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学范红金Joule:超高可逆性水系锡金属基混合离子电池!

学术   2025-02-02 10:09   山西  
(可代为解读,作者校稿后发布) 投稿通道 ↑                    

由于成本低、环境友好且安全性高,可充电水系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有前景的替代品,用于可再生能源存储,避免了使用有毒和易燃的有机电解质。不幸的是,大多数研究的金属负极(包括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的Zn、Fe、Mn、In和Al,以及碱性系统中的Bi、Cd和Sb)不可避免地会因枝晶生长、寄生副产物和氢气析出反应(HER)而遭受短循环寿命和低库仑效率(CE)。在各种过渡金属中,锡(Sn)因其成本相对较低、无毒且具有高抗HER特性而脱颖而出。Sn具有异常高的氢过电位和高还原电位(相对于标准氢电极SHE为-0.13 V),意味着其具有低HER倾向和高热力学稳定性。此外,Sn具有体心四方晶体结构(I41/amd空间群),不同晶面之间的表面能差异相对较小,因此锡金属具有各向同性的形态,这在电极沉积过程中消除了锂和锌负极上的针状核形成。关于传统的锡负极结构(图1A),沉积的多面体锡颗粒呈现出分散分布且尺寸较大,难以形成均匀紧凑的金属层。此外,这些较大的多面体锡颗粒存在刺穿隔膜的风险,并且容易从基底上脱落形成“死锡”,导致库仑效率低和电池寿命缩短。锡负极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锡从Sn²氧化为惰性Sn⁴⁺,导致严重的锡损失,对低N/P比的电池极为不利。这些挑战促使研究人员为金属锡负极设计一种混合离子电池系统。在最近的研究中,主要关注通过电解液优化和基底改性两种策略来调控锡沉积行为。对于电解液策略,低水活度环境以及缺水的Sn²溶剂化壳已被证明不仅能够有效抑制HER,还能促进均匀的锡沉积过程。对于基底改性策略,铜(Cu)被认为是锡金属的最佳宿主或涂层材料,它作为锡亲和剂和氢气析出抑制剂,使锡负极具有高可逆性。尽管在这些研究中锡负极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但它们通常对应于相对较低的库仑效率(<99%)和较短的循环寿命(<1000小时)。对于不可逆的Sn²⁺/Sn⁴⁺转换,尽管盐桥可以防止在正极处生成Sn⁴⁺,但这显然不是实际应用的合适选择。此外,不可避免地使用高成本的离子交换膜(IEM)是之前的妥协。因此,尽管提高循环寿命是水系锡金属电池(ASBs)的紧迫问题,但也有必要重新设计低成本的电池结构。    

近日,南洋理工大学范红金、Jin-Lin Yang团队设计了一种水系锡金属电池(ASB),以实现超高的锡负极可逆性并消除离子交换膜(IEM)的使用。本工作的关键方法在于选择一种水/离子液体(IL)双相电解液和一种层状的锡宿主材料(图1B)。对于双相电解液,水性酸性SnSO基部分确保了负极上可逆的Sn/Sn²氧化还原对,而离子液体(EMIMTFSI)部分在正极侧有效地阻止了Sn²的扩散,避免了Sn⁴⁺的形成。为了改善负极侧的不均匀沉积问题,轻质且高导电性的石墨烯基材料被认为是金属沉积的合适宿主,因为它们可以减轻枝晶生长,并在沉积/剥离过程中缓冲体积膨胀。此外,掺入碳宿主中的金属成分可以降低界面能并抑制氢气析出反应(HER)。因此,在本工作中,研究人员采用银涂层的垂直石墨烯(Ag-VG)作为锡金属的宿主。垂直石墨烯(VG)作为多孔基质以降低成核过电位,而VG上的银涂层提供了丰富的亲锡位点,实现了均匀的剥离/沉积过程,减少了“死锡”的形成。在酸性条件下,Sn@Ag-VG对称电池在10%放电深度(DOD)下可实现超过10000小时的可逆剥离/沉积过程,在50% DOD下超过3000小时。将Sn@Ag-VG负极与水/离子液体双相电解液配对后,水系锡碘电池中的多碘化物穿梭被极大地抑制,实现了超过2000个循环的稳定循环(在1C下,N/P=4.23),平均库仑效率为99.59%。这种无IEM的ASB设计已扩展到其他插层和转换型正极材料,包括IBr、LiCoO(LCO)和Li₂MnO₄(LMO),展示了这种策略在构建高性能ASBs中的普适性。    

