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三论:昏乱世道中,如何能明哲保身?

文化   文化   2024-09-30 00:15   上海  

前言


本文是2021年下半年我撰写的三篇纯哲学文章的合集,包括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都有注明,另外包括几篇后记,基本未作修改。


第一篇的主题是“理性”,第二篇的主题是“残化”,第三篇的主题是“弱化”。内容涵盖了古典主义哲学认识论、王东岳的“递弱代偿”原理、老子及儒家的国学思想。


三篇文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最终想表达的是一种(非佛学)“中观”思想,其对建构人类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底层逻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故决定集结重发。


重新起了一个大标题:昏乱世道中,如何能明哲保身?


毕竟我们所有的认知,其源动力均来自“求存意志”,因此,如何明哲保身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确实是最值得认真思考及深刻探究的问题。


理性的消亡 | 世界有理,人生无理


意识到理性已经消亡这个事实,着实让自己也吃了一惊,根深蒂固的理性思维模式,也瞬间崩塌,突然发现,否定自我其实也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不但解开了很多以前解不开的心结,更有一种重生的感觉。


回忆起来,我想不起来“讲理”这个习惯是几岁开始养成的,但明了自己喜欢讲道理、喜欢探究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应该是读书时期养成的习惯,只是到现在才真正知道,求索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就是在探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以逻辑推演的方式展开,这就是“理”的基本内涵。


笛卡尔的二元论把理性与世界本体分开来阐述,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在不探明世界本质的前提下,单独讨论理性的问题,人类的理性成为一个单独可以完整论述的具有明确哲学含义的命题,以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之前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理性因素,似乎大都能得到一个完整的解释。

然后,休谟的怀疑论出现了,很明显,在不确定世界本质的前提下,单独论述人类的理性,确实无法真正找到理性的本源。二元论被强烈质疑的结果是,单纯的所谓的人类理性,变得不再清晰,变得越来越模糊,直到康德出现,理性被强烈批判。

确切地说,应该是“纯粹的理性”被强烈批判,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理性也好,非理性也好,都只是人类认识上的问题,包括世界的本质认识,也只是人类的认知问题,我们探究的所有问题,本质上都属于认知的范畴。因此,单一的论述理性,就显得有点滑稽可笑了,越来越多的人突然发现,人类从来不是因为理性而活着,理性决定不了我们的生活,理性仅仅是逻辑思维模式的一种产物,撇开逻辑思维,理性一文不值。

黑格尔用“绝对精神”来诠释人类世界的认知系统,其出发点是我们的认知系统是封闭的,是与外部世界“绝缘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世界仅仅是我们认知系统中的世界,这就是“绝对精神”。随后,他的理论被叔本华强烈质疑,叔本华认为世界万物只是人类意志的表象,这样一个跟“佛教”思想无限接近的观点剧烈地震撼了西方社会的人文思想体系。这时候,尼采出现了,虽然早期尼采最推崇的是叔本华的思想,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情绪让尼采极度不适,终于,尼采喊出了“上帝已死”这句最经典的名言,而这句话正是“理性已死”的最高总结。上帝缔造了人类,也赋予人类理性的翅膀,现在上帝都死了,哪里还有这双翅膀?

同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也被尼采倒进了垃圾桶,尼采重提酒神精神,人类的理性在尼采那里整体上被灭亡,存在主义哲学开始统治这个世界,人人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人人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进入二十世纪,理性完全消亡。从这个角度上说,一战及二战的发生,均与这一思想体系的破溃有关,人类不再崇尚“理性”,于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变成了残酷的战争,暴力取代理性,世界格局展开重构。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理”的讨论,真正的开启于南宋时期的朱熹时代,朱熹之前,中国的最大哲学命题是“德”,仅老子在道德经中的“道篇”论述过世界本源的问题,老子以“道”对其进行定义,而在“德篇”中,及孔子的儒家文化中,均大量围绕善德论展开,德成为了中国伦理学的核心,只论“德”不讲“理”,或者以“德”代“理”。

我们曾经对“格物致知”这个词做过专文论述,并指出这是儒家最接近形而上的理念。朱熹把“格物”上升到最高地位,他认为如果想“致知”,前提必须是“格物”,也就是“理”在先,只是朱熹骨子里还是儒家思想,因此,程朱理学最终仍回到了圣人之学、善德为本的老路上去了。

国人现在很推崇的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是对理学的批判性发展,这又跟西方古典主义认识论哲学的进程很相似,“理”并不存在或者说理并非本质,心的感知或者说认知才是人类世界的本质这样一个观点在当时可谓轰动了整个中国的中高端阶层,以至于阳明心学之后数百年被国人推崇。与朱熹类似的是,阳明心学最高的宗旨仍然是圣人之学,“格物”的目的是“致良知”。可以说阳明心学的产生使中国也进入了“认识论”的哲学阶段,但中国最基本的儒家思想从来没被抛弃过,不但没抛弃,还被重新注解,并更深入地植入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中。

用理性来评述理性,我突然发现,结论一定是被评述的理性被颠覆,可论证方式又是纯理性,就像本文的论证方式,一定是纯理性的,但这节的主题却是证明理性已经消亡,这不是一种悖论吗?

