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热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军是她一辈子最重要的一个男人,他们一起度过了6年时光。2013年的电影《萧红》及2014年的电影《黄金时代》的主角都是萧红,扮演者分别是宋佳和汤唯,二部电影的主创团队都是实力派,最终奉献给观众的成片均堪称佳作,只是文艺片早已不再是热门,因此票房并不理想,特别是《黄金时代》,导演许鞍华尝试了一种新的拍摄手法,但观众似乎并不很能接受,有人说搞不清楚这是一部故事片还是纪录片,加上影片又比较长,最终结果是叫好却不叫座,据说投资方亏损较大。
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曾兴起一股“萧红热”,但当时许多研究者和萧红迷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她与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几位男性的情感纠葛上。30年后,这二部几乎同时公映的跟萧红相关的电影却并没能重新燃起“萧红热”,不能说这二部电影拍的不好,只能说,时代不一样了。周国平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三十多年过去了,时代场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说我这一代学人已经从中青年步入了老年,那么,和人相比,时代好像老得更快。当年以思潮为时尚的精神浪漫,已经被以财富为时尚的物质浪漫取代,最有诗意的东西是金钱,绝对轮不上哲学。对于今天的青年老说,那个时代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
周国平老师是研究哲学的,所以,他说最有诗意的绝对轮不上哲学,我们换到文艺,这句话同样成立:最有诗意的东西是金钱,绝对轮不上文艺,更轮不上文艺青年,即使她们曾经是被公认的才女名家。
距离这二部电影上映日又过去了十年,现在知道萧红的人更少了,而谈论她,则成了一种另类,或许,这反证了“娱乐至死”在这个时代的正确性,当浅薄、荒谬被无限推崇,一切的深刻、浪漫只能隐藏起来,或者选择逃窜,直至无影无踪。
她认出了风暴
在腾讯视频里搜了好久,也没找到这部完整的纪录片,最长的是下面这一段:
偶然看到时长二个半小时的《她认出了风暴》这部纪录片,花了两个下午,很安静地把它看完。我是在B站看这部完整版的,无法给出链接,今天特地去搜了一下,还有。只是,鲁迅都很少在自媒体上被提及的时代,不知道现在还有几个人愿意去看这么长一部看似“平平淡淡”的纪录片。除了“强烈推荐”四个字,我无法再用别的词汇来表达我的敬意,这部纪录片真的是一盘饕餮大餐,如果你是真的喜欢“生活”,是一定要去享用的。
观看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就像好酒之徒喝到了真正的美酒甘露,对我而言最大的感受,是发现有些东西还是能够触动自己内心的。所谓的精神浪漫,并非遥不可及,在某些时刻,它可以穿透理性、触手可及!也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萧红的那个时代,战火不断、生活艰苦,但在那些名字背后的故事,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他们的生活也许一点不苦。相比现在,那时没有任何的物质浪漫,但论到精神浪漫,现在这个时代完全无法与之相比。“鲁门家将”萧军
萧军与萧红从相识、相恋到分手,前后一共约6年,其中有二年,二萧与鲁迅是有深入接触的,这里给出一条二萧之间及他俩与鲁迅先生交集的时间线。1932年7月二萧相识,至1934年6月两人一直在哈尔滨。1934年6月11日,二萧离开哈尔冰去青岛,在青岛呆了约四个月,于当年的10月30日离开青岛前往上海,期间两人均完成了代表作,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1934年11月30日,二萧跟鲁迅在内在书店第一次见面,12月19日,鲁迅设宴,开始给二萧介绍上海的文学界朋友(主要是左翼作家)。1935年7月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出版,12月萧红的《生死场》出版。1936年7月17日萧红去日本,8月初萧军去青岛,10月19日鲁迅病逝,此时萧军从青岛回来才没几天,10月22号举办葬礼,由萧军担任总指挥。