,窗与墙也是对立统一的。

当知青时,笔者住的是土墙屋。土墙屋最大的缺陷是不易开窗,仅仅靠屋顶几匹亮瓦采光。走进去,总有一种进牢房、关禁闭的感觉。因此,吃饭时,笔者总爱端着碗到院坝去,或者就坐在门槛上。可见,有没有窗,窗的大小和多少以及窗的形态等等,很可能影响人的心理。事实上,铁窗成为监狱的代名词,牢房的阴暗往往就是因为窗开得太小的缘故。“窗明”与“几净”一样被作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赞美,而落地窗成为如今人们普遍的追求,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但是,窗是开在墙壁上的一个“洞”,毕竟要破坏墙的安全和遮掩的功能。这就需要进行弥补。为了安全,要有窗扇和窗扉,并且还要像门那样,加上相应的机关和措施(例如窗扣之类)。如今的防盗窗、防盗网更是为了弥补窗给墙造成的安全感损失。为了遮掩,窗要能开能闭,玻璃窗则要有窗帘。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杖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也就是说,门可没有(常关),窗却不能没有。门可常关,窗却应当常开。看来,陶渊明那八九间草房是很有几扇窗的,他才能够经常“倚南窗而寄傲”。可见,窗在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吸收阳光)和心理需要(获得外界信息、放松心理)中的重要作用。即使是监狱,也还有一扇铁窗嘛。《红岩》中,特务把许云峰关进地牢,就是想用剥夺他使用门窗的权利来软化他的意志,当然失败了,但也可见窗对人来说是多么重要。旧时的富家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门去的,她们与外界的联系,往往只限于绣楼上的那一扇窗。倚在窗前,可以远望,多少可以弥补一下那被禁固的心理需要。如果她们连可“倚”的窗也没有,或有窗也不让她们“倚”,她们与狱犯又有什么区别!

最早的窗可能只是一个“洞”,后来才有了窗扇窗扉。开始是“搭窗”,用时推开,用一个木棍支撑。木棍可长可短,窗就成一定的角度打开。某日,潘金莲开窗,不小心将那木棍掉落下去,打在西门庆的头上,于是便演出一部《金瓶梅》的故事来。

中国古代没有玻璃,窗打开,有风雨侵入;窗关上,又挡住了阳光;因而往往做成各种图案的窗格,上粘薄纸或薄绸。这种窗如果面积小了,就不利于采光,于是就尽量增大窗的面积。故宫太和殿四周,不管是墙是门,上面部分全部做成窗。即使如此,那大殿里依然显得阴暗。北方民居的窗不仅要采光,而且还要采暖,因而窗也较多。朝南一面,一般只有半身高的墙,其上部则全做成窗。

由于采用窗格,窗也就成了刻意追求的房屋构件,九子、球纹、套线、破月、卐字、海棠、秋月……不一而足,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之一。在窗上贴窗花,也是中国人对窗的一种美化。各式各样的窗花,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其成为一种传统工艺品。如今城市的人大多不再贴窗花,窗又千篇一律是塑钢做的,对窗的美化主要依靠窗帘,于是就少了许多欣赏价值,可谓遗憾。


重庆乱弹
介绍重庆地方文史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