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时代,都在声讨男生越来越娘?为什么男性气质永远在衰败?

文化   时事   2024-02-06 21:29   广东  

五千字长文,最后面有微信红包封面可领取,其实主要是做给自己用的,不发文章就领不到,哈哈哈,大家想要也可以领取。

越战的反思其实就是美国男性气质神话的终结。

整整一代年轻人,集体反思和审视越战的荒谬性后,他们逐渐意识到,所谓男性气概、勇猛士兵、养家糊口和家庭家长的定义,不过就是社会潜移默化地要求公民实现的理想,属于虚构的宏大叙事产物,绝非个体本意所想。

大家时不时,都会听到这么一种言论:我们“阴柔之风”盛行,“阳刚之气”衰败,年轻人越来越娘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指出:

1.所谓男性气质衰败问题,不同民族、国家和历史都在反复强调,道学家似乎永远对男性气质的衰败感到担忧。

2. 男性气质绝不是“娘”的对立面,而是有所成就、有所谓的责任和担当,与父权制高度挂钩。

3. 现代中国男性气质的衰败,归根到底起源于工人下岗潮

4.男性气质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建构,要求男性承担有所成就的社会责任,现在官方不管娘炮了,因为出现了更危险的类型——躺平。

一、永远衰败的男性气质

男性气质,可以追溯到类人猿学会独立行走后,宽大骨盆和较长的生育期,促使女性在哺乳期显得非常脆弱,婴儿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独立生存

男性必须承担起“保护者”的责任。这种源于原始繁育后代本能的“保护冲动”,在我看来,就是“男性气质”的最初起源。

尽管男性气质有所生物学的起源,但具体到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的构建,其实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们如风潮般随时间、地点、阶级、年龄等诸多因素变幻莫测,每个历史阶段的男性形象都有其独特的内涵。

有趣的是,每个时代似乎都会对男性气质的衰败表达担忧。

人们似乎永远怒其不争,反反复复认为当时的男人已然失去男性特质,变得越来越娘。

古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中期,长老们痛斥年轻男性丧失战争精神。

十八世纪的西班牙,弗朗西斯科·德·莱昂(Francisco de León)深感痛心于年轻贵族们的游手好闲、不敬虔、放弃军事责任等行为,认为他们缺乏男性气质。

波旁王朝的法国,男性贵族衣着华丽,穿着丝袜和长筒靴。不少保守派缅怀中世纪骑士精神,将战场上展现勇气、美德和坚定的基督教信仰的典范。

二战后到越战时期,美国上下弥漫着“男性气质危机”的神话。

父亲参加过二战,跟日本枪战,斩获无数荣誉,退伍后,父亲享有社会尊重,并因其对“美国生活方式”的贡献而受到嘉奖。

即使是没有参加过战争的传统父亲,依然遵循特定社会秩序生活,尽管可能有些暴力、酗酒、过度严格、独裁等小问题,他们相信努力工作是抚养儿子的最好方式,安分守己,早出晚归,建大house,哺育子女健康成长。

婴儿潮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被当时的媒体骂成“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玩世不恭,吊儿郎当,颓废堕落,无法继承父辈的荣光,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和尊重。

战争是男子气概和男性成年的最佳试验场,在战争兄弟情谊中,垮掉的一代才能像父亲一样,成为顶天立地的真正男子汉。

儿子们参加军队,远赴重洋,赢取荣誉。

那些拒绝服役的男性,犯下双重禁忌,威胁政治秩序和性别秩序。

Susan Jeffords在《美国的男性化》中指出,越南战争的文化表征,就是要夺回传统男子气概的主导地位,并重振权力关系的父权制度

二、男性气质的母题

传统的男性气质绝不限于外表和打扮等外在因素。

它要求男性表现得坚强、客观、理性、独立、以成就为导向、并获得成就、富有一定攻击性(至少绝不能软弱)、阳刚、不喜言笑、隐藏情绪、不能把感情放在第一位、以及保卫家庭。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还有所谓的“责任”和“担当”

《礼记·大学》中将男性的典范归纳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女性的要求则以忠贞为主。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国传统男性气质的标杆,往往被比喻为那些身份崇高、仪态庄重的领导者。

在父权社会的框架下,男性气质的核心母题可以说是“父亲”的形象,而所有未担任父亲角色的男性都被视为“儿子”,他们是“父亲的预备军”,期待着成长为“父亲”的模样。

所有不满足父亲期许的儿子,一律称为“逆子”。

这些标准显得非常古板,显而易见,没有男性会完全遵守这些规定,男性也能在某些情况下表达“适度的柔情”。

但传统的男性气质,依然是男人衡量自己能不能作为男人的最基本标准。即使是功成名就的男性,仍然可能会认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够的。

这套规则内化于男性成长过程中,也内化于女性的心理状况。

不少女性怂恿男性做一件事的时候,通常会说:

“你是不是一个男人?”

