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尽知“投”等大事
观市论策 ///
2024年11月19日
核心观点
“化债”是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简称,通过“化债”的方式,将短期地方城投债置换成长久期政府债;将高利率债务转变为低利率债务,减轻地方政府利息支付压力;把“隐性债务”置换成“显性债务”,增加债务透明度,有利于监管和防控风险。
长期看,化债利好经济基本面。对于债市而言:最直接的影响是对城投债的定价。政府债供给的增加或将加剧短期利率波动。
短期看,货币政策延续支持,利率仍有下行空间。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会上公布了12万亿用作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债)风险的政策组合拳落地,令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大幅减轻。“化债”成为增量财政政策的核心,在我们了解“化债”政策将如何影响资本市场前,让我们先来解答“化债”的几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化债?化的什么债?以及为什么要化债?
一、化债及隐形债务的定义
“化债”是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简称,什么是隐性债务?所谓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通过地方城投平台等主体,代替政府举债,并将融入资金投入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项目中。隐性债务的核心特征包含三点:一是决策主体是地方政府;二是资金用途用于公益项目建设;三是偿债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
与隐性债务相对应的是显性债务,地方政府显性债务一般指地方政府发型的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两种。“化债”的本质就是将从各个平台、项目中借来的隐性债务,置换成具有信用保障的、利率更低、更加透明的具备国家资质背书的显性债务。
二、为什么要化债?
“化债”的必要性:隐性债务的产生是地方政府使用的资金超过了预算供给,隐性债务规模的高速扩张和地方政府财力的捉襟见肘形成了鲜明反差,隐性债务的持续增长可能导致发生违约风险,对经济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化债”的好处:为防止相关危害的产生和蔓延,通过“化债”的方式,将短期地方城投债置换成长久期政府债;将高利率债务转变为低利率债务,减轻地方政府利息支付压力;把“隐性债务”置换成“显性债务”,增加债务透明度,有利于监管和防控风险。
本次财政部落地规模高达12万亿的化债组合拳,即2024年至2028年间地方本来需要偿还的14.3万亿元隐性债务,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及允许2029年之后偿还等举措,使得其中12万亿元隐性债务无须在2028年之前偿还,地方当前化债压力大幅减轻,五年节约利息6000亿元,让地方腾出巨额资金、精力去支持投资和消费,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有关“化债”的基础知识点,下面进入大家更加关注的话题,那就是:“化债”政策对于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化债政策对于经济及债市的影响
长期看,化债利好经济基本面:无论是增加6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还是五年共4万亿的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置换,增量化债政策都加速了债务置换的效率和节奏。
一方面,使得相关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加快,进而促进地方实体经济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从实体企业层面增加“活水”,刺激企业端和居民端的投资、消费等活动,疏通经济循环,释放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从政府层面,释放了更多资源用于改善投资、促进消费、兜底经济发展等目的。从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面,化债的刺激均有可能盘活经济动能,带动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和市场信心的增强,从而有望带动基本面数据的反转上行。
对于债市而言:最直接的影响是对城投债的定价。化债政策有利于低评级城投债风险的缓释,利好相关标的的估值。但同时,化债趋势也将逐步减少城投债的供给,增加政府债的供给,中长期或将进一步加剧理财“资产荒“局势。存量减少、收益率逐步降低是化债背景下,未来城投债的长期趋势。
政府债供给的增加或将加剧短期利率波动。短期看,四季度为配合化债政策,政府债净增量约为3.6-3.8万亿左右,为历史同期较高水平,长期看,新闻发布会也提出明年将提升财政赤字空间,扩大专项债发行规模等,预计全年政府债净增量或超过13万亿,进一步推升政府债供给。需警惕政府债集中供给对于利率走势的波动影响。
短期看,货币政策延续支持,利率仍有下行空间。虽然政府债放量发行会为债市带来波动,但由于货币政策延续支持性立场,四季度或将择机进一步开展降准操作,因此,我们认为在今年年底前,债券收益率特别是短端利率仍将存在一定下行空间,债市收益率曲线或出现牛陡行情。
市场要闻 ///
财政部开展国债做市支持操作
前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4981亿元
行情速递 ///
作者介绍
李琳
中信银行总行财富管理部投研小组成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新闻学双学位,主要负责债券研究,以及海外港股、大类资产配置研究。
风险提示:本材料仅代表中信银行财富管理团队在发布时的设想、分析及见解,并不代表中信银行全部立场,不构成中信银行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理财和基金均非存款,存在本金损失的潜在风险,业绩比较基准和历史业绩亦不代表未来收益,投资须谨慎。代销产品由以上产品所涉及的基金、理财、保险公司发行和管理,中信银行仅为以上产品的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详询您的理财经理或我行客服电话9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