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陈立宝、旷桂超AFM:超高杨氏模量双层人工SEI,实现高能量密度锂金属软包电池

学术   2025-01-14 19:53   重庆  
(可代为解读,作者校稿后发布) 投稿通道 ↑                    

于石墨负极的锂离子电池正接近其能量密度极限(350 Wh kg¹),无法满足对高能量密度可充电电池日益增长的需求。锂金属因其高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¹)、低氧化还原电位(-3.04 V)和低密度(0.534 g cm³)而成为理想的负极材料。然而,锂金属电池(LMBs)的应用仍面临挑战,主要是由于锂(Li)负极的体积膨胀和短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锂负极的异质本征固体电解质界面相(SEI)的不良机械性能引起的。因此,无法阻止尖锐的锂枝晶生长,进而与液体电解质反应生成新的SEI。这导致消耗电解质并产生“死锂”。此外,不可控的锂枝晶生长会导致低库仑效率(CE)和一系列安全问题。因此,SEI是影响LMB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理想的SEI必须具有良好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快速的离子导电性、宽广的工作温度和电压范围、高机械韧性等。

近日,中南大学陈立宝、旷桂超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氟化反应性共聚物(P-FEM),作为锂负极的人工固体电解质界面相(SEI)前驱体。P-FEM能够与锂金属反应生成具有超大杨氏模量(超过75 GPa)的无机/有机双层SEI。该团队制备了P-FEM,并将其应用于锂负极,通过实验验证了P-FEM诱导的双层SEI在抑制锂枝晶生长、调节锂体积变化以及确保锂均匀沉积方面的优势,从而实现了高库仑效率和长循环寿命的锂金属电池。    

该成果以“Bilayer Artificial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with 75 GPa Young's Modulus Enable High Energy Density Lithium Metal Pouch Cell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第一作者Yu Yingzhi、Long Kecheng。 

(电化学能源整理,未经申请,不得转载)
【工作要点】
本文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氟化反应性共聚物(P-FEM),用于制备锂金属负极的人工固体电解质界面相(SEI)。该共聚物能够与锂金属反应,形成具有超大杨氏模量(超过75 GPa)的无机/有机双层超薄SEI(P-FEM@Li)。这种双层结构的SEI,内层为富含LiF的无机层,提供高离子导电性和大模量;外层为柔性有机聚合物层,调节锂离子传输和界面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P-FEM诱导的双层SEI的锂负极在1 mA cm²的条件下可稳定循环超过4400小时,且Li||P-FEM@Cu在100个循环后的平均库仑效率(CE)高达99.78%。此外,P-FEM@Li||NCM811扣式电池在175个循环后仍能保持73%的高容量保持率,能量密度达到428 Wh kg¹。这项工作为锂负极实用SEI的制备提供了新方法,有望推动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的发展。    
图1. (a) 复合混合SEI和(b) 复合无机/有机双层SEI在锂沉积层过程中的结构演变示意图。c) 设计的共聚物的分子结构。d) P-FEM@Li的SEM图像。e) P-FEM@Li的横截面FIB-SEM图像。f) P-FEM@Li在TOF-SIMS溅射体积中的LiF和CHO的3D视图。    
图2. F 1s的XPS图谱:(a, c) 循环前的P-FEM@Li和裸锂,(b, d) 在1 mA cm²–1 mAh cm²条件下循环100次后的P-FEM@Li和裸锂。在镀2 mAh cm²后,(e) P-FEM@Li和(f) 裸锂表面的力-位移曲线。(g) P-FEM@Li和(h) 裸锂在镀2 mAh cm²后的FIB-SEM横截面图像。(i) P-FEM@Li和裸锂在镀(i1, i5) 0.5 mAh cm²,(i2, i6) 2 mAh cm²和(i3, i7) 剥离2 mAh cm²后的SEM图像。(i4) P-FEM@Li和(i8) 裸锂在镀2 mAh cm²后的横截面SEM图像。图2e–i中的电流密度为0.2 mA cm²    
图3. 锂离子吸附在P-FEM、P-CAEM和P-HEM的(a) 位点i和(b) 位点v上的差分电荷密度图。c) 在醚电解液(1 m LiTFSI在DME:DOL=1:1 Vol%中含2 wt% LiNO)中,对称电池在1 mA cm²和1 mAh cm²条件下的循环性能。d) P-FEM@Cu和裸铜的锂沉积/剥离循环CE。e) P-FEM@Cu在1 mA cm²和1 mAh cm²条件下100个循环的平均CE测量。    
图4. a) Li||LFP全电池在1C电流密度下的长期循环稳定性测试。b) P-FEM@Li||LFP和裸Li||LFP从0.1C到4C的倍率性能。c) Li||NCM811软包电池在0.2C充电和0.5C放电条件下的循环性能,插图是软包电池的数码图像。d) P-FEM@Li||NCM811软包电池在不同循环下的容量-电压曲线。e) 本工作与已发表文献中高能量密度(超过300 Wh kg¹)锂金属软包电池的最新性能对比。
【结论】
总之,制备了一种活性聚合物P-FEM,并将其作为人工SEI的前驱体应用于锂负极。P-FEM能够与锂金属反应生成具有超大杨氏模量的无机/有机双层SEI。富含LiF的无机内层提供了高锂离子传输性能,而有机聚合物外层调节了锂负极的体积变化,确保了锂的均匀沉积。因此,这种功能性人工SEI确保了锂金属电池的高库仑效率和长循环寿命。P-FEM@Li的上述优势为高性能锂金属电池提供了卓越的人工SEI。P-FEM@Li||NCM811软包电池实现了428 Wh kg¹的比能量,并在175个循环后保持了73%的容量保持率。工作可能为开发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的实际人工SEI开辟了新途径。    
【制备过程】
首先设计并合成了三种不同的共聚物,以氟代、羟基和羧酸取代的苯乙烯单体和二(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EM)为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并经柱色谱纯化。这些共聚物中的功能基团能与锂反应生成富含LiF、LiO或ROCOLi的无机层。以P-FEM为例,将其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配制成10 wt%的溶液,并在手套箱中涂覆于锂金属表面。P-FEM中的反应性氟基团会自发与锂反应形成富含LiF的内层,进一步抑制锂与P-FEM的反应。24小时后,溶剂完全蒸发,形成人工SEI层(P-FEM@Li)。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图谱(EDS)和横截面聚焦离子束SEM(FIB-S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Yingzhi Yu, Kecheng Long, Shaozhen Huang, Siyu Yu, Jixu Yang, Tuoya Naren, Yuejiao Chen, Weifeng Wei, Xiaobo Ji, Bowei Ju, Gui-Chao Kuang, and Libao Chen, "Bilayer Artificial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with 75 GPa Young's Modulus Enable High Energy Density Lithium Metal Pouch Cel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5, 2424386.
DOI: 10.1002/adfm.202424386.
(原文请扫下方二维码进入知识星球下载)



点赞,在看,分享,来个一键三连吧!

电化学能源
聚焦电池前沿,启发科研创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