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勃拉邦的古旧,总是让人在炎热中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丝丝凉意。湄公河边的古城,经历了千年沧桑变化,依然呈现出多元而自然且富于文化积淀的古都风味。在这里,童年的表现堪称典范,值得思考和学习。
如此多同学在教室间、操场间、回廊里、大树下、肆意地奔跑, 放心地玩耍,目之所及却看不到老师焦虑的身影,也没有学校保安的战战兢兢。所见尽是快乐的学生们按着自己节奏享受着与自然与文化与同伴间的亲密接触和趣味互动。
这样的自由、开放和包容氛围,让我想起童年时,也是一样有欢笑、有打闹、有同伴的互动和合作。
如此儿童友好的童年,依然活生生在老挝的古都灿烂着,这发现这感觉,怎么都让我对童年营造持续保有希望。
寺院围墙极矮,与小学校的院墙齐高,也一样都有四围的出入口,联通着俗世与信仰、学校与社会。
如此开放和海纳精神,正是教育和社会有机衔接之体现。学校和寺院设计中四处联通与象征性的矮墙,无一不在彰显出教育与信仰中的包容、开放和放下。
千年中西文化交互影响之结果,蕴含着文化与历史传承的细微养分,更具人文、更加人性和人本。
连续几天,就在这条佛寺与法式殖民建筑交织的街上来回,每每听到看到学生的欢声笑语和跑跳往来,伴着一袭红衣的童僧在寺院修行画面,感觉在另一个空间维度里行走。
在炎热冬日的曼谷街头,童年呈现出另一个画面。34度的空气里,没有空调的公交车穿梭与曼谷古老又现代的街巷间,轰隆的马达和蒸腾的热浪弥漫四周。
抬眼看到驾驶室里的售票员和司机还照顾着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看起来他们是一家人,有说有笑,举止间关爱和呵护满满。这是星期三的下午,孩子没有去上学,而是和父母一起在工作,相互陪伴。
这样的童年,在老挝也见到。家长在街边、餐馆和夜市里摆摊卖东西,自家孩子也跟在身边,或做伴,或直接参与了家庭生意。东南亚孩子参与到家庭小生意和农作的劳动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童年现象。
童年,无论如何多元,应当有文化和自然的滋养,应当有家庭的爱护,有同伴的共同成长,有可以自由进出的空间,有游戏和运动的充实。
童年的围墙,应该变得低矮,让童年和外面的世界、社会和生活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童年的设计,也应该有更多出入口,更多成才和通往幸福的道路。
请尊重本公众号作者的智慧和知识产权。
欢迎转载此文,敬请注明文章出自“土人云”及作者。
如欲用于正式刊行和发表,请联系土人云征询作者意愿和首肯。
土,取泥土、土地、本土之意,立基于大地,根深叶茂。
人,即人文、人本、人道,人世之精,顶天立地,天人合一。
土人云,足踏实地之说道,享中西之智识,收纳四海之言,云集五湖之趣。从独有视角切入,分享最新的信息、思想及原创之作。
土人云是一个以知识和信息分享为载体,实践探索为基础的公共平台。我们鼓励儿童友好、多元、包容、创新和社会责任感,也珍视来自各个角度和领域的不同声音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