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中,赶集之意义非同一般。这里是物物交易,而后商品交易的场所。农民自己制作的东西拿到集市上来卖,满足别人需求,也为自己的劳动获得了收入。有了收入,可以给家里带上些必需品和山珍奇货,改善改善生活。
在云南许多地方,赶集都被称为赶街(音gai)。街子通常是在乡镇所在地村上,往往是一条街,街头摆到街尾,甚而溢了出去,蔓延到旁边街巷。近些年,随着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有些街子从老街搬走,进入到新开发的综合农贸市场,看起来是宽了大了,却也变得生疏,少了老街老巷的人气,少了依家而摆的摊,少了家门口的方便。年少时,回到老家碰上街天,看二姑妈在自家门前就可以摆个摊,卖点自己的农产品或者山货,方便又有趣。和来往的摆摊者、逛街者聊聊家常,说说里短,这街天也就多出了社会交往的功用。走南闯北,云南街子赶了不少,越发照见赶街的社会凝聚力之趣。
赶街的意义更多在于社会交集。农人平时的社交圈子基本上是在村寨附近,不太容易走出太远。这点上来说可能学生要优势更多些,因为他们有可能在村子以外的乡镇或者县城里读书,交友范围稍广。而对于大多数成人, 赶街的日子就成了一个和外界接触的好机会。
大理古城七天一赶的街天,大家带上自己土产或编制的小商品,如竹篓,陶罐,陶碗,扫帚,簸箕,土烟草,新米老米,干辣椒,中草药,种子,瓜果,板凳,米粉,豌豆粉, 米凉粉, 在三月街长街上一路摆开。那种集市热闹并不喧闹,浸透着乡里乡亲的亲切。中老年人比较多,从卖东西的到买东西的都是。这当中还有些孩子跟着老人一起来赶。有卖的,也有买的,孩子眼睛里透着一种好奇和对世界的希冀。大一些的年青人基本上在这里见不到,对于他们,赶街似乎是一件落伍的事,兴趣不大。当然,街天的流动性,也意味着很多街天都是学校和单位上学上班的日子,青少年和有工作的人一般是难以抽出时间。现在的网络购物无孔不入,方便廉价,青少年和壮年人慢慢转变了行为习惯,不再靠赶街来获得生活必需品,街子就更加变做了老年和儿童的主场。想到这,也发现其实现在大多数公共空间基本上都和青少年青壮年无缘。学习和工作太繁忙,时间很难说得上是在他们手中。没有时间,他们也就很难有机会参加各种社会公共事件,包括赶街。
赶街,是一个千年人类文化演进打造的精良传统。这个传统值得珍视,值得传承,尤其对于现代社会造成的疾患具有针对性的疗愈作用。赶街,是乡野农人的市场载体,满足了大家衣食住行生活之需;赶街,是乡野社会的社交平台,促进了乡村百姓间社会交往和心理支持的环境打造;赶街还是民族间、地域间经济、文化和社会交流的舞台,维系和传承着各族的经济和文化优良传统和习俗,提升着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一般的县城都有了自己的综合农贸市场,大家可以去那里获得生活所需。不过,隔几天一赶的街子,依然会吸引很多人到来。在施甸的街天,在保山施甸街子上吃路边摊,同摊几个长者都是来路边公共澡堂泡澡,然后来赶街吃饭,聊天。最远的坐车需要1个小时,赶街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一个传统。
趁着街天来泡澡,赶街,闲聊。这是活生生的云南生活习惯,透着冬日暖阳晒过蒸腾的热气。县城和乡镇的街子,让农家人,无论是卖者还是卖者,都多了一个生活中的固定节目,也多了生活的稳定和期待。在云南的农村,街天都会成为人生日历上的重要节点。有些地方,人们算日子也会用街天来做分野,上一个街天,下一个街天成为计算日子的方便标记。
村街对于满足大家日常生活所需作用是极明显的。在巍山和南涧的村里赶过街,街子不大,但是山货和蔬菜水果都不少,本地的人来买卖,外地人也会来,带着村里没有的商品。基本上就像是本地定期举办的交易会,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创造合理的商机,有本地农产品的市场,也有外来商品的空间,相互补充。这样的村街子,熟人为主,信任为主,让整个村子瞬间散发着传统农村社会的温良与信任。赶街(赶集)的黄历日子大家记得清楚,也成为生活所围绕转动的核心日期。到了街子天,街上、村上、镇上的人们会生出惬意的期待。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隔壁老妈妈也在收拾停当后,背上竹背篓, “克街上走走。”各处的人都从四面八方而来,有社交,有买卖,也有纯粹逛逛的。这样的街天在农村人心里,是时间的轴心,也是生活的重心。在大理各处的乡街子上,总是看到驻足交谈的老者,许多是一街子见一面的熟人。就着赶街,来买点卖点,见见老朋友,聊聊天款款白,拉拉家长里短,这样的日子幸福指数高。甚至,有约在一起来赶街卖东西的,买卖是次要的,社交才是核心要义。