重新审视逻辑思维模式,果然找到了问题所在,逻辑思维模式的关键是概念的定义权,推导过程其实很简单。而对于概念的定义,必然会用既定的概念去表述,这时候,这个既定的概念又变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就算不是既定概念,而是创建的新概念,这个新概念一定会成为你所有因果判断结论的一个漏点,从这个意义上分析,逻辑思维模式永远无法认证真相。哲学上的表述变成了,逻辑证永远无法证明,只能用来证伪。

终于恍然大悟:世界有理,人生无理

理性早已消亡,那么,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理智与理想,一定也已经不存在了。人类只需要在自己的生存系统内,找寻适合自己的生存法则,无需顾及所谓的“理性”,这样的人生,也许就是一种成功的人生、完美的人生。

(写于2020年7月4日下午)

【后记1】这是一年前的旧文,纯哲学表述,阅读会比较枯燥,不过,里面的不少观点对于解释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因此这次重新发布出来。

德取代一切,只论“德”,不讲“理”,或者以“德”代“理”。

这句话说的不正是现在社会中那么多“热点新闻”的现状吗?

单纯的只讲“道德”,不讲“道理”,这样的文章随处可见,但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道德,跟老子说的其实完全是二回事,或许,如果老子知道“道德”二字在当今社会被如此滥用,一定后悔发明了这个词。

然后就是,理性消亡存在主义盛行正是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之一,到了现在,整个世界出现了巨大危机,地缘争斗升级、生存环境恶化都是人类抛弃理性的恶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好自己的人生之路,确实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世界有理,人生无理”的观点,展开一下就是,我们生存的这个外在世界,一定有其自身的“道理”,但我们人类本身(的世界),已经没有任何“道理”可言了,谁再“讲道理”,谁就是那个“傻瓜”!

但是,讲道理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辨伪”。上文我们说过,逻辑证永远无法证明,只能用来证伪。所以,学会“以理施辨”,可以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你可以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可以知道什么一定是“错误”的,这对于我们真实的生活,是一定会有实际意义的。

人类只需要在自己的生存系统内,找寻适合自己的生存法则,无需顾及所谓的“理性”,这样的人生,也许就是一种成功的人生、完美的人生。

这最后一段话,就算是我对选择人生之路的一种建议吧。

(写于2021年8月15日)


【后记2】一篇旧文,这是第三次重发,21年重发后写过的“后记”仍然作了保留,本文主要围绕古典主义哲学展开,加入了极少部分的国学,包括这个标题及这篇文章是我一直以来很喜欢的,因此记忆犹新,今天重读仍觉意趣颇深,遂决定再发一次。


我们学习理性的东西,到底跟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关系,本文着重要阐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最终,我提出了在认知上相信理性,在生活上对理性有所取舍的“中观”思想,自己这几年均是以此方式“活着”,感觉似乎还不错,顾推荐之。


(写于2023年10月4日下午)


残化与修复 | 人类的自我救赎


残化是系统的最基本的属性,或者说,是所有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属性,这里的生命并非特指有机生命体,任何具有“内在动力”的系统都可以称为生命体,大到宇宙、中到人类社会、小到细胞,都属于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演化有没有方向?这个问题之前绝大部分哲学家都偏向于“正向”观点,当然,这个“正”的定义很难界定,或者说,大多数人心中的“正”其实是思维模块中“好”的概念,最直接的证明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的高度“文明”社会,是一直在进步的,吃饱饭对于人类来说,已经基本不是一个问题了,人类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人类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人类作为生物种群,人数也在不断上升,所有的一切似乎在证明,人类社会这个生命系统的演化一定是“正向”的,这也成为了整个人类的基本共识。


但这并不是真相。王东岳的物演通论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整个宇宙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弱化过程,越弱化的物质,其存在度反而越高,引申到人类社会,人类这种最高级的哺乳动物,表面上看是最高级、最强大的生命体,而实际上其存在度反而是最低的,而人类最早的老祖宗单细胞生物,才是存在度最高的有机生命体,生命体这个系统的演化方向并不是在强化,反而是在弱化,这样的观点,显然跟之前几乎所有对于这个世界、对于人类社会、对于人类这个物种的最基本的哲学观点完全不一样。


