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聊之前先推荐一本冯庆新书《一读就懂的传世名帖》。很多人看到历代名帖,感觉很好,但又说不出到底好在哪里。本书选取传世名帖,逐一分析,帮大家解决这一疑惑。这本书还是以历代传世书法名帖赏析为例,串起的中国书法小史。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直接下单,出版社直发,现货包邮。
11月12日下午4时30分,李子柒全网发布以中国非遗“漆器”为主题的精美视频,正式宣布回归。
三年前,李子柒和微念公司的官司达成庭外和解。前东家继续拥有合作期间抢注的“李子柒”系列品牌商标,李子柒则断然停更李子柒账号,不为他人做嫁衣。
当时,很多人猜测微念公司会另外打造新播主,复制另一个“李子柒”。广大粉丝对李子柒何去何从,还能不能满血复活,深存忧虑。
三年来,李子柒的效仿者众多,虽然取得一定流量,但都没有达到李子柒的高度。没有了李子柒的“田园牧歌”赛道从此不温不火。
微念公司确实走了一步臭棋,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这家公司在这个赛道上毫无作为。人们认识到,资本并不是万能的。
李子柒复出后的第一条视频《紫漆冬来》,以大家熟悉的味道瞬间引爆网络。
停更三年的“田园播主”李子柒高调回归,第一条视频瞬间点击量过万。
停更期间,粉丝数量不减反增。
网友们欣喜地发现,李子柒在田园播主赛道上的王者地位,无人可以撼动。甚至连资本的力量,都显得苍白而孱弱。
更让各路小主播深受鼓励的是,无论李子柒是个人播主,还是找到了新的资本,都不重要。李子柒的胜利,是内容创作者的胜利。
在李子柒充满人文温情的视频面前,充斥网络平台的那些半露双沟、搔首弄姿、哗众取宠、大呼小叫、颠覆三观的短视频,显得LOW到脚面以下。
即便那些看着也还不错的效仿者的作品,也被找到了火不起来的原因:和李子柒相比,总是缺一些味道、差一把火候。
李子柒的视频更像是她日常生活的纪录片。这一点,是在她停更之后崛起的效仿者所不具有的。别人的视频来自表演,她的视频来自生活。
李子柒的童年并不像她姣好的面容那样美好。
1990年,出生于四川绵阳的李子柒幼年父母离异,父亲早逝,继母待她很不好。7岁那年,爷爷奶奶心疼她,将她接到农村老家。
爷爷热心而能巧,擅长农活和编制,还做过乡厨。李子柒视频里表现出来的超强动手能力和多种生活技能,都是从爷爷这里学来的。木工、农活、做饭,都成为这位小帮工长大后的创作素材。
爷爷去世后,奶奶独自抚养她。祖孙二人的生活愈发艰难,14岁的李子柒辍学到外地打工谋生。2012年,奶奶生病,李子柒返回农村生活,勉强度日。
李子柒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姑娘,而她又比一般农村孩子经历了更多的苦难。多年的打工经验,又让她多了一般农村孩子不具备的眼界,让李子柒摸索到了拍摄小视频的路子。
从拍摄无厘头段子,转到自己擅长的做饭过程,再扩展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她亲手制作了亭子和秋千的小院里,以唯美的镜头语言,描绘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细节。
这次复出,她的视频内容更是转向另一个主题:非遗。成立“李子柒非遗工作站”,希望“换个角度呈现非遗文化的魅力”。
从她经历的这些拍摄题材来看,无一不与她的生活经历和特长相关。这些题材既是她有意识的选择,也是她的生活宿命。
李子柒视频表现的生活是真实的吗?很多人对此存有疑问,认为是刻意的布置和有意的摆拍。
实际上,常在朋友圈发图片晒生活的都知道,你朋友圈展现的生活并非全部,而是选择的最精彩的那一瞬间。
李子柒表现的并非全面的农村生活,但却是真实的生活。可贵的是,这些“局部真实”并非虚构的表演,而是来自真切的生活。
李子柒拍摄的是纪录片,是微电影,是真实而扎实的生活底蕴。
我们到山区旅游,感受异于平常的景物,羡慕小石屋的宁静,不由得赞叹道:“能在这里生活真好。”甚至规划着退休后的田园生活。
然而,游客只是暂时的感叹而已,真的生活在这里,用不了一周时间就会感到生活的不便。
李子柒的“局部真实”就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并非真实存在的乌托邦。我们看到的是各种美,却忽略了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无法与城市相比的各种不便。
