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利他,最终是利己”,还是“利己,最终是利他”?

文化   文化   2024-09-24 00:51   上海  

关于利他与利己的关系,“正统”的说法是:利他,最终是利己。

而我认为:利己,最终是利他。


仅是“利他”与“利己”的次序发生了变换,导出的结果一定大相径庭,为什么?


因为人的本性一定是自私的,也就是说,必然是先有“利己心”,而决不可能先有“利他心”。


因此,如果把“利他”放在前面,一定会产生一个大问题:行为的动力严重不足。


也就是说,虽然舆论导向一直是让大家先“利他”,但在现实中,真正能做到的一定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就是大乘佛教推崇波罗蜜(多)的原因,所谓的波罗蜜(多),就是“利他的德行”,相关解读可参阅:《《金刚经》作为万经之首为什么不是“佛陀说”?》。

普通人一定是不具备波罗蜜多(利他的德行)的,只有靠修习佛法,而且必须是修习大乘佛法(小乘是利己的)才能获得。

事实上,其难度极大,就算一个人出家修行,也不一定能证得波罗蜜多。

显然,让绝大部分的普通人先“利他”仅仅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或者说幻想,而“利他,最终是利己”也只能成为一句正能量满满的口号,被某些有心人时不时拿出来,目的是激励大众的奉献精神,仅此而已。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心领神会,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相关帖子,基本上都是他们的杰作,但内心深处,这些人不但极度自私,而且是绝不会真正做利他的事情的,除非这个事情能让他获取更多的成倍的利益,他们才会假惺惺去做。

因此,我说:《交友的第一原则:远离“正派人”》,但凡一个人太正派了,其一定是有大问题的,除非他真的是圣人,问题是,现在还有圣人吗?

所以,承认自己自私才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优秀品德。

但,承认自私绝不等同于损害别人,这里的关键其实是社会的治理状况。

如果一个社会能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假冒伪劣产品没有生存空间,那么,所有人“利己”的结果一定是全社会的繁荣昌盛,最终的结果就是利他的。

反过来的话,就算比现在多得多的人能做到先“利他”,最终的结果也一定是这些人无法达成“利己”,他们只是成为了纯粹的奉献者,他们贡献出来的成果,很有可能被另外一些人盗取。

把“利己”作为先决条件的另一大好处是其能产生有效的“竞争机制”,而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力量,因此,我们看到,凡是提倡自私的“利己心”的社会大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倡导“利他”为先的社会,最终都无法建构起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就算依靠各种红利暂时强大了起来,也一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最终快速走向衰落。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这样写道:
只有竞争普遍发生时,也就是说只有在个别生产者必得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价格的变化但不能控制价格的变化时,价格体系才能完成这种职能。

真相是,自由竞争及完备的法制才是我们最终达成“利己”或者“利他”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而绝不是一些虚幻的道德准则。

本文的最后,我们再次引用哈耶克的名言作为结尾:

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我们的未来时,我们却在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还想象得出比这更大的悲剧吗?

- End -

不一的奇谈怪论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


解毒针
不一的奇谈怪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