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公共哲学》《精英的傲慢》等。2020年(中文版2021年),桑德尔撰写的《精英的傲慢》一书出版发行,该书的内容简介如下(来自百度):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
当“美国梦”成为谎言,当平等的假象造成胜者的傲慢与败者的愤怒,当不同立场的人失去相互倾听的能力,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曾经,社会承诺人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同等机会下公平竞争,那么优胜者就应该获得奖赏。这是“美国梦”所代表的理想,也是大多数现代社会认同的优绩至上主义的伦理核心。
然而桑德尔认为,昔日激励无数人奋斗的“美国梦”,恰恰是造成今日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源,这种看似公平的成功观造成精英的傲慢和底层民众的怨恨,使成功者深信其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忘记帮助他们的时机和运气,轻视比自己不幸和缺乏资格的人。这一现状阻碍了社会流动,助长阶级对立,侵蚀民主政治,最终导致民粹主义的兴起。
面对优绩的霸权,桑德尔希望每位公民思考:不同阶层的人是否可以谋求一种公共利益?我们对彼此的责任是什么?他带领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价值与尊严,重新反思成功的意义。同时,他提醒我们保持谦卑,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积极讨论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举措,走向一种少些怨恨、多些包容的公共生活。
前段时间,桑德尔第三次来到中国,并上了国内口碑甚佳的访谈节目“十三邀”,其与许知远的对话录及围绕《精英的傲慢》一书展开的相关讨论成了各大自媒体平台上的热门。
尤其是下面这段视频,仅用了短短五分多钟时间,就把桑德尔《精英的傲慢》一书的核心观点展现得非常清晰了:正是由于精英阶层瞧不起他们,才酿成了社会底层对精英(阶层)的反击。
桑德尔的主张相当直白:傲慢几乎可以确定为精英的原罪,因此,其对于社会底层造成的伤害必然是巨大的,而所谓的“美国梦”,恰恰是造成今日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源。
说当今的美国处于分裂状态完全正确,从此次美国大选就可以一目了然。并且,他认为(2016年)特朗普的出现,才让美国的黑暗面真正暴露出来,换句话说,特朗普才是真正能代表美国社会底层的领导者,甚至可以被誉为“大救星”。
距离此次访谈约一个月的时间之后,特朗普就在大选中以绝对优势获胜,这似乎印证了桑德尔的观点,即由于美国精英长期以来的傲慢,才导致了占比最高的美国底层人民的强烈不满,用桑德尔的话说“产生了怨恨”,于是,他们将选票都投给了代表“正义”的特朗普。
或许,这也是国内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在此次美国大选前几乎全部支持特朗普的原因,因为,特朗普代表了“正义”,相关阅读:《特朗普是如何成为一个正义的美国总统候选人的?》
我们在之前论述一些逻辑问题时就明确指出过,因果关系大都是混乱的,无论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都很难明确推导出一个没有漏洞或漏洞很少的原因或结果。比如,如果说精英都是傲慢的,那么,特朗普还包括马斯克,他们难道就不是精英吗?答案非常明确,他们一定是精英,并且,他们是精英中的精英。
那么,为什么他们就代表了正义,而别的(以前的)精英就代表了“非正义”呢?按桑德尔的逻辑,一定是以前的精英都非常傲慢,但以特朗普、马斯克为代表的精英则不但不傲慢,反而都很谦卑。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精英都是傲慢的,实际上存在着二类精英,一类是傲慢的,另一类是不傲慢的。
因此,造成当前美国社会分裂状态的罪魁祸首并非是精英,而只是一部分傲慢的精英,但桑德尔这本书的名字叫“精英的傲慢”。请注意:在这里,“精英”是一个“全称判断”,而不是一个“特称判断”。我们之前发过一篇文章:《泼天的荒谬,到底是如何来的?》,其中有一节的标题是“味道的故事 | 全称判断 | 特称判断”,这里摘录一段其中的表述:特称判断无法导出全称判断,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都用的是全称判断,而很多人却在用特称判断直接代替全称判断,于是,争吵声不绝于耳。
我绝不相信一个哈佛教授不懂全称判断与特称判断的区别,但他竟然会在书名中直接用一个全称判断来作一个特称判断的“观点表述”,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或许,我们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提出追问:请问哈佛教授桑德尔,你自己是不是精英?如果你认为“精英阶层瞧不起他们(底层人民)”,那么,你是不是也“瞧不起他们”呢?事实上,精英政治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全程,只要稍微读过一点历史的人,都应该很清晰地明了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无论是统治权还是解释权,从来都只是精英的权力,试问,如果桑德尔先生不是一位精英人士,他上得了哈佛的讲堂吗?他上的了十三邀的节目吗?他能一本又一本地出版新书吗?即所有拥有权力、拥有解释权的人,从道德的角度,都可以大致区分为傲慢与谦卑二种,相对来说,傲慢的对社会一定是有害的,谦卑的对社会的大都是有益的,对话只存在于谦卑之中。那么,为什么桑德尔反复强调“精英阶层瞧不起底层人士”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清晰,但我并不想直接写出来,这里,我引用一段我发在B站上的评论:桑德尔(理论)的底层逻辑是精英与底层是一种矛盾对立关系,也就是说他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辩证逻辑,他解决的是“是非”问题,而不是“是什么”的问题,因此,习惯辩证思维的人会对他很认同,而不用辩证思维的人会完全无视他的理论。