该成果以“Highly rechargeable aqueous Sn-metal-based hybrid-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Joule”期刊,第一作者是Xiao Tao。

(电化学能源整理,未经申请,不得转载)
【工作要点】
本文通过银涂层垂直石墨烯(Ag-VG)和水/离子液体(H₂O/IL)双相电解液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水系锡金属电池(ASBs)的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Ag-VG通过在垂直石墨烯(VG)上引入银涂层,提供了丰富的亲锡位点,降低了锡(Sn)的成核过电位,实现了均匀的锡沉积,同时抑制了氢气析出反应(HER),并通过界面合金化作用增强锡负极的稳定性。双相电解液通过相分离将Sn²⁺限制在水相中,阻止了Sn²向正极 侧扩散,避免了Sn²被氧化为惰性的Sn⁴⁺,同时锂离子(Li)作为中介离子在两相之间穿梭,维持电荷平衡,无需使用离子交换膜。这种设计不仅显著提高了锡负极的可逆性,还有效抑制了多碘化物的穿梭效应,实现了长循环寿命(超过10000小时)和高库仑效率(99.59%)。此外,该设计具有良好的普适性,适用于多种正极材料(如碘、IBr、LiCoO和Li₂MnO₄),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1. 高可逆性水系锡金属电池的结构设计

·(A) 传统结构中的关键问题,包括由于锡颗粒尺寸大导致的沉积不均匀、死锡以及Sn²⁺/Sn⁴⁺氧化还原对的低可逆性。

·(B) 提出的结构,包括亲锡性Ag-VG基底和水/离子液体双相电解液。    

图2. 不同基底上锡的电化学和沉积行为

·(A) 三种基底(Cu、VG、Ag-VG)的(I/Im)²-(t/tm)曲线,以及Scharifker-Hills模型中理论的瞬时和渐进式成核曲线(2DP、2DI、3DI和3DP)。

·(B) 不同过电位下,三种基底上镀锡的核密度和半径。直方图和散点图分别表示核密度和半径。

·(C) 锡基底半电池的恒流放电曲线。

·(D–I) 在不同面积容量下,Ag-VG、VG和Cu沉积后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沉积参数为:(D)–(F) 0.1 mA cm⁻²和1 mAh cm⁻²;(G)–(I) 1 mA cm⁻²和10 mAh cm⁻²。比例尺分别为2 μm(D–F)和100 μm(G–I)。

