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漫谈
一直以来笔者认为:一个人若有了阅读的习惯那是一件莫大地幸事。它既能减少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减少一些无必要的应酬,而且能让一个人的气质不颓废、有涵养等等。近几年来笔者也从中感受到它的作用所在,一个人要发展、要有见识,唯读书是最可靠的力量。那么到底怎样读书才是最佳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也是源于笔者今早在思考一个问题:有些人读书后会进步特别特别地快,而有些人读书不管读多少总是在原地踏步,自己的变化毫无进展。
读书需要自律、坚持打卡,但绝不能把每天要完成的任务作为读书的鞭策。任务式的读书在量上确有体现,但在质量上很难有保证。或许这就造成了一些人读书为什么进步缓慢的原因之一。读书是需要思考更需要质疑、沉淀。而任务式的阅读是无法让你停下来去质疑,停下来去顿悟,而读书的真谛就是让书中的营养能够真正在你头脑中落下,那怕只有一个字也好,都需要去思考它的含义与你的经验对接。没有了连接,没有了停顿仅是一扫而过,这样的读书笔者理解为是没有太大的价值亦或对自己的帮助会作用很慢。
笔者的想法首先是要搞清楚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读书不仅是为自己增长见识,扩宽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把书里面的知识、方法、策略能与读书人原有的一切对接,因此它既是指导也是优化;既是延伸也是补充。要把那种读书的固执变成有质量的吸收应用,即变阅读数量为质量。
深度阅读一个小时胜过一小时阅读一本书。因此这需要改变一个的阅读理念,要从骨子里去改变,但对于一般人而言是一个挑战。
读书需要坚持,更需要持续的批判、思辨。这样的大脑才是自由的,才是最佳读书的方式,或许这种阅读方式是区分一般读书人、会读书人、超级厉害的读书人的标准。有读书但不出众,那就是缺少读书人的大脑思辨,仅是一种接受式。细想一下一个人把别人的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质疑,首先就要保证他要对这个内容熟悉,只有在掌握理解的情况下才会跟他大脑中已有的观点进行对接,顺畅的话读书人会觉得特别的舒服,犹如遇到了知音,从而实现新知与旧知的融合。当然更多的会是新旧知识的碰撞,而这种碰撞就是很需要的,而且特别需要,既可以作为新知与旧知的融通更重要的是阅读者思维、能力地进阶。会读书的人或许就是这类人。因此,笔者鼓励大家需要对书中的某一个观点、知识,方法与自己已有的一切是否有联系,并着力思考它的优点精华之所在,从而实现让自己的认知不断地向前发展。
读书时需要专注,如今有不少的读书人是一边读书一边播着音乐或者看着视频。听音乐笔者是赞成的,一个人总会遇到在浮躁的情境下去开展阅读的,此时能否让阅读尽快进入正轨,或许音乐就是一种不错的做法。它能让人尽快心静下来,而一旦进入静心状态,那么笔者就建议还是停止播放音乐为好,因为它始终是一个干涉源,定会分散你的注意力,这样以来就很难让自己进入批判和思辨的境界中,也就难有阅读的营养吸收。
而阅读时看视频那是绝对的不允许,是一种极其不健康的阅读方式。为什么说他不健康,就是一心不能二用,视频中有情节需要大脑跟进,产生观感,形成判断,哪有还能聚焦去理解书中的文字意义,这等同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就是在浪费时间;同时家中若有小孩的话就是一个极其不好的阅读反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笔者提倡阅读时可否把影响阅读的外界因素都要远离自己,比如手机不靠身至少让眼睛看不到为好,桌面上不摆放任何的无关的东西,仅一个桌面空荡无物最好亦或让物品摆放整齐也可以的。当然要做到这点有点难,尤其对于平时不爱打理的人而言,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有质量。
对于一个人而言,阅读的范围需要大,不能仅限于自己的工作要求。搞数学只阅读数学有关书籍,当然这点没有错,但就当下而言,仅仅对自己的专业熟悉还远远不够,比如你是研究数学的,那么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等等你也应该知道,没有了这些理论作为支撑,也就很难在专业的瓶颈上有所突破。当然偶尔再看看国际时事,读者文摘等之类就更加相得益彰啦。
阅读它就是一种精神粮食,更是一个人进步的脚手架,让真正的阅读行为成为大家日常不变的作息规律而努力吧
2024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