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赫拉瓦迪被认为是Islam早期苏菲之一,全名为艾布·福土哈·叶哈雅·本·哈布舍·本·艾米鲁克,被尊称为"教门之星",也被称为"哲人"。他是伊历六世纪的人,伊历550年出生于苏赫拉瓦迪,伊历587年在萨拉丁的命令下被杀害于阿勒颇。
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殉道的苏赫拉瓦迪不同于另外两个苏赫拉瓦迪。其一是卒于伊历563年的艾布·奈吉布·苏赫拉瓦迪、另外一个是卒于伊历632年的艾布·哈夫苏.舍哈布丁·苏赫拉瓦迪,后者是《认识内心的真理》一书的作者。
苏赫拉瓦迪为求学曾游历过很多地方。他曾在阿塞拜疆的米扎俄市求学于著名的法学家和认竺学家麦吉顿丁,后者也是著名学者法赫鲁丁.拉齐的老师。他还向《光明的指引》一书的作者伊本·赛哈俩尼.撒威求教过逻辑学。他曾陪伴过苏菲大师,尝试体验、苦行。后他又到达阿勒颇,求教于伊夫提哈鲁丁,当时他在阿勒颇赢得了令所有当地的法学家嫉妒得恨不得杀了他的地位,于是他们开始指责并攻击苏赫拉瓦迪。于是国王札希尔·萨拉丁把苏赫拉瓦迪召来,为他和法学家、认竺学家举行了一个学术辩论会。结果,苏赫拉瓦迪以有力的证据击败了所有在场的学者。于是国王札希尔非常接近他、推崇他。但是嫉妒苏赫拉瓦迪的人写信给萨拉丁,要他警惕陪伴他儿子的苏赫拉瓦迪的危险的信仰,如果他继续留在那里的话,受他的影响,人们的信仰会偏离正道。于是萨拉丁写信给他儿子,命令他杀了苏赫拉瓦迪。他的儿子向阿勒颇区的法学家征求裁决,法学家最终做出了处死苏赫拉瓦迪的决定,于是苏赫拉瓦迪于伊历587年在阿勒颇被处以绞刑,享年38岁。
苏赫拉瓦迪精通哲学。《名医荟萃》一书的作者说:"他是他的时代里知识渊博的人,他精通哲学、法学,机智、雄辩。"
苏赫拉瓦迪留下了许多著作、书信,其中有《光照智慧》、《随笔》(这本书看起来有模仿亚里士多德的意味)、《光的状态》、《境界》、《疑问与解答》等。有人认为最能代表苏赫拉瓦迪的是《光照智慧》一书,因为这本书包括了苏赫拉瓦迪的苏菲理论。苏赫拉瓦迪在这些作品中的基本风格是象征手法,且极为隐晦。
苏赫拉瓦迪熟知柏拉图哲学、逍遥派哲学、新柏拉图哲学、波斯哲学、拜星教派别及赫尔梅斯哲学。他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到赫尔梅斯,认为他是进入"揭示"境界的导师人物,并称他为"哲理之父"。他还把赫尔梅斯和波斯的其他智者相提并论。库尔班认为,赫尔梅斯和另外两位哲学家对苏赫拉瓦迪的"照明"学说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那两位哲学家是柏拉图和琐罗亚斯德。
我们还看到苏赫拉瓦迪非常了解Islam哲学,特别是法拉比和伊本·西那。尽管他有时把他们称为"逍遥派",但毫无怀疑,他还是受了他们的影响。
苏赫拉瓦迪对伊历三、四世纪的苏菲非常了解,对比斯塔米(苏氏称他是比斯塔米地区的先行者)、哈拉智(苏氏称他为"白光青年")、艾布·哈桑·海尔嘎尼倍加赞誉,认为他们是波斯光照学说的根源。
很明显,苏赫拉瓦迪的文化背景是多层次的,他的"光照"理论也是由多种成分构成。苏赫拉瓦迪认为他的理论复活了至今为止印度、波斯、巴比伦、埃及的大师们一直到柏拉图仍孜孜钻研并从中汲取营养的古老哲理,它是"永恒的酵母"。
苏赫拉瓦迪的"光照"理论一词的根源是"揭示",苏赫拉瓦迪对此做过定义。而之前伊本·西那跟前的"光照"理论则归溯到波斯的一些光照说大师。他们体验性的真知依赖于揭示,也就是理智之光进入境界体验时出现、闪亮和充溢。正如古图布迪尼·舍扎兹◎所说:"波斯光照大师的理论是建立在体验和揭示之上的,希腊的古代哲人也是如此,除亚里士多德及其追随者外。因为他们的立论基础不是体验,而是研究和实证。"
苏赫拉瓦迪指出,他的"光照"理论的基点是体验。对此,他说:"它(指《光照》一书中包含的内容)并不是通过我的思索获得的,而是通过另外一件事情,然后我为此寻找证据,即便我找不到证据,我也不会对此抱有怀疑。"
