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最早的沙坪坝究竟是指哪里,应该说还没有一个确指。不管是坪还是坝,都是平地,沙坪坝大块平地也就只有重庆大学那一片了。从地形看,那周边都是崖或坎,或者就是陡坡,肯定应该是坪,但怎么又成了坝呢?
建于1933年的重庆大学理学院
重庆是山城,地无三尺平,平地就显得特别珍贵。坪和坝都是平地,重庆地名中带坪和坝的就特别多。但是,坪和坝在地质上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坪是指周边被河谷切割,或因靠山运动形成的,边坡呈陡崖或阶梯状,顶面起伏和缓的高地,地质学上叫做台地。坝是河流冲积堆积形成的,一般都沿河谷、溪谷分布。不知古人怎么将二者分清楚的,并没有将坪说成坝,更没有将坝说成坪,让人惊异。
且慢!沙坪坝又是怎么回事?究竟是坪还是坝?
据地质考察,沙坪坝一带系300万年前嘉陵江古河床沉积而形成的。和如今的珊瑚坝相似,开始只是一块河漫滩地,主要由河床厢的的沙砾石组成,枯水期高出水面,洪水期被淹没。后来因河流改道,因地壳变动河床抬升,才逐渐形成阶地,逐渐远离江水的浸蚀和影响,成为相对平坦的大坝子。从其成因来说,沙坪坝应当是坝。
但是,随着地壳抬升,作为第三级以上的河床阶地,被抬升到高于河面30米至200米后,形成了台地,再叫做坝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于是,把这样的坝又归于坪之下,称为冲积台地。沙坪坝已经高于嘉陵江面好几十米,于是就加了一个“坪”字在其中,把“坪”与“坝”两个字都用上了。也就是说,沙坪坝的成因是坝,地形地貌却是坪,兼具二者风范,为重庆的坪和坝地名增添了一道亮色。
坝是因冲积洪积而形成的,土地就肥沃,农业就发达。重庆主城区平地极少,即使有那么一块,面积也不大。沙坪坝有好几个平方公里,在重庆主城的平地中,面积可能最大,因而很早就得到开发。清康熙年间,就设沙坪场于现在的中渡口。20纪30年代初,刘湘把重庆大学迁到沙坪坝,开创了沙坪坝作为文化区的先河。1937年,沙坪坝被划入重庆城区后,加上抗战期间大量的工厂、学校迁入,沙坪坝人口猛增,此后就一直是除渝中半岛外重庆最重要的组团。那时,沙坪坝与江津白沙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齐名,合称为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坝”,是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解放后,沙坪坝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都大量增加。直到改革开放前,不管是热闹程度还是市政建设,沙坪坝在主城各区中都是首屈一指的。20世纪50年代,小龙坎工人村的红砖宿舍,虽然一家人只有一间房,厨房、厕所都是公用的,却是当年重庆人梦寐以求的。重庆最高的楼房,首先就出现在沙坪坝,比菜园坝的山城饭店还早好几年。只是那楼房的地基出现了问题,好象没有住人就拆除了。80年代沙坪坝修起的重庆大酒店,也是当时重庆一大盛事。
从歌乐山上看下来,沙坪坝实际上就是一个三角地带。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嘉陵江、歌乐山和平顶山。这样的地理环境,必然造成沙坪交通不畅。偏偏沙坪坝当年又是重庆通往成都、南充的必经之路,过路车辆多。加上如今人口猛增,于是重庆人就有了说法:“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开车到沙坪坝。”不仅那三角碑转盘堵车厉害,而且进出沙坪坝的几乎所有的道路都堵车。要解决这个问题,看来只有在如何打通那三角形的三条边上去想办法了。虽然现在已经有了石门大桥、高家花园大桥,但依然不够。还得多修桥,多打隧道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