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在伊历第三、四世纪里是以宗教道德为基础的,很自然,这一时期的苏菲与道德行为紧密相连,它谈的多是人性和人性的分类,说明人性的缺点、病态及脱离病态的方法。因此,可以说,那一时期的苏菲具有心理和道德的双重色彩;你也可以说:那时苏菲的道德研究是以分析人性为基础的,从而达到认识可憎的道德,进而以可赞的道德取代它,最终实现道德完美的目的。
古筛勒在《古筛勒苏菲论集》中说:“苏菲只是想让心灵摆脱罪恶和可憎的品格、行为。人本身具备两种罪恶:一种是后天获得的,如违抗Allah;另一种是卑贱的品行(天性的),它本身是可憎的。如果一个人想要医治和摆脱这些品性,就需要下决心向这些品性宣战。”
巴格达的苏赫拉瓦迪在《认识内心的真理》一书中说明了道德与心灵在苏菲跟前的密切关系。他说:“苏菲们具备前人所提到的其他学科知识,在他们看来,最高贵的学问是心理学和认识心灵与道德的学问。”
图斯在《苏菲的光辉》中说:“苏菲在认识心灵及其缺陷、危险、对荣誉和欲望的向往、隐藏的举伴Allah层面有特殊的见解。”
克拉巴兹在《苏菲人物介绍》一书中说:“苏菲在修道时所坚持的第一件事就是认识心灵及其缺陷,以及对心灵的训练和对道德的熏陶。”
从这些证据中你可以看到苏菲中道德学和心理学之间密切的联系。早期的苏菲把心理学作为登上苏菲学的阶梯,或者你可以说,心理学曾是他们期望达到净化心灵的有目的的一门学问;也就是陶冶心灵,以可赞的品德取代可憎的品德,那么心理学在苏菲那里并不是独立的,正如它在当代一样。
谈论道德及其内涵如克欲、忏悔、忍耐、喜悦、托靠、敬畏、恐惧、希冀、爱、赞念等和心理、心理分析、修道、修道的方法与过程是第三、四世纪时期苏菲们的共同特点,关于记载他们的传记类书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叙述。
或许哈勒斯·艾赛德·穆哈西比是最早深刻谈论这一话题的人之一,他是一个集教法学和苏菲学于一身的著名苏菲。巴士拉人,伊历243年卒于巴格达。
古筛勒称他是那一时代在知识、谦恭、交往上无可匹敌的人。
舍阿扎尼在评价他时说:“他是一个集外学、教义学、教法学于一身的学者、长老,他有很多著名的作品。他是那一时代首屈一指的人物,许多巴格达学者的老师。”
他是巴格达苏菲道统的创始人。祝奈德、艾布·哈姆宰、艾布·侯赛因·努尔②、赛勒·塞格特等就属于这一道统。
穆哈西比(这个名字的基本词义是清算、结账、谨慎等意)就因为对心灵的严格检查而被冠以此名,他有一些以分析精神生活为主题的文章,他把自己的工作、思想置于批评、选择之下,从而去认识其工作思想的可信程度及如何履行对Allah的义务,这也正是他写《关注对Allah的义务》一书的目的。马西农称这本书是musilin写的关于内学的一本最精彩的书。
穆哈西比在苏菲修行上具有逻辑分析的特点,他的话可以证明这一点。他说:“清查和衡量应该在四个地方进行:信道与不信道之间;诚实与欺骗之间;认Allah独一与举伴Allah之间;真诚与沽名钓誉之间他在分析忧愁的含义时说:“忧愁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因失去一件喜爱的事物而忧愁,因害怕未来的事情而忧愁,因失去对最有希望赢得的事物而忧愁,因记起对Allah的违抗而忧愁,而最后一件才是他最应该为此忧愁的。”
毫无疑问,他对忧愁的分类是建立在人性的内省的基础之上的,对情感状态做了细致的描述,
穆哈西比关于“阶段和状态"的话有很深刻的见解。因此,安塔尔在《卧里的回忆》一书中写道:“崇拜的基础是谦恭,谦恭的基础是敬畏,敬畏的基础是对心灵的检查,检查的基础是恐惧和希冀,恐惧和希冀的基础是对警告和许诺的理解,对警告和许诺的理解基于对报偿的记忆,对报偿的记忆基于思考和思索。"
就这样,穆哈西比为我们指出,通过理智,他可以认识到命令与禁戒的真谛,但是,理智必须与道德相联系。这就是--看起来好像是--他这句话的意思:“万物皆有精髓,人的精髓是理智,理智的精髓是忍耐。
穆哈西比还在理论知识和信仰之间、知与行之间做了区别,正如他外部肢体与心灵的工作之间做出了区别那样。他说:“用心洞见妙境的工作贵于肢体的工作。”
