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传统文化——忠孝伦理学,管教方法论

文化   文化   2023-09-18 19:52   浙江  

1
自从“关系”(Guanxi)之后,“管”(Guan)也成为学界的宠儿概念。
近年来重视法治社会,也要求去“管理”,改为“治理”。
“管”是几千年来的方法论、大智慧,富有极强的孝道文化和封建礼教色彩。
“管”脱胎于“孝”,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和儒教的立教之本莫过于“孝”。钱穆和梁溯冥都认为:“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徐复观指出:“孝的功过,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功过”。
《孝经》开卷言简意赅:“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封建礼教将“孝”视为社会伦理的基础,且因封建政治的“家国同构”特点,即家庭、家族和国家的组织结构方面同宗同源,均以“血亲-宗法”来统领。
现在常用的一个词汇:家国情怀,即来源于此。
君臣关系最早是师友,后来沦为主仆 / 网络
在家国同构关系中,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于是“孝文化”逐渐外扩,形成“忠”的政治性规范。
于是纵观中国传统历史,举国上下无非两类人:主人(家长)和奴仆(家人)。主人负责管和发号施令,奴仆负责听话和顺从,从而滋生出长幼尊卑、等级森严的家-国体系
子要绝对尽孝于父,臣与民,也要绝对尽忠于君;君主是泱泱大国的大家长,管理普天之下所有子民,家是缩小版的国,管理全家事无巨细。

“夫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
儒家伦理完成了从“孝”到“忠”的无缝衔接。秦灭六国建立大一统的专制政权后,忠孝植入思想,纳入律令,从汉到唐、从唐到宋、从宋到元,逐步强化,并随封建专制的加强,于明清达到鼎盛。
在宗族制度、孝道以及礼教伦理的纲领下,核心的方法论就是“管”。
电影《血观音》 / 剧照
家长支配家人,君主支配臣民,不听话者要管,不遵礼法者要管,不听命令者也要管,物质生活要管,精神生活要管,婚姻生育要管,就连穿着打扮都要管。
别问,问就是为你好!
以前的“管”用圣旨,有“诏曰”“制曰”和“敕曰”,或者不用书面形式,直接就是皇帝的金口玉言。
现在的“管”用法律,如新鲜出炉的三十四条,或者用金口玉言嬗变而来的“通知”,如办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时常用的临时通告。
2

在孝道文化和管教文化的统领之下,不存在个体独立自尊之人格,不存在个人意志之自由,更不存在独立于家族之外的权利和义务概念

当然你也不能说,所有封建家长,都像《雷雨》那个跋扈专制的周朴园,封建家庭不都像毫无温情可言的周公馆,那是艺术化的表现。

管教文化完全可以含情脉脉,但含情脉脉的前提是“无违”(不要违背父/君意志)。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论语》

家长希望看到家人“听话”和“乖”,君主希望看到臣民“忠诚”和“勤勉”,管教本身包含照料之意,但照料的前提是服从管教。

朝鲜古典名著《蔷花红莲传》中封建家长裴武龙对蔷花姐妹关照有加,尽心尽责,颇有慈父风范。

韩国2003年版的《蔷花红莲》 / 剧照

儒家最初的家庭伦理虽也是“父慈子孝”,但慈父终究也是父

当子被要求“无违”于父命时,父慈的规范逐渐被子孝所掩盖,父可以不慈,但子不可不孝,裴武龙面对家族利益,依然难于逃脱封建礼教的卫道者身份。

封建官吏也有不少体恤百姓,拥民爱民之辈。

中国老百姓向来都有“青天大老爷”的情结,渴望遇到大公无私、廉洁正直的官吏,本质上一边还是管教文化,另一边还是奴隶心理,遇到事情连连叩头,大呼“号泣青天大老爷明鉴”。

3

“忠孝”伦理学和“管教”方法论的最终目的,就是“维稳”“长寿”

