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任何能力都是潜在的,你不表现,你不显示,别人怎么知道?表现自己的能力,是一个技术活。自我唏嘘不是表现,处处显示只能引起别人的反感。怎样显示怎样表现,也是一种能力,甚至是更重要的能力。
那是20多年前,一个学政治经济学的女大学生分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管人事的人一看,学政治经济的,那就到子弟中学去教政治吧。她不愿意,就被放到车间去做了打磨钳工,天天和锉刀、砂布之类打交道,一晃就是一年多。人事处还放言,不去学校就永远呆在车间,让她好苦闷。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给她出了一个主意,叫她写一篇《论我厂产品开发的几个问题》的论文,也不管有没有实际用处,用一些诸如系统论、控制论之类的术语,再画上几个需求供给的曲线图之类,送给厂长,让厂长提意见。于是她照办。那时的厂长大多是搞技术出身的,哪懂那些术语和曲线?于是批给宣传部、计划处、财务处,也没人看懂,但都觉得这是一个人才,于是都到车间去要人。车间主任一惊,如此人才岂能随便放走,又不给。最后还是厂长决定,让她自己选择。前后不到一个星期,她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如今可能不会再有这样的事了。但是,一个人的知识,一个人的才能,往往是内涵的、隐藏的,谁也不可能在自己的额头上刻上“人才”二字,天下何人能识君?能力不仅需要培养,而且需要表现。缺少表现机会,有再大的能力也只能埋没。况且,能力还需要激发,没有一个合适的岗位,潜在的能力可能永远只能是潜在的,激发不出来,也就没有意义。
人当然应当有自知之明。如今,一说到此,似乎就只是“知”自己的短处、弱点、不足和缺陷。殊不知,自知也应当“知”自己的长处、优点、强顶和特色。如果不“知”自己的长处,天长日久长处就可能被逐渐消融。当然,要真正“知”己之“长”,“知”己真正之“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长和短虽是辩证统一的,但毕竟还是对立的。一般来说,书本知识“长”,实际经验就可能“短”;专业知识“长”,社会知识就可能“短”;热情高,却可能忍受不了冷漠、失败和挫折;善于动笔的,很可能口才略逊;长于思考,脑瓜子灵光的,很可能短于操作,手上功夫难以灵活;等等。知“长”又知“短”,才能叫有自知之明。不过,跨入一个新环境,在不了解水深水浅之前,不妨自我估价低一些,这对自己立住脚、处好世、为好人有好处。毕竟人都有一种弱点,不喜欢别人(特别是新来的人)比自己强。如果谦虚一点,能够避免他人的这种人性弱点的攻击,应是好事。
但是,能力不是刻在脸上的标志。要人识“才”,还得靠自己去表现。否则,“才”就只能在肚皮里沤着,难以发挥。如何表现能力,是一门学问。仅仅在嘴巴上表现,批评这个,踏屑那个,即使有能力,也会引人反感。前述的那位大学生,写的论文,也许对工厂用处极小,却能显示她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又表明她愿意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工厂实际相结合。她把文章交给厂长,请厂长指正,又表现出一种谦虚的态度。这样,她才会受到重视。当然,表现自己的能力,并不一定是写文章。踏踏实实,真正干一两件漂亮事,人们就会对你刮目相看。事不一定是大事,小事干漂亮了,同样能起作用。现实生活中哪来那么多大事?任何大事一旦分解,都成为小事了。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干,有不同的干法,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你真有能力、真有才干,就会与别人干得不同,成效也会更好。因此不要瞧不起所谓小事,不干,又怎能显示自己的能力呢?
不少人对新来的人总有一种排斥的倾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更要尽快融入其中,获得信任和尊重。否则,很可能给自己的心理留下阴影和创伤。有时候,也可以“隔窗吹喇叭”,把名声搞到外面去,“出口转内销”也不失为表现自己的一个好方法。不过,“隔窗吹喇叭”可能更难,更需要你有真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