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行纪|西南印象

文摘   2024-07-03 09:35   云南  
情后,又有机会回到重庆。和重庆相遇,是多年前的事。初来重庆,感觉很像香港,车在山地间上下起落,蜿蜒腾挪。和友人见面,慢慢了解山城,感受浓郁的热和荫绿。印象深刻的,多是和山城烟火气相关,从小面、火锅、小炒、土鸡煲、黄桷树、到博物馆、抗战遗址、大学漫步、小馆吃聊。山城于我,就是一幅幅人间烟火画卷。
降落前,飞机穿过团团云雾,飞经一株株树立山间的钢筋水泥丛林,越过嘉陵江的迷蒙江面,水泥丛林里是否依然烟火如常?
六年前,第一次来重庆,和朋友逛了逛解放碑,走了走十八梯。那时候的十八梯,还有许多棒棒在上下忙碌,还有播放各式港产录像片的小店。那时候,能走走都市的中心区,也算了解山城的一个寻常切入点。感觉特别像香港,在摩天高楼中,不时穿插着各式小摊贩和菜馆,很平民很普通那种类型。盘山的道路和山坡间不时见到的一蓬蓬绿色,加上随处可见的河流,也让我觉得和香港有些许相似。

在高处看整个城市,尤其是从巴南的山头看过来,夹在两江交汇之境的重庆让我想起纽约。不仅仅是地形,包括这里密密麻麻的林立高楼也让我想起纽约。朋友告诉我,在解放碑有一个高楼就叫‘纽约纽约’。来得多了,这样的感觉已经少了。

了解一个地方,需要时间,更需要和这个地方的日用常行发生联系。渐渐地,重庆越来越透出亲和的山城气质。

间和接触的增多确实让人慢慢体会到这个大城市喧嚣外表下所蕴涵的亲和平民气质。在解放碑附近,天价品牌店的四周不远处,小街巷口,一排排地立着各式裁缝和剪裁个体户,过着并不萧条的生意日子。同样是街边,这里那里都会摆有几个擦鞋的摊子,隔三插五地散了一个城市。就在豪华大都会高楼旁,午饭时分当街就有支摊的酸菜米粉和面条,生意兴隆得排了长队。早上经过解放碑渐渐开始喧哗的步行街,一个两个棒棒在长凳上/花台边眯眼打着盹,等着生意。
到了傍晚,街边,地下道里,都可以碰到在街头表演的艺人。有民谣吉他,有流行歌,有原创的清唱民歌。弹唱的人很专注,很投入,为忙碌的行人和热闹的地下道增添了一道声轨。歌手身边,一溜地摆放着各式的小摊子,卖着你可以想到的大部分小商品。在大宾馆,大商厦的身侧,小巷边大路旁,可以看到一个个的夜宵摊,引诱着行人的食神经。
没来的时候,觉得直辖市可能会很都市,很高楼很‘现代’。来了呢,就没有感觉到那种太压抑的都市感。可能是因为随便走走转转都可以看到体会到那种平民生活气息和方式活在身旁,把都市的恐怖和压抑感给消减了一些,而为这个城市涂上寻常色彩。

市中,山头上运作的花市,很悠闲地镶嵌在四周的高楼和巨厦间。再往边上走走,还可以到更传统更平民的十八梯,和其他一些古老和现代的城门,和古城墙。就在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的隔壁,一栋有同样历史的老楼上,还可以感受到那种七十二家房客的杂居租户,和到处都是的锅灶、炊具。而在中山四路上的喜洋洋餐馆里,就着锅巴肉片、蒜泥白肉、酱油鸡,还有餐馆老板叫菜之声,和旧友静静地谈人生,顾历史,说专业,品回忆。如此友谈人生,和家常重庆菜一样,入味三分,营养十足。

2017年始,有机会来到被称为重庆后花园的北碚,对重庆又有新认识。住在西南大学,整个一个绿树成荫,古建栉比的大园林,唯有感叹历史如何能够造就如此一个人文与自然具足丰富的好地方。每次会议结束,在校园里悠游漫步,到绿树中运动场地上奔跑,听风吹过一栋栋承载百年教育故事的民国建筑,心中自然升起一股淡定惬意。

百年间,西南大学一路汲取了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复旦大学、勉仁文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农学院等早期高等教育机构的多元养分、厚实传统、郁美校园,着实令人慨叹。和西南大学儿童工作资源中心(见另文)的老师与学生一起合作推动儿童工作智库建设与服务,一起探索高等教育机构牵头协调发动跨专业跨领域的专业资源服务社区儿童服务(儿童之家),一举一动间,我能切身感受到当年乡建院和乡建运动那种用开放的校园教育培育“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人才的公益初心。这种现代专业注入儿童工作,和当年的建设乡村一样,确乎都是用知识改变社会的真诚尝试。因了这一层互动,重庆丰蕴之历史文脉和人文关怀也凸显出来。

大学校园里行进着,有机会看一看这个占地8,380亩的硕大校园。正值盛夏毕业季,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毕业季学生们与学校合影,留下青春毕业之记忆。校园里师生的对话,充满了欢喜和祝福,毕业的学子,也在闪亮阳光中放射着人生转换之光芒。