穆哈西比在心理、修道、“阶段与状态”上的言论影响了之后的苏菲。如安萨里,在其《宗教学的复兴》一书中就可以看到穆哈西比的《关注》一书的影响。还有沙兹里叶派,该派劝告其“穆勒德”(求道的弟子)阅读《关注》一书,他们的一个长老即恩祖丁·穆甘代斯还对该书做了概括。
在道德、心理、修道的方法上有很多言论的还有赛勒·塞格特,他曾是麦阿鲁夫·克尔赫的学生。他是“第一个在巴格达谈到合一和状态的人”。他是巴格达人的领袖,卒于伊历257 年。
关于修道和陶冶心灵,他曾说:“最强的力量是战胜自己,无法教导自己的人,更无法教导别人。”
又说:“我没有见到过比对自己知之甚少、探询他人缺点更能使工作无效、使心腐坏、使死亡更迅速、使忧愁更长久、使诅咒更接近、使喜爱沽名钓誉更持久的事物。”
他在诗中这样描述修道的状况:昼夜无欢乐,长短又如何。黑夜爱满屋,白昼思如梭。
关于品德,他说:“四种必具的美德是:至诚的谦恭,正确的意念,健全的心胸,为人谏言。”
又说:“四种事情,它在人的心中不会和他物同聚:只害怕Allah,只向Allah希冀,只为Allah而爱,只为Allah而仁慈。”
赛勒·塞格特是苏菲派别的一个长老,他的学生把巴格达派带到了Islam世界的各个地方。穆萨·安撒勒把他的思想传到了呼罗珊,艾布·阿里·鲁兹巴勒将其传到了埃及,艾布·宰德·阿达米将其传到了阿拉伯半岛。
艾布·赛尔德·海扎兹被认为是谈论“阶段和状态”最多的苏菲之一,这可以在他的《通向Allah之路》一书中得到印证。他在该书中谈到了各种“麦嘎玛提”(阶段):忠诚、忍耐、谦恭、苦行、托靠、恐惧、害羞、感恩、喜悦、爱慕、宽厚等。
赛海利·泰斯泰勒也是这方面的出色人物。赛莱曼评价他是大众的伊玛目、出色的学者、善于检查行为错位的认Allah学家。
实际上,在伊历第三、四世纪,苏菲修道的原则已经完备。正如尼科尔森所说:“苏菲之道准则的制定和规划,你可以在那一时期的苏菲大师的话中很清楚地看到。他们把修道分为一系列的过程,而且,还在各种过程中间加以区别。”
叶哈雅·本·穆阿兹(卒于伊历358年)说:“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做好事,那么,他的道是敬畏者之道;如果你看到他引经据典,那么,他的道是‘卧里’之道;如果你看到他称颂Allah的恩典,那么,他的道是爱者之道;如果你看到他静坐赞念Allah,那么,他的道是‘阿勒夫’(认识Allah者)之道。”
道统也开始在第三、四世纪以初期形式出现。哈姆杜尼·盖萨尔(卒于伊历 271年)创建了盖萨勒道统。艾布·宰德·比斯塔米(卒于伊历 261年)创建了塔伊夫勒道统。艾布·赛尔德·海扎兹创建海扎兹叶道统。侯赛因·努尔(卒于伊历295年)创建努尔道统。曼苏尔·哈拉智(卒于伊历309年)创建哈拉智道统。
“道”这一词在伊历第三、四世纪苏菲大师的书中指的是苏菲所坚持的道德和礼仪。古筛勒把苏菲之道看作是和理智派所坚持的道路相对立的,他还提到“道”这一词具有长老对弟子的心灵道德指导。据传,艾布·阿里·丹嘎格说:“不经种植者之手而自发的树木,它会长出叶子,但它不会结果,同样,穆勒德’(求道的学生)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引而求道,他仅仅是个‘阿比德’(拜Allah之人)。因为没有老师,他找不到‘道’的入口。”
《古筛勒苏菲论集》为我们很清楚地表明早期苏菲使用了“道”、“修道”也就是走上道路意思之类的术语,这些术语表达的是道德心理方面的意思。在苏菲那里,它表现为由“阶段和状态”所构成的不同过程。“阶段”如:忏悔、忍耐、喜悦、诚信、爱、托靠等。“状态”如:紧张、松弛、法纳、清醒、恐惧、慈爱等。所有这些都是美德和心理状态,是艰苦的灵魂斗争之后的果实,修道者藉此得到升华,直到达到认识Allah的境界,也就是“道”的最高境界。
或许《心灵的食粮》一书的作者艾布·塔里布·麦基指出了这一意思,安萨里是受其影响的早期苏菲大师之一。该书的原名是《求道者走向认zhu独一境界之道》,他在书的名字中使用了“道”一词,说明了其道内含islam沙里亚和圣道之意,使苏菲的“道”等同于圣道、正道、明证道路。
注:内容来自埃及艾布·卧法·伍乃米著,潘世昌译《Islam苏菲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