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如今,除了特殊场合,很少有人打领带,也很少有人戴项链,只要不太冷,围围巾的人也少,为什么?颈项作为人身的“交通枢纽”,有多条主动脉,还有食管、气管,又需要活动,就不能进行过分遮掩。
颈项是人的头部与上身的过渡部位,相对于头部与上身,显得细小、柔弱,但作用又非常大。颈项作为人身的“交通枢纽”,有多条主动脉,还有食管、气管。因此,颈项对人的安全意义重大。但由于其相对细小柔弱,很容易成为敌人攻击的部位。古时行刑,往往就针对颈项。所谓砍头,就是砍颈项。所谓断头台,就是针对颈项设计的刑具。但是,颈项又需要活动,颈项越灵活,对发挥头部的视、听、嗅、尝等器官的功能才越有利。因此,对颈项也就不能进行过分的遮掩。穿衬衫打领带,如果过紧,人就会感觉呼吸不畅,颈项活动不灵。但颈项又如此重要,不加以保护也不好,于是上衣就要设计“领”。
“领”本指人的颈项,也就是人的脖子。成语“引领相望”,就是伸长脖子盼望。衣领围着脖子,“领”也就成了衣领、领子。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流行高领上衣,那就有保护颈项的意思。高领给人以庄重、威严、正派、凛然的感觉,往往用在军装上。中山装也采取高领,因此也具有庄重的含义。如今不流行高领了,但衣领依然存在。西装虽是翻领,显得自由,但却要穿衬衫在里面,而衬衫上往往又需要打领带或戴领结,同样起到高领的作用。如果不这样,西装就难以给人庄重、威严、正派、凛然的感觉。
一件衣服,只要提起衣领,就能把整件衣服伸伸展展地提起来。于是,衣领也就引申为统率、管理。领袖,就是“领”与“袖”。古时的衣袖特别宽大,甚至比衣服的前襟还要抢眼,因此成为衣服的重要部分。“领”是衣服的“统率”,“袖”是衣服“显赫”,“领袖”也就借指为人表率的人。《晋书·魏舒传》:“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后来,“领袖”由此而“升级”为专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可见,“领”在衣服中的重要地位。
领是衣服的统率,就有了代表身份的资格。典型的是军人的领章。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军人的领章上就要缀以代表兵种的符号。雷锋的领章上有一个汽车图案,表明他是运输兵。“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排两边。”京剧《智取威虎山》中这句唱词,也说明了领章的作用。
或者是对传统的反叛,或者是平等观念的深入,一段时间竟然流行无领衫或无领衣。所谓无领衫无领衣,其实也是有领的,只是把领开得更低,做成一个圆形,不再包裹人的颈项。这样的无领衫或无领衣,或者是为了突显内衣(如衬衫、毛衣之类)的领,或者是让颈项完全显露出来。颈项是人的柔弱部位,这样显露,可以显示自己的强大,似乎在说自己不怕攻击。
其实,真正的颈项服饰是围巾,围巾是专门用来“服饰”颈项的。围巾将颈项包裹,可以防止寒风从颈项处往身子里灌,增强了保暖性能。因此,最早的围巾是用来保暖的。围巾所处的人体部位较为突出,于是其美饰功能逐渐突出,到后来竟然成为第一项功能,保暖功能也就退化了。有女歌星大热天也披一条围巾,让其两头下垂于胸和背,显然是在引导人们的视线去关注其最性感的部位。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在颈项上配戴饰品。颈项关系人的生命,显得相当重要,因此在颈项上配戴的饰品也就与人的生命相关。最早配戴的饰品大多数是与部落图腾相关的,借经保护配戴者的生命。后来,与图腾相关的饰品逐渐演化为诸如玉器、护身符、长命锁之类的东西;再后来,又演变为显示宝贵的金项链之类。由于颈项与胸部相邻,颈部的饰品往往指向胸部。女子配戴项链,可以将他人的目光引向胸部的乳房,于是又有某种性的含义在其中。金项链金光闪闪,与女子的肤色相协调,这样的性暗示也就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