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尽知“投”等大事
观市论策 ///
2024年10月14日
核心观点
种种迹象表明,有人希望A股降降温,不要过于疯狂。直线拉升的疯牛不符合当前大局,也不符合大多数资金的利益。当然,疯狂下跌的股市,更不符合大局。在下一次出现“定力”和“固本培元”等论调之前,投资者应该适当提高自己的风险偏好。如果担心市场风险大,可以阶段性选择调整更充分的港股恒生国企ETF。从策略角度讲,大方向是买,而且要趁跌的时候买,大跌大买,小跌小买。
在大涨大跌的市场中,缺乏金融知识的⼈容易过度交易,他们的财富只会遭遇损失。投资者应该尽可能少交易,尽可能长期持有。然而悖论是,在中国长期持有个股的回报却是0.5-99.5分布。股民即使长期持有一些个股,要想获得⾼收益也是很难的。我们认为,就当前发展阶段而言,投资者与其单枪匹马杀入股市,不如把资金委托给优秀的基金经理。过于一段时间的极端行情中,主动管理基金表现不佳,超额回报大幅回吐,但是从长周期来看,主动管理的超额回报是非常明显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累积。这个大的格局还没有改变。
牛市结束了吗?
现在市场最关心的问题是:牛市结束了吗?
没有结束。如果单纯看K线走势,有投资者拿出2019年3月、2020年7月的图形,说这次牛市结束了。但是,他们忽略当前巨量成交这个事实。市场里最诚实的永远是成交量,当前市场的巨量,不是过去十年里面任何一场结构性牛市可以相比的。只要每天1.5万亿以上的成交量在,那么牛就没有离开。由于现在市场存在大量的低配和踏空现象,场外资金体量非常大,所以后面大涨大跌的巨震行情应该是难免的。截至目前,行情高度没有问题,但是速度已经出了问题。最近出现的几个微妙信号:
10月7日夜,佰仁医疗发布公告以后因为措辞不当连夜修改公告,将原措辞“为了响应央行的政策引导,拟使用专项贷款资金”修改为“为了响应央行的政策引导,拟使用自有或自筹资金”。这次修改,不是上市公司自愿,而是出于监管压力,被迫连夜修改公告。
10月8日上午新闻:有关专家表示:市场有句老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当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出发,不要盲目跟风炒作。这位说话的专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家,其身份是一位监管部门的高级官员。
10月8日上午新闻:【金融管理部门已进行窗口指导:银行信贷资金严禁违规进入股市】业内人士强调,银行信贷资金严禁违规进入股市,这是商业银行必须坚持的金融监管红线。
种种迹象表明,有人希望A股降降温,不要过于疯狂。直线拉升的疯牛不符合当前大局,也不符合大多数资金的利益。当然,疯狂下跌的股市,更不符合大局。在下一次出现“定力”和“固本培元”等论调之前,投资者应该适当提高自己的风险偏好。如果担心市场风险大,可以阶段性选择调整更充分的港股恒生国企ETF。从策略角度讲,大方向是买,而且要趁跌的时候买,大跌大买,小跌小买。
顶层决策已经非常清晰
市场担心的是,如果财政不给力,牛市走不远。
周六的财政部的新闻发布会,给出了答案。
1、化解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很大(具体量级没有说,也不能在那个场合说,因为要先过人大审议),但发言人表示是近年最大。蓝部长的用词是“尽快向社会说明” 。
2、赤字率也可以提,特别国债也可以发,发给大行补充资本金。因为具体工作还是地方政府做,银行要配合。所以财政部给地方化债,给大银行补资本金。
3、消费方面的支持政策,今年已经出台了一些,以旧换新等政策效果都很好,市场有目共睹。后面会全盘安排继续做,未来人口结构会变,所以财政扶持会跟着人口结构变化而增加。
4、关于房地产,从专项债用途看,可以收房子,可以收土地,也可以囤土地。跟化债以及给六大行补充资本金结合起来看,应该能兜住地方政府的财务困境。
5、财政手里还有今年的钱没用完,今年还是收支平衡的,还有2.3万亿专项资金没有划拨出去,这部分要压实,形成实物工作量。而且,这些钱足够用到明年人大审批新的财政请款。
把政策联系起来看,去年提出活跃资本市场,今年730政治局再提资本市场,明确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但是市场依旧以信心溃败作为反馈,后续国家队大举买入。到926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度强调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局会的前两天,一行一局一会宣布无限子弹工具SFISF。后面的发改委新闻发布会,虽然市场反馈不大好,但实际上也披露了2000亿的新方向。更为重要的是,民营经济促进法完稿公示,进入落地程序。周六的财政部发布会,从工具、用途方面都说的比较清楚,只是规模受限于法定程序,不能提前披露。
把上面信息综合起来看,国家重视资本市场,以发展资本市场来解决转型期问题的决心是非常明确的。顶层决策已经非常清晰。
个人投资者炒股要谨慎
有一篇研究中国散户的论文《Understanding Retail Investors: Evidence from China》,作者拿到了2012到2019年上交所A股全部投资者的日度交易数据。这是学术界目前能获得的最全的数据库(账户总数量超过5000万个),由此揭开了A股散户投资真相。