三年疫情时期,很多街子天也受了影响,被按下了暂停键。期间有时局面松活,就可以看到久违的赶街。虽然大家戴着口罩,但是眼神里的欣喜和期盼,一眼就可以看到。疫情刚结束时,在几个乡街子上,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人情寒暄的温暖,连肉菜和各种商品都比平日多了社会交往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农村大众,赶街是数千年社会文化演进中精挑细选留下来的精华设计,有经济功能,更有十足的社会和文化凝聚功能。据说,大理三月街最早可以上溯到1300年前,千年挑拣凝练总是智慧和实用胜出。在街子上,可以看到各式表情,刻划着不同人生年轮和喜怒哀乐。也可以看到各式传统和手艺,浓缩在一件件有文化内涵的物件中。生活的气息在赶街的时候显得很浓,浓得让人觉着这日子没有大超市也一样方便,还更有人情味。街子的交易,多了对话,多了讨价还价,多了人间的相互牵扯,多了买卖之外的交往和互动。和现代发明的超市和商场相比,街子更加开放,更加自然,也更加有机和生态。农人的作物、牲畜、土特产直接从家门口的土地上来到街子的摊摊上,不需要中间商,不需要加工和运输,低碳节能减排都具足,也减少了现代物流和中间商造成的加价。这里的买卖不需要规模经济,家里有的就可以拿来,入市门槛宽松,人人皆可参与,价格通常是在合理范围内,不会被垄断。
街子也是跨着国界的文化现象。在伦敦的时候,很喜欢去市中心的Camden Garden,那里也就是伦敦人在赶街。那里也是和国内赶街一样,从自家的菜园子到别人的饭桌上,有机生态,而且态度友善,寒暄聊天,比冰冷的超市印象好得多。
骨子里,大家好像都是有对社交的向往,希望每隔一阵子就出来和认识不认识的人聚聚,即使仅仅是点头之交,或就在一堆人里热闹热闹。赶街,符合人类作为社会动物的基本需求,也是经济需求的直接表现。街子还是人类文化斑斓的博览会。每一个乡街子都可以是一个露天文化民俗美食服饰的秀场。云南一众街子上,买卖的人和逛街的人都是行走的文化模特。赶街的人,尤其是中老年,尤其看重街子天的隆重社会交往价值,穿上了自己认为最美最隆重的服饰来赶街。在红河元阳新街镇街子上出彩的是民族服饰的华丽与雅致,重彩绚烂而艺术。哈尼、彝和苗族的服饰,配色大器而不拘,服饰多元而不俗,看博物馆里的各族服饰,绝对不输于巴黎时装周时装,又蕴含着哀牢山里世居民族祖祖辈辈传承的服饰文化。看街头赶街的成年男女来来往往,古旧的街子也化作了民族时尚的秀场。最有趣的,也是让人有伤感的,是这些美丽的民族服饰传了世代,渐渐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还穿戴。乡街子也是各种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秀场。云南很多地方的街子上都可以看得到各族的手工编织品,包括木器、竹器、藤器、草编、根雕等。在红河州街子天,看到若干种竹编的鸡笼,实用之基础上,透着设计之审美,令人感概:实用的也可以是美的。
乡街子的土特产,也会映照着各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馈赠。凤仪的一种土特产润喉片,入口即化,据说是一种用了很多代人的传统草药。大多数是老人来卖,拎个竹箩,用白布铺上,陈列着润喉片片,价格也不贵,一元一片。传统保存了,方便了百姓,也给当地人带来了收入。这样的赶街,平易近人。走了山山寨寨种种街子,赶了四季轮回样样街天,云南这街天,迷人气质在百般有趣斑斓中闪亮着。赶街,是独亦乐众亦乐的天然舞台,是人生所需的集散地,是社会交往的主场,是民族文化互通互动的阵地,是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沃土。因为赶街, 人的生活短暂却美丽,不易却值得。这样的赶街,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传承。
请尊重本公众号作者的智慧和知识产权。
欢迎转载此文,敬请注明文章出自“土人云”及作者。
如欲用于正式刊行和发表,请联系土人云征询作者意愿和首肯。
土人云
土,取泥土、土地、本土之意,立基于大地,根深叶茂。
人,即人文、人本、人道,人世之精,顶天立地,天人合一。
云,乃彩云之南,为水如棉,千姿百态,风云幻化!云又作说道,乃曰。
土人云,足踏实地之说道,享中西之智识,收纳四海之言,云集五湖之趣。从独有视角切入,分享最新的信息、思想及原创之作。
土人云是一个以知识和信息分享为载体,实践探索为基础的公共平台。我们鼓励儿童友好、多元、包容、创新和社会责任感,也珍视来自各个角度和领域的不同声音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