王东岳先生的理论核心是其发现的“递弱代偿”原理,这方面的详细论述这里就不展开了,简单描述的话,就是“弱化”是整个宇宙的演化方向,而且越弱的物质存在度越高,体现的方式就是其在宇宙中总的质量越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单细胞生物虽然在人类的眼中最低等,但其在地球上自生命体产生到现在从没被灭绝,而且其数量及总质量是最高的,远非人类这个物种可以相比,而人类这个物种因为最高级,也是最弱化的,因此,人类这个物种的灭绝并非是非常遥远的事情,霍金预言这种灭绝将发生在二三百年内,而王东岳先生认为人类目前处于“中年时代”,处理得好,也许还有差不多一半的生命期,处理得不好,“猝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是一个大尺度上的推演,人因为生命仅数十年的因素,在考量大多数问题上,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短视,所有的事物,短期的效应与长期的演化结果往往相反,也因此,人类的所谓文明的发展,对于人类本身来说,也并非一定是福音,而从更深入的研究中,我们其实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类所有的文明发展,仅仅是自身的“残化”进程,短期对于人类的“好处”,长期来看一定是对于人类这个物种的“戕害”,而这样的一个社会发展进程,其内在动力并非人类的主观意愿,而是生命体本身自有的属性造成的,这种属性就是“残化”,系统只要有生命力,这种残化就会一直演化下去,直到生命体的能量灭绝,系统死亡,这种残化才能终止。


人类对于自身听力、视力、行动力、脑力等等都进行了不断的开拓,这就是被人类引以为豪的文明发展,比起古人,我们能听到更微弱的声音,我们能看到遥远的物体,我们能不动脑筋就得到计算结果,我们可以一日飞行数千公里而不用付出丝毫体力,看似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更多的事情,让自己更强大,更无所不能,到现在竟然有人提出让人类这个物种得到永生。


实际上,比起远古时代,人类的听力、视力、行动力、体力、脑力已经大规模退化,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在得意忘形中,已经被不断残化。如果说数万年前的人类是正常人的话,现在的人类其实都已经是“残疾人士”了,只是,所谓的文明、所谓的科技发展蒙蔽了人类的这种认知,而神经系统的“短视”或者说内在属性中匹配的基本原则,让人类毫无意识地在进行残化过程,正是这样的残化过程,才造成了人类这个物种的弱化,才使得现代的人类社会其实已经面对着巨大的生存危机,而绝大部分人却毫无知觉,从整个人类物种的延续角度,我认为,此次的新冠疫情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一次巨大的“触动”,或者说提醒,而人类是否能觉醒,才是关键。


但人类是一定不会觉醒的,这并非是悲观主义的结论,这是系统本身的属性造成的,人力根本无法改变,用通俗的话讲,人类演变的方向不会改变,我们没有回头路可以走。残化的本源是能量的演化,能量的演化一定是发散方式,而不是集中方式,这注定了生命系统或者说能量体系统演变的基本方向,一定是残化。


残化原理并非单指人类本身,是适用于所有系统的,而对于这样的残化,能“感觉”到的物种目前看似乎只有人类,人类的思维系统给予了人类一种特殊的能力,就是感知这种残化过程然后进行一种反向行为,这就是“修复”。显然,修复的原动力在于思维,或者说“人类的意念”,也因此,也许只有人类的“意念”能够改变这种残化,或者至少说可以修复(一部分),这就是“禅”吗?


关于意识的认知,这里不具体展开了,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生存匹配”,明确指出人类的意识系统是因为“生存匹配”的要求产生的,即所谓的“唯存”,也因此,根本不存在世界是唯物还是唯心的争论,因为意识本身就是“物”的一种(属性),只是人类对其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偏差,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动力也同样是残化,前面我们说过,残化是一切生命系统的内在属性,是能量转化的唯一方向,这是“天道”,人力无法改变,如果说人类是最特殊的一种“生命体”,那最特殊的部分也许就在是人类特有的“意识”了,以此引申或者说再审视之前人类的许多认知,特别是东方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些“神秘”部分,我们也许能得到一些新的收获,具体是什么,还有待于探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真相还是无相,都跟“财富”无关。


关于系统的属性,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之前很早就感悟到的一个系统属性是金字塔原理,相对来说,金字塔原理更直观、更容易理解,但金字塔原理属于一种分布的实相原理,更重要的应该是这种分布的内在原动力的剖析,这篇文章论述的残化原理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因此可以说残化原理是更基础的生命系统原理,并且由此引申出修复的概念,也许是打开了一扇人类自我救赎的大门。


(写于2020年8月23日上午)