三、我们时代的男性气质

如你所见,传统男性气质,确实非常老掉牙,就算放在婚姻市场,都不会受到太多年轻女孩的垂青。

因而进入新经济时代后,大众媒体炮制出一种新的、另类的男性气质形象。看似温暖、人性化,表现出男性优雅和魅力,且在公共演说和日常行为中气场全开,展现出力量和表现力。

新型男性气质的典型代表就是“商业大亨”

归根到底,新型男性气质依然是传统男性气质的延续,通过强化男性魅力部分,与主导意识形态串通一气,盖上含情脉脉的面纱。可底层的那套“坚强、理性、成就导向..”的标准依然存在,责任和担当还是一如既往地重要,甚至更加苛刻。

所有男性一旦出生,就会被迫戴上“成为男人”“成为父亲”“成家立业”“有所成就”“社会责任”等枷锁。

商业大亨总是自吹自擂,承担较大的社会责任,养活一大帮人,做了更多人的父亲,他们手下的高管和普通员工,都是他们的儿子。

每天清晨的早会上,大亨挺着肚子,鼓励儿子们:“努力工作,总有一天你们会像我一样成功(成为新的父亲)”。

没有任何标准是一成不变的,当越来越多的男性,难以遵守传统的男性规范,并试图解决过去的神话形象与现实之间的明显矛盾时。

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偏离社会的“主要性别刻板印象”,不想去满足符合社会的普遍期望,甚至发生一些越轨行为,导致性别角色紧张的体验,直接导致所谓的“男性气质危机”。

典型代表是日本泡沫经济之后,长款皮衣、大男子主义、崇尚奋斗精神、终身雇佣制、追求成功的昭和男儿,沦落为清秀面孔、少年化、在女性面前脸红、不喜社交、缺乏进取精神的“食草男”( そうしょくけいだんし)或“平成廢柴”。

所谓的性别危机,实际上是男性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了!

四、阳刚之气何时丧失

我提出一个暴论:所谓阳刚之气的丧失,以及“男性气质危机”的论述,跟上世纪九十年代转型期,国企工人下岗潮息息相关

熟悉阶级斗争叙事,掌握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可以挺直腰板做主人,即使是最普通的工人,都有不会被轻易剥夺,有所保障的全职工作,这就是阳刚的底气所在。

改革之后,工人的大规模失业,直至沦落至“历史缺失”的群体。他们不再是工厂和国家的主人,而是人力资源和成本、城市的下层阶级、时代之殇。

主体地位的丧失,必定导致阳刚之气的黯淡,经济的相对劣势,社会财富的边缘化,将进一步破坏工人的男性自豪感,挫败其自信和勇猛。

转型时代的下岗工人,被社会彻底抛弃和阉割,男性的尊严已然荡然无存。

新时代的工作,必须跪舔老板,跟国企时代的终身雇佣制不同,在私企一言不合就会被裁员,雇主需要温顺、服从性强的员工,可以肆无忌惮地辱骂和凌辱。

支撑男性气质的“父亲形象”,使男性即使在外面卑微如奴才,在家庭里也必须是顶天立地的存在。下岗潮之后,工人不能赚取较高的工资,在内将失去话语权,被老婆的冷嘲热讽所刺激折磨。

内外双重屈辱之下,男性工人完全丧失主体地位,只能在酒桌聚会上表达自己的无奈、辛酸、愤怒和绝望,为生计所困,跪在地上讨要生活。

被阉割者,怎么可能昂头挺胸?怎么可能像个男人?

五、男性气质危机的意识形态作用

上一章节所阐释的,其实是作为心理症结的男性气质危机。

这一章节所阐释的,是作为意识形态的男性气质危机。

言简意赅,男性气质危机是国家应对阶级(class)本位到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本位的转型,即在基于声望、金钱和社会荣誉等级的社会分层,提出的维稳之策。