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到上海,8月13日淞沪大战爆发,10月二萧离开上海去武汉。1938年初,二萧分开,3月两人再次相见,决定正式分手,从此两人再没见面。1938年5月,在武汉,萧红与端木蕻良结婚,5月30日,在兰州,萧军与王德芬正式订婚,王德芬于6月2日在《民国日报》上发布了两人的订婚启示。简单解析一下,我们把这条时间线(截止到二萧正式分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2年7月到1934年10月30日。这个阶段历时二年3个月,用萧军的话说,两人属于“患难夫妻”,所谓的患难,主要指这二年,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在二萧到了上海后就完全结束了。第二阶段:1934年11月30日到1936年10月19日。开启于二萧与鲁迅见面认识,结束于鲁迅逝世,历时约2年,二萧在鲁迅的“大力推广”下,成为了有名气的作家,自此,他们的生活虽然不能说大福大贵,但至少无需为温饱太操心了,用一句俗话来形容,二萧在这二年时间里可谓“名利双收”。从萧红回到上海到离开上海,最终与萧军分手,历时1年2个月,其后萧军与萧红均再婚。第一阶段二萧在一起艰难度过两年,最主要的起因是萧军把萧红解救出来,然后使她第一次接触到(北方)文学艺术界,并完成了代表作《生死场》的写作,因此,我简括为此乃“萧军成就了萧红”,或者说,萧军就是萧红的“关键先生”。第二阶段是二萧与鲁迅交集的时间,前后仅二年,二萧无论从文学地位及生活质量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式的变化,促使他们蜕变的关键人物就是鲁迅,因此,可以很明确地说,真正成就二萧的“关键先生”一定是鲁迅。但是,对于两人来说,成就的角度及力度是有很大区别的,萧红作为一名极富感情色彩的女作家,她除了关心她作品的质量外,她也关心自己的情感生活。萧军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不止一次说过想去打游击,他的性格是刚烈的,他更像一名“战士”,我相信,鲁迅一定认为,萧军跟他一样,也同样是一个战士,因此,对他特别偏爱。也就是说,萧军在上海的这二年,已经完全被鲁迅的战斗精神所感染,他当时的最大志向,一定是成为像鲁迅那样的战士,因此,我们看到他后来的经历,他的所作所为,始终在坚持鲁迅精神,这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幸运,于是,他被称为最勇敢的“鲁门家将”,对他来说,这一定是一种无上的光荣。鲁迅的抬棺人
《鲁迅的抬棺人》一书的作者是复旦大学教授吴中杰,这本书的书名有个后缀,叫“鲁迅后传”,发行出版的时间是2011年6月。
在前言部分,作为研究鲁迅的著名学者,吴教授提到了一个点,就是鲁迅先生晚年的青年朋友,“我们应选哪些人作为代表呢?”,最终,吴教授选择了鲁迅的抬棺人,毕竟,跟旧式葬礼已经完全不一样,按西洋的风尚,抬棺人往往是接班人、继承人的象征。
鲁迅葬礼的时间是1936年10月22日,根据记载,当时的抬棺人有十几个,本书写了其中的六位,六人中,最有名的是胡风(1902—1985)与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前者是VG中最著名的反GM集团的头目,后者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家》、《春》、《秋》均为传世名著。
另三人名气不响,其中之一的胡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实际上并没出现在葬礼上,但却是鲁迅丧事的幕后总策划,只是由于ZZ斗争的需要,他不便公开露面。聂绀弩(1903年1月28日~1986年3月26日)为著名诗人、散文家,被周总理戏称为“20世纪最大的自由主义者”。黄源(1905—2003)是一个精通日文的翻译家,由于翻译工作跟鲁迅的接触逐渐密切起来,后来成了鲁迅最重要的弟子之一。这五个人可谓同时代的人,均出生在1902至1905这三年间,另外一个相同的特征是,他们均是鲁迅晚年最亲近的人,也是最能领会鲁迅精神的人,同时,他们五人在WG中均遭到了迫害,我想,这几点应该就是吴教授在《鲁迅的抬棺人》一书中着重写他们五人的原因。排在第一的是萧军(1907年7月3日—1988年6月22日),显然,六人中他最小,但六人同属一个时代,却是绝对可以肯定的,对了,萧军在WG中也遭遇了迫害。