1、个人特别喜欢交易,平均每天贡献87%的交易量,机构和公司都不怎么喜欢交易,在每日的交易量里,他们平均占比分别为12%和2%。研究发现,在2014年7月到2015年12月期间,从泡沫形成到破灭的过程中,账户数量和资金总额都最少的机构赚走了2523亿,最有钱也最不爱交易的公司赚走了1129亿,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在2014年牛市慢慢形成过程中,机构和公司都没怎么交易,但是2015年3月股市出现泡沫后,他们开始卖出套现,然后又在7月股市底部开始加仓增持。有意思的是,散户从头到尾都积极交易,资金走势和大盘指数高度一致,整体也赚钱,但只赚了67亿。
2、什么样的散户赚钱呢?按照证监会的定义,将个人账户分成四类:第一类是资金在50万以下的小散,大约占个人账户总数比重为85%,第二类是50万到300万的账户,占比12%,第三类是300万到1000万的账户,占比2%;第四类是1000万以上的大户,占比0.5%。最震撼的发现是,等一类小散亏了2500亿,第二类散户亏了420亿,第三类散户赚了440亿,第四类大户赚走了2540亿,比机构赚的2523亿还多。也就是说,即使不同类别里的散户,个人有赚有亏,但作为一个整体,越有钱的越能够赚钱,越没钱的越容易亏钱。赚钱的占比2.5%,亏钱的占比97.5%。四类账户盈亏抵消后赚了67亿。得知这个研究结果后,很多人会产生怀疑:“我的账户里也有1000万啊,为什么我总是亏钱?我身边的朋友也一样亏啊?”笞案是大户里面的盈亏占比同样极度不平衡,极少一部分大户不仅赚走了小散的钱,也赚走了其他大部分大户的钱。
3、进一步分析发现,资金较多的三类散户资金流向和大盘指数高度一致,但资金最少的小散交易行为刚好相反。大盘指数上涨时,小散在减持,应该是此前三年A股震荡下跌中累积了不少亏损,一看到市场好起来就纷纷减持。小散等到2015年3月出现泡沫了又转身入场买入,6月大盘大跌时,其他三类散户快速减持,但小散还在忙于抄底加仓,看到势头不对开始减仓时,其他三类散户已经开始加仓了。
4、大户和小散的交易行为到底有啥不同?清华和复旦大学的学者们利用从上交所获得的2016-2019年的数据研究后发现,真的是完全不同(Jones,shi,Zhang,Zhang2023)。在账户资金低于50万的小散群体里,对任何股票买入和卖出相互抵消后如果是净买入,那么股票第二天一定是下跌,如果是净卖出,股票第二天一定是上涨,方向总是错的。资金在50万到1000万的股民,他们的交易行为和小散也是一样的。而大户呢,绝大多数时间净买入第二天股价上涨,净卖出第二天股价下跌。机构的交易行为与大户是一样的,这就难怪股市主要是机构和大户赚钱。
5、个股长期回报的分布不是“二八定律”,而是“0.5-99.5定律”。研究发现,如果把1990-2022年期间中国内地4876只股票从上市到存续期内创造的净财富从⾼到低进行排列,在这32年创造的总净财富为18500亿美元,跟表现最好的前25家公司(占比0.5%)创造的净财富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剩下的99.5%的公司累计创造的净财富是零(Bessembinder, Chen, Choi, Wei, 2023)。因此,中国股票长期回报的分布不是“⼆⼋定律”,而是“0.5-99.5定律”。
在大涨大跌的市场中,缺乏金融知识的⼈容易过度交易,他们的财富只会遭遇损失。投资者应该尽可能少交易,尽可能长期持有。然而悖论是,在中国长期持有个股的回报却是0.5-99.5分布。股民即使长期持有一些个股,要想获得⾼收益也是很难的。我们认为,就当前发展阶段而言,投资者与其单枪匹马杀入股市,不如把资金委托给优秀的基金经理。过于一段时间的极端行情中,主动管理基金表现不佳,超额回报大幅回吐,但是从长周期来看,主动管理的超额回报是非常明显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累积。这个大的格局还没有改变。
数据来源:《Understanding Retail Investors: Evidence from China》
市场要闻 ///
国庆传来喜讯,楼市、车市火爆
财政刺激措施将加码约2万亿元
美国9月CPI全线超预期,美联储官员认为仍可继续降息
行情速递 ///
作者介绍
赵骞
中信银行总行财富管理部投研牵头人
13年金融从业经验,曾在大型国有行总行从事交易员工作,对全球宏观经济、国际资本流动、股债商汇等大类资产的联动机理和演变逻辑有系统性研究,形成了“国际分工-生产和交换-收入和分配-债务和杠杆”的宏观研究框架。在权益资产方面,形成了以技术周期和产业趋势为主线的中观分析框架,对CXO、医药生物、光伏行业有长期跟踪研究,擅长运用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工具设计投资攻略。
风险提示:本材料仅代表中信银行财富管理团队在发布时的设想、分析及见解,并不代表中信银行全部立场,不构成中信银行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理财和基金均非存款,存在本金损失的潜在风险,业绩比较基准和历史业绩亦不代表未来收益,投资须谨慎。代销产品由以上产品所涉及的基金、理财、保险公司发行和管理,中信银行仅为以上产品的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详询您的理财经理或我行客服电话9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