在社会地位本位时代,如何解决经济严重不平等带来的社会动荡问题,成为上面一直思考的问题。

男性气质中的“社会成就”部分就被凸显出来,让男性位于永无休止的竞争之中。

阶级本位时代,性别意识其实是被刻意淡化的,没有太强的男女观念,大家都是建设者和同志。

Mao时代固定且低工资的制度下,女性的工资对家庭收入至关重要,在第一批下岗对象是女性的情况下,半边天被撕碎了,男性就得被迫承担更多赚钱责任。

当工人组团抗议下岗时,被厂长拿着喇叭告知:不要像娘们一样磨磨叽叽的,你们是要养家糊口的人,像男人一样行事,坚韧不拔,去赚钱养家,努力成为真正的男人。

在以声望、金钱和社会荣誉为荣的社会,男性气质与社会地位高度挂钩。没有金钱和社会地位的人,纵使一身强壮的腱子肉,即使雄性荷尔蒙爆表,也会被视为底层loser。

阶级对抗就这样被转化为男性气质危机,着重强调工人的性别身份,淡化工人的阶级性和历史主体性。

通过淡化女性的能动性,男性重新获得相对于女性的优势,但获取这种相对优势的代价是残酷的。

工人害怕被视为女人,害怕被阉割,害怕被看成失败的男人,于是,他们像野兽一样进行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竞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潜藏在大转型背后的性别改革中,企业家和大官员轻松获得“超男性气质”“真正男人”的荣誉。

在社会竞争中落败的男性,“男性气质”自然遭到严重贬损。

原先下岗的屈辱经历,已经阶段性地挫败他们的“男性气质”了,后续“雄性竞争”的落败,让他们呈现出高度自责甚至自卑的心态,就像一头被夺走猎物的雄狮,抬不起头,鬃毛都全部耷拉下来。

其结果,自然是男性气质的整体下降。

六、娘炮和躺平——新时代

让我们把目光从世纪之交,转移到现在。

我将通过“娘炮”和“躺平”两个流行词汇来阐释,所谓“男性气质危机”,归根到底是为了加强社会控制和国家规制。

时过境迁,那些原来被视为loser,在“雄竞”中落败的男性。尽管如此不易,但终归还是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上面很快发现,比起现在的年轻人,失败的中年男性竟然如此温顺,他们至少还在努力赚钱养家,努力像个男人。

新一代的青年,连“男人”都不想做了!

老爷们不乐意了,痛心疾首啊,娘炮腐蚀社会,必须加以整改。

健康的年轻人需要“刚健勇毅”的品质,反对任何非正统的男性表达方式,并要求对其全面监管。

电视剧和电影中男明星的耳环,被审查机构进行模糊处理,曾经浓妆艳抹的坤坤,如今只能在杂志封面以露肱二头肌和牛仔裤的形象示人。

但归根到底,他们反对的真的是娘炮吗?

我看未必,那些讥讽男性越来越娘的人,其实就是讥讽年轻人躺平不奋斗的专家,他们认为女性化的男性、不奋斗的年轻人都是不健康的,是社会应该克服的病症。

国家复兴和民族富强的理念,最需要努力奋斗、安稳可靠、事业优先、繁育后代,具有阳刚之气的理想男性,平时认真工作纳税,必要时拉上战场,还能蹦跶两下。

老爷对娘炮能否承担以上责任感到非常怀疑,于是法规被迅速安排上。

2021年,根据政协提出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希望学校应该更注重“阳刚之气”的培养。

媒体随即推波助澜:阳刚之气不是行为男性化,而是培养担当和责任感,身心健康、并有坚强意志

喉舌社论附和:“阳刚之气”代表着“鹏程万里的志气、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不懈拼搏的精神”。

培养男性气质的本质,绝不是关注穿着打扮等表面问题,社会需要培育“优质健康的劳动力”——典型代表就是五十年代的工人、还有世纪之交的农民工。

坚韧耐槽,绿油油,抗倒伏,不需要太好的肥料,就能茁壮成长,同时愿意承担经济再循环和人口再循环的“责任”。

在他们看来,娘炮就是生长萎靡的韭菜,割起来都嫌脏了镰刀。

于是我们看到,22年前,娘炮被一顿痛批。

后来,躺平和佛系出来了,娘炮反而不怎么提了。

娘炮好歹也能贡献消费力量,躺平?大逆不道!

END

越战的反思其实就是美国男性气质神话的终结。

整整一代年轻人,集体反思和审视越战的荒谬性后,他们逐渐意识到,所谓男性气概、勇猛士兵、养家糊口和家庭家长的定义,不过就是社会潜移默化地要求公民实现的理想,属于虚构的宏大叙事产物,绝非个体本意所想。

“Nothing makes sense anymore”(一切都不再有意义了)。

从越南回来的老兵Marty如是说。



金银柳
莲花害怕,太阳的光华,她低首恍惚,等待夜幕垂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