开会间隙,遇到两个从重庆科技大学过来听讲座的大学生,感受到她们对于儿童工作的兴趣和对未知的好奇。神奇的是,第二天,在中山四路喜洋洋饭馆吃完饭,这两个同学从隔壁饭桌跑过来打招呼,原来她们在这附近做儿童友好的空间调研,实在是有缘。

朋友推荐,去华岩寺看博物馆,说那里有个寺庙主办的博物馆,还有正在展期的佛像艺术展。正好感受山城的轻轨地铁。重庆几个主要的区都由轻轨连接到一块,从北碚过来到渝中区,到沙坪坝,到华岩寺,都很方便。因为重庆90%是山地丘陵,轻轨列车时时穿行在山间江畔,顺着嘉陵江行进在山丘与楼宇间,这轻轨之旅并没有地下铁的封闭,却多了轻舟前行的惬意。从远处看,轻轨在山间站台出发,一条轻龙蜿蜒而上,沿江开入了绿色山丘,别具一袭文艺风范。
到得华岩寺,穿过游人如织,来到僻静的佛像艺术展。寺院里专门有负责搜藏佛像的人,且专门设了这个展,本身就是极有趣的。进来一会儿,一个个雕塑逐个端详,趣味盎然。没有太多的文字解说,直接和各地收藏之观音菩萨、发财童子还有佛像面对面,现场感极强。和一般博物馆不同,这里的佛像挺亲和,摆放也自然,有好几个就直接放在桌子上,毫无遮拦地和观者互动,端的是接地气。
正在看,观察到有两位师父在展室里布置,正在高空作业。我就问,“需要帮忙吗?”回答很干脆,“要”。于是,我就爬上扶梯帮着固定一条横幅。然后,就有机会听策展的妙香师兄幕后人的解说,瞬间这一屋子的佛像都有了故事,活生生一个个形象,在询问和解答中渐渐丰满起来。

香师兄心直口快,讲解一屋子宝贝的时候也如数家珍,自带一股子自家珍宝的自信。看日本回流的大势至菩萨,看骑牛的牛神菩萨,看多样化的观音菩萨,看前倾而不倒的菩萨,听每一个雕像后面的搜藏故事与做工细节,和友人共同观察、提问、欣赏,展厅里有趣的故事和发现此起彼伏。

临走,又与来访的几位佛像拜访者遇上,聊起了重庆大足和另一个区县尚存的佛教石刻像之精美,如果不是要下班,大家还欲罢不能,要继续聊了去。一个下午,一次神来之义举,一场文化的求知与审美的欣赏,酣畅淋漓。


化的遇见,也体现在与当地人的神侃中。和老友及朋友在远眺大学城的半山上神聊。聊到教育中孩子对于学校分快慢班的看法,听闻孩子对于说慢班不好的经典反应:你怎么可以这么说,我们只是进度慢一点。这个友人的孩子,经典的对话可以编成书,后面是一个支持而富于互动的母亲所给予的宽和民主教育。

也聊到从小在老家留守长大的经历,留守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具体而立体,不同人,不同时期,不同的命运。留守给家庭、孩子和成长所带来的影响,真是值得更多深入研究,尤其是从更细微更本土的角度(比如人类学)开展研究。要更好地去帮助留守和困境的儿童,深入而能关注个体家庭和细微社区处境的研究,能够使关爱更加精准有效。山城的夜,皎洁的月,丰富的谈。

崖洞的夜,因了游人的熙熙攘攘而变得灯火通明。这个人口3千万的超大型城市在夜里展现出不同的一面。来往的人,上下楼梯的人们,观看夜景的人,在霓虹与漆黑扬子江间并不宽裕的空间里演出着人间喧闹剧。

很难去简单描述这个山头水边的巨大城市,因为太多的具体差异和细微表现,也因为自己待的时间有限而且断裂。可以肯定地是,这是一个传统和现代交错,市井和繁华相间,阳光和雾气阴云轮流坐庄的有意思的城市。
在家翻看80年代的学生日记。这是一本72开80页的日记芯,材料是70克出口白书写纸,由重庆印刷工业公司重庆印制第三厂出品。不知道这公司还在吗?封面是革命红,一名戴大环耳环的少数民族女子穿着蓝色舞鞋在起舞,抬手处一捧鲜花,簇拥着Wudao的字样,在女子的脚旁是正楷的“舞蹈”字样。那时候,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和重庆遇见的机缘。

请尊重本公众号作者的智慧和知识产权。
欢迎转载此文,敬请注明文章出自“土人云”及作者。
如欲用于正式刊行和发表,请联系土人云征询作者意愿和首肯。


土人云


取泥土、土地、本土之意,立基于大地,根深叶茂。
即人文、人本、人道,人世之精,顶天立地,天人合一。
乃彩云之南,为水如棉,千姿百态,风云幻化!云又作说道,乃曰。


土人云,足踏实地之说道,享中西之智识,收纳四海之言,云集五湖之趣。从独有视角切入,分享最新的信息、思想及原创之作。


土人云是一个以知识和信息分享为载体,实践探索为基础的公共平台。我们鼓励儿童友好多元、包容、创新和社会责任感,也珍视来自各个角度和领域的不同声音与观点。


土人云
热爱自然,立足本土, 遍访四方,采集之分享之。土人土语,话童年之发展、保护和参与、生态自然与多元民族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