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央国企红利背后的“确定性”

财富   2024-12-18 09:08   湖北  
点击关注,博览更多!
在A股震荡之际,红利板块逆势吸金。截止12月13日,某红利低波ETF连续9个交易日净流入,规模位于市场之首。此外,红利主题ETF的规模在年内实现了翻番,总规模突破了840亿。
经历了调整后的红利资产能否在年末成为市场主线?明年是否持续看好?
年末:红利风格或占优
自5月下旬以来,红利资产进入了长达4个月的调整周期。自924行情启动,随后再次进入震荡,近期红利资产关注度再度上升,或是由于两点支撑:

数据来源:ichoice,数据区间:2024.04.19-2024.12.17
一方面,红利资产具有“类债”属性(即相对于其他权益资产具备低回撤、低波动属性,以及较高的股息率相对国债收益率具备比较优势)。年末,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后,一路下探至1.71%,随着利率中枢持续下行,红利资产与国债收益率之间的股债息差对于绝对收益(追求确定性收益)投资者而言,无疑具备了较强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市场青睐高股息资产,背后或是以险资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在岁末年初布局红利板块。11月以来,险资增持频率明显加快,单月举牌次数高达五次(年内举牌17次),入市节奏加快。从近年的趋势变化看,险资倾向下半年加仓高股息品种,近三年配置比例持续上行。
根据过往经验,年底与明年初往往是大盘价值风格占据主导的时期,加上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表示市场整体回报率偏低,而当前红利资产的股息率相对无风险利率溢价在历史高位,或受到资金持续关注。
2025年:“红利”的故事仍可延续
回顾近几年红利资产的走强,根本原因是宏观层面的系统性变化,即“去地产化”和“制造强国”趋势下,衍生出的红利资产占优。
一方面,地产下行趋势性居民资产负债表恶化,催生了负财富效应;此外,地产作为抵押品的特殊性,房价变动也引起抵押品价值量的变化。“去地产化”导致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趋势性转弱。
另一方面,国际地缘博弈加剧,全球面临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科技霸权的逆全球化倾向,对全球资本流动和配置形成干扰,红利资产的“确定性”一定程度可以抵消外部环境的干扰。
就现阶段而言,这一趋势难以发生明显变化,地产主基调仍是防风险,大国博弈也在加剧,全球资产价格波动剧烈,这时“确定性”显得尤为重要,红利则是天然具备高确定性的资产,高分红和稳健经营是红利资产确定性的最主要来源。
以日本的经验为例,在“失去的十年”间,只有在地产出现景气的阶段性回暖或者科技产业大爆发时,红利资产才会有所走弱,映射到国内,在地产周期出现明显反弹或者新兴产业爆发前,以红利为代表的稳健资产仍在跑赢的趋势中。
掘金“真红利”:央国企更具确定性
“真红利”需要从盈利、估值、股息率三维度考察,如果仅从股息率看,A股约半数行业股息率均在2%以上,但如果进一步看盈利指标,则需对营收增速及ROE下行趋势的行业需保持警惕,比如纺织、轻工、传媒等;同时还需注意估值下行被动抬高股息率,但分红并没有明显增长的行业,比如纺织、传媒、公用事业等。
综合来看,就这三个维度比较,真红利性质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上游资源(煤炭、石化)、传统型垄断行业(银行、交运、通信)以及部分消费品(家电/食品饮料)中。
再进一步结合政策,可以发现央企红利投资的性价比更高:一方面,上游资源、垄断性行业多有国有资本控股;另一方面,市值管理催化下,央企进一步提高分红的意愿更强。
12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旨在引导央企重视控股上市公司市场价值表现,规范有序开展市值管理工作,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诸多市值管理工具中,现金分红是央企最常使用的工具,央企分红比例有望持续提升。
2025年央国企红利有多重受益逻辑:
政策层面,受益于化债和并购重组。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化债是重头,而化债的主题多为地方城投平台,按照资金的流向,央国企有望优先民企解决现金流压力;并购重组则受益于地方政策,新疆、南京、上海和深圳的本地央国企市场关注度较高。
资金层面,受益于险资入市。2024年险资举牌加速,行业集中在具备红利低波特征的环保、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四季度扩张到医药流通领域,险资在保费增长和政策引导下有望成为市场未来重要的增量资金。
估值层面,受益于市值管理重构。央企具备经营能力出色,盈利稳健,但同时存在显著低估的特征,港股的央国企估值还存在进一步折价,“中特估”和央国企市值管理打开估值提升空间,利好央国企红利。


博 览 财 经


  • 十年深耕政策研究为核心竞争力,提供多层次定制化财经资讯服务

  • 独创资讯内容与IT开发相融合的高新技术企业

  • 建成机构服务、个人平台、资产管理的金融证券综合服务商

扫码关注

博览财经

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讯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部委密集“吹风”!透露了哪些信号?
个人养老金重磅!中国版401(K)计划来了?

博览财经金融服务
从政策的角度研究中国经济与股市的战略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