苏赫拉瓦迪在"存在论"上也有自己的观点,他基本上是在"流溢说"的基础上用隐喻性的语言表达他的观点的。严格来说,他的观点并不能认为是苏菲"万有单一论"的观点,因为他认为众世界是从Allah或光上之光那里流溢的结果,它相似于太阳发出的光芒,太阳不会因发出光芒而有任何损失。他还认为世界在流溢的过程中分为三个等次:理智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第一种是强大的光,也可以说是无所不能的理智或神圣的灵魂。第二种是对天体和人操纵的精神。第三种是茫茫苍穹中的星体及之下的纷繁世界。
苏赫拉瓦迪根据自己的苏菲体验又增加了一个飘浮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介于纯粹的理智之光世界和感官世界之间。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同时又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世界。说它是飘浮的,是指它不是物质性的,它是显示出来的景象,就像一个形象从镜子里显示出来一样。在飘浮的理想世界里,我们看到感官世界里的一切都是多种多样的。但都以一种奇妙的状态存在,这是一个由形象和经常独立存在的影子构成的世界,也是进入"麦莱库提"(天国世界)境界的门槛。
古图布丁·舍扎兹对苏赫拉瓦迪的众世界的组合又做了说明。他认为世界是两个:意识世界和形象世界。意识世界分为神性世界和理智世界;形象世界分为物质世界(也就是天体和所有存在物)和虚幻世界(也就是飘浮的理想世界)。
在"光照"说的哲人看来,人类精神只有通过锻炼和修持之后才能见到显耀的光,而这正是"麦莱库提"世界的实质之一,它吸引着人体力量趋向这个世界。当人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肉体的欲望由于少饮、少睡减弱时,他的精神有时可以超越物质世界抵达灵性世界,接近造物竺,从祂那里接受知识。
就这样,苏赫拉瓦迪认为人的精神在经过锻炼之后可以到达脱离尘世的一种"法纳"状态,那时,他与灵性世界融为一体,并因此得到知识和幸福。对此他说:"每一种快感由领略时的完美和感受来决定,疼痛感也是如此,快感和痛感都有其特定的范围。气味和可嗅闻的东西有关;味道和可品尝的东西有关;手感和可触摸的东西有关。其他东西也是如此,每一类事物都有其适当的范围。理智的完美在于认识Allah、众世界及其规律,总而言之,它是涉及开端和归宿的事情。因此,他要避免肉体的各种欲望,抛弃一切与此相抵触的事,人的快感和痛感都与此有关。高尚的灵魂可以见证到Allah之光,沉浸在光的海洋中,他的幸福感不会消失。"
尽管从上面苏赫拉瓦迪的话中可以看到他和真正的苏菲在修持、为达到"法纳"而进行的道德修炼、幸福感等方面表面的相似,但他们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因为苏赫拉瓦迪认为进行哲理的研究是达到最高人性品级所必需的,他在说明"逍遥派"学时指出了这一点。从他对哲人的等级划分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在他看来,哲人分为下面几等:沉醉于神性而不研究的哲人,这一类包括圣人和苏菲中的"卧里",像比斯塔米、哈拉智等;沉醉于研究而不入神性的哲人,像早期的亚里士多德的追随者,后期的法拉比、伊本·西那;既沉醉于研究又沉醉于神性的哲人,只有苏赫拉瓦迪达到了这一品级。达到这一品级的哲人有指引众生的责任,他是"轴心",他的引领并不是实施权力,可能是隐居,也可能是彻底的隐遁,他同时也是Allah的哈里发,这个世界依赖于他。
毫无怀疑,苏赫拉瓦迪所认为的既沉醉于研究又沉醉于神性的哲人的品级要高于圣人,这自然遭到他同时代的法学家对他的攻击。伊本·泰米叶(卒于伊历727年)也因苏赫拉瓦迪妄称圣品而猛烈地抨击他,并说:"这些人中(指哲学苏菲)有人想成为圣人,苏赫拉瓦迪就是其中之一,他妄称自己集合了神性与见竺。他的这一理论同'巴蒂尼叶'如出一辙,他掺杂了波斯和希腊哲学,把光的问题扩大化,类似于早期的拜火教。"
苏赫拉瓦迪还通晓幻术,于是,他在萨拉丁时代以亵渎宗教的罪名被处以绞刑。
注:内容来自埃及艾布·卧法·伍乃米著,潘世昌译《Islam苏菲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