显然,这段评论也没说“明白话”,但如果你一直阅读我们公众号的文章,我想表达的含义其实是一目了然的。最关键的是,桑德尔始终在用辩证逻辑论述他的观点,他探讨的一些概念,大都是“辩证词语”,最典型的就是“正义”这个词,即当我们看到正义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立刻想到的不是“与正义相关的内容”,恰恰相反,我们头脑中最先出现的一定是邪恶(的内容)。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说正义时,其实我们是在批判邪恶,我们无需知道正义是什么,我们只需要知道邪恶是什么,就足够了。但到底什么是正义,却是没有确切答案的(辩证法里不含同一律),即辩证逻辑给不出明确的定义。类似的这些“辩证词语”充斥在他几乎所有的著作中,因此,他探讨的问题是永远得不到本质答案的,并且,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对话”,而且是让很多人无法反驳的对话,但实际产生的效果却是在加深矛盾对立面。社会在他笔下,成为了二个对立关系的阶级在作斗争,正义与邪恶,精英与底层、关爱与怨恨等等等等。事实上,这个东西我们都很熟悉,不就是“阶级斗争”吗?因此,如果有人读了他的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大概率是明确乃至加深了精英与底层的阶级属性,精英最大的特点被明确定义为傲慢,于是,底层出现(对精英的)怨恨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了。有人一定会有疑问,在西方探讨问题时普遍已不使用辩证(法)逻辑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一个哈佛的知名教授,仍然会反复使用辩证(法)逻辑发表他的高论呢?或许,我们从桑德尔的一些经历中能发现其中的一些端倪。桑德尔第一次被中国公众熟知,是因为网络上发布了他1980年主讲的哈佛公开课《公正》,2007年他首次访问中国,就获得了“通常只有好莱坞明星和NBA球员才能享有的受欢迎度”。桑德尔说:“我去过很多国家,可能除了美国之外,中国有关自由市场的设想和道德直觉是最深刻的。”桑德尔一直期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并从中汲取资源。2016年,桑德尔专程来到中国,与中国哲学领域的国内外(主要是儒家与道家)学者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探讨。与会专家从中国哲学当中有关德性、家庭、共同体等观念出发,反观桑德尔的政治哲学思想,指出它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可能性关联和冲突。桑德尔针对这些批评或思考,给了出自己的回应。后来,各位学者的与会论文与桑德尔的回应结集成册,就形成了《遇见中国》一书,该书于2022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有学者阐述了《遇见中国》的核心观点:通过这场对谈,我们会发现,儒家哲学的共同体观念与桑德尔的社群观念有诸多共通之处。儒家伦理也可以被应用到对当下问题的分析之中,而且比社群主义走得更远更深入。它告诉我们,我们过去夸大了中西哲学的差异,中西哲学之间其实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
迈克尔·桑德尔在《向中国哲学学习》中总结道:“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任何一种相互学习的方案,均应该从接受某种不对称开始。我的朋友、前哈佛大学同事杜维明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种学习型文明,而西方是一种教导型文明。他在这样说的时候,并不是在称赞西方。我认为他是在说,那些认为自己是在给世界上其他国家传达指令的社会,终会陷入一种狂妄自大。他们的学说会堕落为布道。一种一心从事教导和布道的文明,不仅会招致普遍的憎恨,自己也会丧失面向世界、聆听世界并向世界学习的能力。我很感激这本书的对话者,他们慷慨地贡献了自己的思想,馈赠了批判性的互动。”从上述桑德尔的“简历”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桑德尔非常明显的特征,即他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儒家及道家有很强烈的认同感,而中国文化的根基就是以“易经”为核心的辩证思维模式,汉字中的常用字一大半都是辩证词语,一直到今天,我们孩童时代的教育,也大都以传承辩证思维为主,比如,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做“好人”,不要说“坏人”,要成为“有用的人”,不要成为“无用之人”,要走“正道”,不要走“邪道”,等等等等。你不能说这些“说法”是错的,但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正道这些问题,始终没人告诉我们“确定性”的答案,表面上我们似乎明白了“是非之道”,但这些“概念”“到底是什么”,我们始终是搞不清楚的。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能相当直观地感觉到,桑德尔教授的头脑中,自始至终充盈着满满的辩证(法)逻辑的韵味,或者说,古老的朴素辩证法才是桑德尔思想体系的底层逻辑。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在阅读《精英的傲慢》乃至他别的所有的书籍时,才能深刻理解桑德尔教授真正想传播的理念。套用桑德尔最习惯使用的辩证逻辑思维模式,回到我们的标题,桑德尔的《精英的傲慢》,到底是在促进对话还是在营造怨恨?不一的奇谈怪论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