【后记1】仍然是一篇一年前的文章,也是我“哲学三论”的第二篇,纯哲学表述。


看似毫无意义的一个哲学观点,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真正的哲学一定解析的是“底层逻辑”,所谓的1+1=2,就是哲学的最精准定义,如果你想做复杂的数学题,其实用的最基本原理就是1+1=2,这就是底层逻辑。


数学跟物理都属于精密逻辑范畴,我们所有的知识体系中,只有三个门类属于纯精密逻辑,除了数学与物理,第三个就是哲学了,哲学也属于纯精密逻辑,因此,喜欢哲学的往往都是理科比较好的人,毕竟这三门学问的底层思维模式是一样的。


本文阐述的是系统的一个基本属性,那就是残化,残化涵盖所有的“生命系统”,属于底层逻辑的范畴,我本人在对许多事物的判断上,运用这个原理是最多的,虽然表面上看这个原理似乎“毫无道理”也“毫无用处”。


具体的论述上面都写了,这里就不重复了,要说明的是,本文属于简单表述,如果要写成缜密的哲学论文,需要加入大量的内容,因为是发公众号,所以不可能写那么多,就算现在这个简述版,估计也没几个人有兴趣完整读完,但我相信还是有人会感兴趣的,所以今天重发一次。


(写于2021年8月16日)


【后记2】本文是与《理性的消亡 | 世界有理,人生无理》同属于2020年8月我写的“哲学三论”中的第二篇,残化的概念表面上似乎一无所用,但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很多事的深度理解上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其建构了最底层的逻辑结构,因此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是适用的。举一个例子,近一年无论国内外均很火的AI,其实就是人体极致残化的产物,因此,对于人类的长远发展,注定是极其有害的,我们看到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反对AI的发展,对此我完全理解并深表赞同。


(写于2023年10月5日下午)


弱化乃天道,顺势少作为

开头部分,还是要把老爷子拉出来,中国这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哲学家,一部5000言的“道德经”可谓说遍天下事,古人给我们留下那么多的经书子集,而其中最伟大、最值得深研的,一定就是老子的这部“道德经”。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遵循的是大地的法则,大地遵循的是上天的法则,上天遵循的是道的法则,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

所谓“自然”,就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人类的生老病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任何违背自然之道的行为,都是“不对”的。

这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由来,老子否定人类一切的发展行为,包括被我们称为文明的东西,就是老子最反对的,显然,老子其实是很“反动”的,说老子反动一点都没冤枉他,因为“反动”这个词就是从道德经里的这句“反者道之动”中引申出来的。

老子是“反动”的创始人,也因此,真正要做一个“反动”的人,其实是很难的,并且,如果你认同老子的伟大,你就会发现,原来被我们定性为完全负面的反动”一词,也许本质上“充满正气”而且“意味深长”。

关于“反动”就不深入探讨下去了,讨论得太深入,也许会惹祸上身。

继续追问,就引申出本文的主题了。

反者道之动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弱者道之用”,这句话一向被绝大部分学者专家忽视,大家认为富含深意的,是前面那句“反者道之动”,但王东岳先生经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得出一个结论,“弱者道之用”才是整部道德经最重要的一句话。

因为这句话明确说明了“道”的演化方向,作为一个涵盖一切,以“自然”为法则的符号系统“道”,一定会有一个演化方向,也就是说,它一定是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弱化”。

弱化就是残化,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残化的文章,即《残化与修复 | 人类的自我救赎》。

所有我们认为的“进步”、“发展”,在“道”的法则中,都显示为一种残化、弱化效应,人类“越努力”,人类残化弱化的速度就会越快,从生存角度讲,就是人类生存需要依赖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用哲学语言表达就是,人类在“这个世界”的存在度是越来越低的。


自命不凡的人类越折腾,其实越是在加速自己的灭亡,只是,人的一生太短暂,因此,缺乏远见的人类大都有短视症,只顾着短期效应,并不能发现,从一个大的时间尺度看,人类的生存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而这种困境完全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问题是,这样一种弱化进程似乎无法停止,甚至无法变缓,正相反,人类的弱化速度正越来越快,人类已越来越无所适从、惊慌失措、生无可恋,科学发展的魅力也越来越低,元宇宙、虚拟空间这些概念都是科学本身残化的产物,就算再怎么吹嘘,现在也激不起多少人内心的冲动了。


弱化本来就是天道,所以无需去做任何干预,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顺势而为,但老子说了,无为才是有为,但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人如果完全“无作为”估计得饿死,因此,我们改一下,就写成了“顺势少作为”。


纯哲学角度的一篇小文,其实是写给我自己看的,就此打住,如能给朋友们一点启迪,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写于2021年11月21日)

- End -

不一的奇谈怪论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


解毒针
不一的奇谈怪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