·(J–L) 在5 mA cm⁻²的电流密度下沉积20分钟后,(J) Ag-VG、(K) VG和(L) Cu的原位光学显微镜图像。    

·(M和N) 提出的锡金属在(M) Cu基底和(N) Ag-VG基底上的沉积机制。

图3. 不同基底上锡金属沉积的可逆性评估

·(A) 三种基底(Cu、VG、Ag-VG)的锡沉积/剥离行为,面积容量为1 mAh cm⁻²。

·(B) 锡基底半电池的寿命测试,老化时间为12小时。

·(C) 和 (D) 不同放电深度(DOD)条件下,锡@基底对称电池的循环性能。

·(E) 本工作与其他相关报道的水系金属离子电池性能对比。    

图4. 由离子液体/水双相体系实现的活性相分离和Sn²⁺定位

·(A) 离子液体EMIMTFSI和水之间主动相分离的照片。

·(B) 静置条件下两分离相的拉曼图谱。

·(C) 分子动力学(MD)模拟结果,显示双相电解液沿相界面的主要离子分布。7–11 nm对应水相区域。

·(D) 模拟的Li⁺和Sn²⁺分布。

·(E) 水相和离子液体相的⁷Li核磁共振(NMR)表征。

·(F) 静置条件下1周后,Sn²⁺在水相和离子液体相中的分布结果。误差条表示三次测量的变化范围,数据点加误差条表示平均值±标准差。    

图5. 水系Sn-I₂电池的电化学行为和全电池性能

·(A) 基于单相和双相电解液(SPE和BPE)的水系Sn-I₂电池的循环伏安(CV)曲线。

·(B) 带有SPE或BPE的全电池的假设反应路径示意图。

·(C) 基于SPE和BPE的Sn-I₂电池在首圈的恒流充放电(GCD)曲线。

·(D) 对充电和放电后的正极进行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显示I 3d谱图。

·(E) 放电后Sn²⁺在水相和离子液体相中的分布结果。误差条表示三次测量的变化范围,数据点加误差条表示平均值±标准差。    

·(F) 在充电和放电状态下,Sn²⁺沿相界面分布的模拟结果。7–11 nm代表水相区域。

·(G) 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水系Sn-I₂电池中水相的原位紫外-可见(UV-vis)图谱。

·(H) Sn-I₂电池在1 C(1 C = 211 mAh g⁻¹)下的循环性能。

图6. 基于其他正极材料的无隔膜水系电池

·(A) 基于Ag-VG宿主和不同正极(IBr、LCO、LMO)的无隔膜水系电池示意图。电压为相应组装全电池的平衡电位。

·(B) Sn@Ag-VG//BPE//IBr电池在0.1 A g⁻¹下的循环稳定性。

·(C) 基于LCO和LMO的水系电池的充放电曲线。

·(D) 基于插层型正极的全电池在0.5 C(LCO:1 C = 274 mAh g⁻¹;LMO:1 C = 148 mAh g⁻¹)下的长期循环性能。    

【结论】
开发具有强大抗析氢反应(HER)和枝晶生长能力的金属负极对于实现低成本、高安全性可充电金属水系电池的商业化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实现全球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与广泛研究的锌金属相比,锡金属因其卓越的耐腐蚀性而成为水系电池中极具潜力的负极材料。然而,挑战在于锡金属的不均匀沉积以及Sn²⁺/Sn⁴⁺氧化还原对的低可逆性。在本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水/离子液体(H₂O/ILs)双相电解液和亲锡多孔Ag-VG宿主的协同效应,实现了超高可逆性的锡金属负极以及无需离子交换膜且具有高库仑效率(CE)的锡金属电池。双相体系有效地将Sn²⁺限制在水相中,从而缓解了Sn²⁺/Sn⁴⁺氧化还原对带来的挑战。Ag-VG宿主建立了高密度成核界面,增强了晶粒细化,并在高达80%的放电深度(DOD)下实现了卓越的使用寿命。为了证明这一协议的普遍有效性,研究人员制造了一系列实际的水系电池原型,其中高可逆性的锡金属负极与多种正极材料(包括转换型和插层型)耦合。这些全电池展现出与其它已报道的水系酸性电池相当的能量密度。这些发现为未来研究耐用、环保的能源存储解决方案提供了关键基础,推动了可持续金属水系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Xiao, T., Liu, L. L., Liu, H., Li, T., Cai, D., Lew, W. S., Zhang, Y., Bao, H., Yang, J. L., & Fan, H. J. (2025). Highly rechargeable aqueous Sn-metal-based hybrid-ion batteries. Joule, 9, 101820.
 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5.101820    

(原文请扫下方二维码进入知识星球下载)




点赞,在看,分享,来个一键三连吧!

电化学能源
聚焦电池前沿,启发科研创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