子曰:“孝弟也者,为人之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

《论语》

统治者害怕那些与众不同、不按常规出牌的叛逆者,视其为破坏王朝龙脉、威胁社会长治久安的洪水猛兽。

一边广立牌坊,极力弘扬忠孝的重要性;一边严厉地管教和惩罚不服管者,咒骂其为无君无父、非理非法、忤逆伦常、大逆不道的罪人。

此乃消弭犯上作乱之绝妙方法,从此忠孝二字贯穿封建历史,作为历代王朝坚决不可动摇的基本方针

忠孝深入脊髓,血浓于水,难以分离,扼杀住“以下犯上”的忤逆之心,从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此对主子恭敬不如从命。

管虎2012年电影《杀生》 / 剧照

电影《杀生》中,长寿村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恪守“祖训七十二条”的伦理规范,虽然非常压抑,在没有侵略者长枪短炮的威逼下,倒也可以长治久安,像极了旧中国的铁屋子。

黄渤扮演的“牛结实”是吃喝嫖赌无恶不作的“忤逆者”,实实在在地破坏了秩序,把先人留下的规矩毁坏殆尽。

在长寿村,不服管的“牛结实”必须死!

4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家族和家庭体系已经慢慢分崩离析。

老一辈农民工进城打工远离家庭,但本质上还是希望落叶归根。但在农民工建造的钢筋水泥下,栖居的新一辈打工人,其家庭观念已经日渐淡薄,独立自主的个体越来越多。这是必然趋势,不可逆

大家长知道,是时候改管理为治理了。这一代人,没那么听话了,难管,管不动,得换种方法,调动调动积极性。

都市白领剧《欢乐颂》 / 剧照

什么新方法?不好说,但可以举个例子,就像五四时期的“新民改造”。

严复梁启超等人提倡废除宗法制,其本质也并非服务于个体的解放。梁启超不过也是封建家长,他也不希望看到个体走向解放。

但是现实颇为无奈,长枪短炮真的打进来了,迫于救亡的压力富强的渴求,家长只能咬咬牙,想让“家人”从纲常伦理中戴着镣铐走出洞穴,成为“公民”。

此“公民”非彼“公民”,这是一场个体争夺战,把个体的归属权从家族手中抢夺过来,把对家长、宗族和君主等具体主体的效忠,转移到国家、民族等抽象主体之上。

让个人从一个集体的附庸,改造为另一个更庞大主体的附庸,本质上仍属于工具主义的范畴。

历史总是反反复复,乱世批孔,盛世尊孔。

近年来《弟子规》强势归来,管教文化在幼儿园春风吹又生。

同时又在全力弘扬中华优秀家训、家教、家风历史文化资源的赓续,很多家庭都以“百善孝为先”作为家训,孝道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再次“老调重弹”。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 弟子规重新流行

鲁迅老爷子,早就直言过,老调子不能再继续吹拉弹唱了,“凡是老的、旧的,实在倒不如高高兴兴的死去的好”。

事实是,鲁迅阻止不了老调重弹,甚至因为说话过于不中听,不能像孔子一样,化作无害的祖师爷,供奉在神坛里颐享香火。反而被撵了出去,如今快从教科书上除名了。

老调可谓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一般的修剪无济于事,头上的鞭子剪掉了,心里的鞭子依旧盘根错节。

老调可谓利国利国,大有好处,时不时弹上两首,绕梁三日,余音不绝,魔音入耳,老百姓听了后,顿感骨头酥酥麻麻,站都站不起来了。

鲁迅知晓,凡称赞旧文化的,多是住在租界或安稳地方的富人,其言异常露骨:

“xx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xx人、外国人,凡是称赞xx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保存旧文化,是要xx人永远做侍奉主子的材料,苦下去,苦下去。”

《老调子已经唱完》

END

我们不能说,这种固守传统的文化特质,对现代化进程构成了障碍。现代化进程阻碍不了,经济发展起来,人口迁徙起来自然而然就来了,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只是说,它构成一种独特的、特色的现代性和现代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留给世界的贡献!


往期文章:
研学大热,实则在贩卖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
再问洛阳隋唐史学会,过于强调史实,必定扼杀文艺!

​​​​

金银柳
莲花害怕,太阳的光华,她低首恍惚,等待夜幕垂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