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美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文摘   2024-11-05 13:38   四川  

文章刊登于《时代教育》杂志2024年6月下旬刊(第12期)

课题:本文系厦门市思明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二十四节气’美术+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研究”(Z2022X0392)阶段性成果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二十四节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在开发基于“二十四节气”的美术课程时,教师需要依据不同的节气特征与主题来设计与其相关联的艺术项目,以此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强化文化教育,推动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艺术修养。

一、“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特点及融合可行性

(一)“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和特点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应用实践。“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以太阳的位置为基准,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态平衡的追求。此外,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物候特征和农事活动,如惊蛰时节,春雷始鸣,万物复苏,农民开始春耕;大寒时节,天气寒冷,农民则开始准备过冬作物。

可见,“二十四节气”不仅对农业生产起到了指导作用,还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尊重。同时,“二十四节气”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在清明时节,人们扫墓祭祖,缅怀先人[1]

(二)美术教育与“二十四节气”的融合可行性

美术教育与“二十四节气”的融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形式来表现和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绘画媒介和风格,如水彩画、油画、国画等来描绘与节气相关的自然景象、农事活动或传统节庆。通过绘画,学生可以观察、感知和表达自然界的变化与节气文化的内涵[2]。又如通过雕塑作品来呈现“二十四节气”的形象和符号。学生可以运用各种材料和技巧,如黏土、木材、石膏等,创作与节气相关的雕塑作品;又或是选择节气中的代表性物象或符号进行雕塑,以展示节气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表现形式。再如通过手工制作来体验和传承“二十四节气”的技艺和民间工艺。学生可以学习制作与节气相关的手工艺品,如剪纸、编织、陶艺等,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又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节气文化中的传统技艺与民间艺术。

(三)“二十四节气”引入美术课堂思路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观察与人文思考。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物候特征和民俗活动,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和灵感。在引入“二十四节气”到美术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来深入了解节气的物候特征与民俗活动,并将节气的物候特征、民俗活动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美术创作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表达节气之美。

例如,通过线条的勾勒表现春天的柔美和秋天的丰收;通过色彩的运用传达出节气的氛围和情感;通过构图的布局展现出节气的内涵和意义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感知和感悟,不仅可以学习和掌握如何应用美术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技巧,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锻炼自己对各类现实素材的吸收和应用能力。所以,将“二十四节气”引入美术课堂思路,需要教师学会合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表现,以及这些文化元素传递出的魅力[3]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生活智慧都是值得学生去深入挖掘和学习的。

二、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开展策略

(一)应用项目式教学加强“二十四节气”融入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洞察,更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意蕴[4]。为了将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好地传承给年轻一代,教师可以将“二十四节气”融入美术课程中,通过项目式策略的实施,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入了解节气的内涵和特点,不断提升他们的美术素养和文化传承意识。项目式策略的核心在于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和探索。

首先,教师要根据节气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节气作为项目主题。如“立春”代表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夏至”则是夏季的顶点,阳光炽热,万物生长旺盛。这些节气都具有鲜明的自然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

其次,在确定了项目主题后,教师需要制订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明确项目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表,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项目实施,掌握节气的基本知识,了解节气的美学价值,以提升他们的美术创作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任务则包括节气相关素材的搜集、分析以及美术作品的创作等环节;时间表则是对项目进程的规划,以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按时完成。

最后,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后,学生分组进行节气相关素材的搜集和分析。他们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节气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自然景观等素材,并对节气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同时,他们还结合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方式,获取更为直观和生动的素材。这些素材的搜集和分析为学生后续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应用情境教学加强课程趣味性

情境式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创设真实的、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在将“二十四节气”融入美术课程的实践中,情境式策略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境是情境式策略的第一步。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节气特点,设计具有情境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节气的文化内涵。

以春分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春耕”角色扮演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块模拟农田,教师在此过程中则要引导他们观察土地的颜色、质地,以及种子的大小、形状。这些观察将为后续的美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接下来,教师可以布置一个美术作业,让学生们以“春耕”为主题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巧,描绘出他们亲手耕作的场景。

例如,他们可以描绘出翻土时的线条、播种时的动作,以及农田中的色彩变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春耕的意义,并将这些思考融入美术作品中,这样的美术作品不仅具有视觉美感,还具有深刻的内涵。

通过这种情境式的美术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春分的节气特点,还能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同时,他们也能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生命的美好,进而培养出热爱生活、爱护环境的情感。

节气变化中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变化、植物生长等,也是美术创作的宝贵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并记录这些现象,如观察春天的花开、夏天的雷雨、秋天的丰收、冬天的雪景等。通过观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节气的特点,同时也能够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在情境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进行绘画、雕塑等创作实践。他们可以将自己对节气的感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作品。这种创作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应用主题式教学完善教学脉络

在实施节气主题式美术教学策略时,教师需要根据节气的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主题[5]。如“春天的节奏”可以展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夏日的热情”则可以描绘阳光炽热、绿树成荫的夏日风情。这些主题不仅紧扣节气的核心特质,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在确定主题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搜集与节气相关的文化素材。这些素材可以包括古典诗词、民间故事、传统民俗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同时,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节气的魅力,进而激发出创作的灵感。

例如,在“春天的节奏”这一主题下,学生可以搜集描写春天的诗词,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也可以了解春天的民俗活动,如放风筝、踏青等,体会春天的乐趣与氛围。这些素材将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参考和灵感来源。在搜集了足够多的素材后,学生便可以开始美术创作的实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技法,将对节气的感悟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可以是一幅描绘春天景色的水彩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表现出春天的宁静与和谐;也可以是一件以节气为主题的雕塑作品,通过立体的造型和生动的形态,展现出节气的独特魅力。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感受生活,发现节气中的美;通过发挥想象力,将节气的文化内涵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完成创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到彼此的作品,互相学习和借鉴,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和其他教师共同参与、感受节气主题美术作品的魅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作品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教师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和素材融入美术课程中,推动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仅能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也能帮助学生更加立体和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在教学中增加足够的实践机会,以尽量多元的方式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用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学的成效。(作者系福建省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注:[1]李一鸣,王宝洁.澳大利亚艺术教育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05):118-119.

[2]雷智美. 小学美术“主题式”教学设计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主题美术作品为中心[D]. 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21.

[3]雷智美,冯文敏,张悦.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策略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主题为例[J].山西青年,2021(09):195-196.

[4]邹颖.结合二十四节气创新小学美术教学[J].新课程研究,2020(17):68-69.

[5]黄艳芬. 传承非遗,让“节气”走进小学美术课堂[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六辑).[出版者不详],2020:3.

时代教育论坛
关注教育热点,分享教育智慧,引领教育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