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深宫别院肯定比茅屋草房住起来舒服,但古代文人却喜欢茅屋草房。问题还在于,他们并不像现代文人这样,住在高楼大厦里,却偏偏要在屋里挂上诸如“雅舍”之类来标榜自己。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辞官隐居,构筑的就是草房。历史上有名的茅屋草房还有杜甫的成都草堂、裴度的绿野草堂等。元代杂剧家马致远的“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将茅屋草房的意味表现得很是透彻。雅舍的第二要义就在这“草”字上,其本质是素朴。当然,素朴不一定就是茅屋草房,但绝非高楼深院、朱门画栋。试想,山林野外,一栋红墙绿瓦的建筑缀于其中,与恬淡、幽静的环境又怎能协调?身居山野却不忘荣华富贵,又怎能说得上雅?达官贵人的别墅,实际上破坏了风景的统一性。素朴雅舍,实际上是返归自然求山野的必然要求。
笔者当知青时住过草房。草房年年要翻盖,且有为“秋风所破”之虑,其成本并不一定就比瓦屋节省多少。除非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买瓦外,农民尽量不盖草房。古代文人,哪怕是很落魄的,并不比农民穷,至少还有“方宅十余亩”可耕,盖草房并非仅仅是因为穷。裴度做过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岂可言穷?大观园的奢靡,连皇帝娘娘都颇有微词,可其中还是弄了一处“稻香村”,盖了几间茅屋。贾政初见,竟言:“未免勾引我归农之意。”那是附庸风雅,因而贾宝玉认为其“百般精巧,终不相宜”。由此可见,雅的含义中有反潮流的意思,有追求古、朴、穷的要求。即使不是茅屋草房,只要古朴,只要不显富冒贵,只要和自然协调融洽,也可称为雅。
茅屋草房为何显得古朴呢?我们知道,人类最早的居室就是草棚。在西安半坡,你就可以看见6000多年前的草棚(复制品)。大约到了周朝,才有了瓦房。既然尧舜禹都住茅屋草房,以古圣贤为楷模的文人,当然就要追求这种古朴了。
盖草房的草,不外乎麦草、稻草、茅草三类,前两种是农作物的副产品,后一种也只有山林野外才有。茅屋草房也就隐舍着“归农之意”,与做官为宦相对。古代文人除极少数外,都想做官,可官并不好做,动辄惹祸烧身,因而是俗。相反,“归农”也就为雅,茅屋草房即是象征。
草房屋顶沉重,只有土墙房才能盖草。土墙草房冬暖夏凉,自有其妙处。若能每年翻盖,其舒适度并不比瓦房差,这也是文人追求茅屋草房的原因之一吧?
山东省荣成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那海滨有一处别墅区,7栋草房按北斗七星的顺序和位置排列。还未建好,就有韩国商人来购买,一栋就出价5万美元。当地人惊呆了,将此消息告诉草房的设计者戴复东教授。据说,那声音都有些打战。戴教授说,不能卖,那太便宜了,一栋草房应当卖到50万美元(这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了,那时的50万美元比现在值钱多了)。后来,还当真有人出这个价钱来买下了这7栋别墅。
戴复东是我国著名建筑师、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设计的这处别墅,7栋草房浑然一体,细看每一栋又各不相同,细部设计颇具匠心,充满了艺术韵味。盖房的是一种海草,铺在房顶上不仅防水性能好,还能防火,而且还值不了多少钱。7栋草房的通道,是用废了的小石磨铺成的。石磨之间的缝隙种上草,那中间的孔洞也长出青草。石磨上的纹络不仅美观,而且踩上去不打滑。当初这些废石磨是从乡下农民那儿以每个10元人民币收购来的。草房内,一色的传统红木或柚木家具,窗帘和坐垫一律选用蓝底白花的土布做成。窗扇则是胶东民间意味的样式。这样的草房,又建在海滨,岂能不雅,于是成为高品位的艺术品,当然也就可心卖出惊人的高价了。
看来,古代文人的雅舍观在现代人心目中也有相当的影响,不仅影响着中国人,也影响了诸如韩国、日本之类的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