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出生设置”里,有三种情绪是被事先规定了的,这就是痛苦、快乐、恐惧。
什么叫“出生设置”?
这里我们用康德的哲学来作注解,人的“出生设置”,就是所谓的“先验性”,即人一出生就天然具备的东西。
我们可以把其归类为一级情绪,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恐惧”,其次是“痛苦”,最后才是“快乐”。
恐惧的力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不过,今天,我们不谈恐惧,我们要探究的,是焦虑(情绪)。
都说现在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那么,这个焦虑(情绪)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里直接给出答案:不同于一级情绪,焦虑属于二级情绪,即其并不在人类的出生设置中,而是由后天的一些因素融合而成的。
其底层逻辑是:当一个人面对不确定性,却必须要做出一个确定性选择或者判断时,必然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举一个例子。
某大V近几年打着“远离内卷”的旗号,以“进化的力量”为主题,以“寻找确定性”为目的,连续做了多场的演讲,他提出的观点是:提升自身刚性,成为确定性。
因为,根本就没有确定性,不确定性才是事物发展的本质。由于我们的文化一直是以树立“确定性”为一个基本原则的,比如,实用主义就是标准的以确定性为目标的行为准则,应试教育的目的是确定性的成绩单,这就导致我们从小就开始焦虑。也就是说,当一个根本没办法确定的事,却要事先做出确定性的判断,焦虑情绪迅即产生。而当社会(文化)舆论继续加强这种确定性宣传时,人们的焦虑感一定会越来越重。其实,消除焦虑情绪是很容易的,如果明确知道未来是“不确定”的,就根本不会强求自己去做事先的确定性预测、判断、选择。这就是赫希曼为什么最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即我本人谨记的座右铭(之一),也就是本文的标题:“人的一生中,最好的回报往往来我们一定要非常明确的是,焦虑(情绪)在人的“出生设置”里根本没有,完全是人为的产物。稍加展开,从不确定性原理可以很容易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计划本质上是无效的,或者说,其中长期效能一定是很低的。用在经济领域,不确定性导出自由市场经济,确定性导出计划经济,孰优孰劣,孰真孰假,应该是一目了然的。实际上,中国最伟大的哲人老子早就说过一句话“自然而然”,可惜,有些人就是不肯听啊!不一的奇谈怪论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