关于萧军与鲁迅的交集,我是在电影《黄金时代》中有所了解的,但黄金时代的主角是萧红,因此,对于萧军这样一个角色,绝大部分人的感觉,他更像一个东北的花心大男人,他一辈子有不少女人,有一种说法,碰到萧军的女人都会爱上他,但我在另外一部电影《萧红》中看到一句台词,萧红也是一个能让所有遇见她的男人都会爱上的女人。妥妥的一对“多情男女”。或许,如果我们只看《萧红》、只看《黄金时代》,我们对萧军的印象,大致只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跟萧红一起有六年时间,然后他们就分开了,直到萧红42年在香港去世,留在她身边的,也是另外二个男人。单看电影,我们很容易忽视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萧军与萧红与鲁迅的交集、与鲁迅的关系,对他们二人后来的生活,起了多么大的决定作用,这其中,对于萧军的影响更大。鲁迅的葬礼,萧军是总指挥,这是我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黄金时代》中,我只看到鲁迅与他们见面,然后更多篇幅说的是萧红及当时在上海的其他作家文人,自此以后,在文坛及社会界,萧军顺理成章成了鲁迅先生的“关门弟子”,由于鲁迅已经逝世,萧军的地位一下子就变得异乎寻常起来。萧红是1937年1月才回到上海的,之前她与萧军产生矛盾后被安排到日本调养,因此,她回来的时候,葬礼已经结束近2个月了,也就是在这一年,她与萧军正式分手。之前我认为,萧军与萧红在1937年结束他们两人相处了六年的恋情,纯属感情问题,读了《鲁迅的抬棺人》这本书,我才知道,实际情况远非用爱情二字可以作解释。可以这么说,在鲁迅的所有学生中,萧军是继承其思想精髓最彻底的学生(之一),这注定来了他的一生,也一定是极不平凡的。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二萧中表面上最有影响力的是萧红,但萧军的人生经历更具有穿透力,这一点吴教授看得很清楚,《鲁迅的抬棺人》一书写了六位抬棺人,作者把萧军放在第一个写,其要表达内在含义是非常清晰的。吴中杰教授认为,萧军是鲁迅逝世后坚守、延展他的思想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相比较别的文人,萧军另外一个品德是他们中绝大部分人不具备的,那就是,他自认为自己是一名“战士”,而鲁迅从来就把自己作为一名“战士”看待,这就是为什么萧军从到上海认识鲁迅到鲁迅离世一共仅2年的时间里,就成为最出名的“鲁门家将”的主因,按道理,鲁迅的朋友、学生无数,但最终萧军成为鲁迅葬礼的总指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有这样的地位,让萧军在WG期间虽然经历了不少磨难,但相对来说还算是平稳度过的,毕竟,他身上有“鲁门家将”第一人这样一个标签,对于鲁迅,毛主席是给过定论的,就算在WG中,鲁迅这面旗帜也是一直被树立在那里的,显然,萧军这样一个独特的身份,给了他不小的庇护。
我相信,关于这一点萧军的内心是极明白的,因此,在第二章节,我写的是“鲁迅成就了萧军”,最后,我们归结一下鲁迅、萧红、萧军三者之间的关系。
简单说就是:萧军成就了萧红,鲁迅成就了萧军,鲁迅成就了二萧。都是两年时间,萧军成就了萧红,鲁迅成就了萧军,结局一定是二萧的分手,因为,他们的志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萧红更需要感情生活,萧军更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最终,这段近六年的感情生活宣告结束。要理解萧红,就一定要理解萧军,要理解萧军,就一定要理解鲁迅,要理解二萧,也一定要理解鲁迅。关于鲁迅与萧红、萧军的故事,之前写过数篇文章,后觉得有点凌乱,遂决定重写,后又参看了部分资料,最后才完成了此文。整理二萧与鲁迅的关系问题是我写作本文的主要思路,可以说,二萧是鲁迅生命最后二年最有力的见证人,所有人都能看出来,鲁迅与二萧的关系是极好的,与此同时,大家一定会产生一些疑问:为什么仅仅二年时间,他们的关系就能如此紧密?为什么最终是萧军,成为了“鲁门家将”第一人?为什么鲁迅逝世后仅约一年时间,二萧就正式分手了?全文约4700字,文章的最后,让我们致敬那个《黄金时代》!致敬伟大的鲁迅先生!致敬萧红、萧军及那些经历了无数磨难却仍然能坚守独立、自由思想的文艺青年!不一的奇谈怪论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