这种虚无而真实的矛盾体,给浮躁、焦虑、忙碌的世俗中人提供了心灵抚慰,在李子柒的视频里找到了梦想中生活的样子,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繁杂与苦恼。
同时,李子柒视频提供的知识点,让我们感到新奇。原来酱油是这么做出来的,原来养蚕织布是这样完成的,原来做拉面还有这么多门道……
我们在博物馆可以看到古代战车的部件、结构和制作方法,李子柒将早已被现代文明淘汰的“古董”用视频的方式还原到生活里。
视频里,她安静、忙碌、艰苦的制作过程,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并对这种行为艺术赏心悦目。
牛马的心灵,通过李子柒的视频得到短暂的抚慰。李子柒视频成功之处,恰恰是一杯杯精致而唯美的国风牌心灵鸡汤。
在仅存于平行宇宙的全球最大视频平台油管(YouTube),李子柒账号的粉丝已经超过2000万,单个视频阅读量屡次打破由她创造的吉尼斯记录。
YouTube用户中,除了身在海外的华人外,还有大量操着英语、日语、韩语等用户的积极评论。
李子柒俨然成为具有海外影响力的“大外宣”。她已经不再是一个记录生活的个人播主,也不再是与资本合作的头部主播。
李子柒回归后发布第一个视频的当天,新华社电视账号就推出了李子柒的访谈视频。从这种无缝衔接的顺滑程度可以看出,回归后的李子柒已经另有使命。
董宇辉单飞后的与辉同行,靠上国家文旅,走“城市文化”、“助农”的路子。李子柒与老东家闹掰后,走的是类似的路子。
这也是她把“非遗”作为主题的原因,看来,她要奉旨“讲好中国故事”了。
李子柒视频对老外的吸引力,在于对异域风情的猎奇。假如有个英国播主给我们讲述英国皇室的日常生活,我们也爱看。
而“非遗”这一特殊主题所表现的事物,曾经离我们的生活很近,甚至现在还没有完全走开。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加上即将消失的遗憾,总能引得怀旧人士感慨万千。
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足以让我们自豪,其中也有很多值得传承的东西。但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更充满期待。
传统文化中的理念如果“今不如昔”,那肯定是这些理念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远。如果传统文化里的老事物即将消亡,那这些老事物一定是被现代文明所淘汰。
记住历史,传承文明,而不是花大力气去试图挽救必将消亡的东西,这也是人类建立博物馆的目的。有些东西,必定要进入博物馆。
比如我们看从纺花、捻线开始制作粗布,从养蚕、抽丝开始制作丝绸,总会对那种繁琐的工艺产生兴趣,对古人的匠人精神表达敬佩。
但是,对“手工”、“传统”迷恋的人所谓的那一点点即便存在的“更舒适”,并不能成为与现代文明相抗衡的力量。
人类文明总是向前发展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消亡的东西,消亡有消亡的理由,灭绝有灭绝的必然。
凡是需要保护的,往往都存续不了多久。适者才能生存,灭绝只能是因为落后。
正如无论我们怎么赞叹古代牛车的制作工艺之精巧,无论我们怎么赞叹古代工匠的独具匠心之精妙,我们都不会再把牛车作为出行工具。因为我们有自行车,有电动车,有汽车,有高铁,有飞机。
无论我们如何怀旧,都改变不了这一事实。
那么,到底什么“最中国”?到底什么能代表中国精神?我想,大概不能求助于老祖宗,尽管他们很迷人。
李子柒的非遗系列短视频,适合闲暇时观赏和怀旧,适合在博物馆合适的展厅单曲播放。
我更希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李子柒们,把目光转向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转向当代中国人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尤其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力。
故纸堆很美好,但未来更可期。
新书发售 | 作者签名版
冯庆新书《一读就懂的传世名帖》签名版限量发售,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联系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打开新境界
PANGYUAN SHUYUAN
WO ZUI 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