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开启于2022年的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超过1000天,但人们对于俄罗斯还是乌克兰,哪一方才是正义的争论,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不说全球,单论我国的网民,就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他们分别被简称为“鹅粉”及“乌粉”,并且,两派均宣称,他们代表了正义的一方。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了中东地域,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政治(军事)派别哈马斯在加沙的战争也持续了超过一年,但对于哪一方是正义的争论,到现在同样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有人坚决支持哈马斯,理由是,他们是在进行反抗以色列自建国以来的一系列侵略行为,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力挺以色列,他们坚称以色列针对的仅仅是哈马斯的恐怖行为,如果没有2022年10月7日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以色列是绝不会发起这场碾压式清剿战的。
更有意思的是,支持俄罗斯的网友大都支持哈马斯,而支持乌克兰的网友则大都支持以色列,而在这二场战争中,俄罗斯与以色列均是入侵国,而乌克兰与巴勒斯坦(准确地说是加沙)都是被入侵国,也就是说,无论是入侵国还是被入侵国,均可以被确认为正义的一方,抑或非正义的一方。
这使得人们对“正义”的理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模糊性,并且,这种模糊性已蔓延至全球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及地区。
在以往,入侵一向被认定为“非正义”,而“反入侵”一向被认定为“正义”,但我们发现,反入侵的乌克兰在国内(至少在网上)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非正义的,而反入侵的哈马斯(至少在网上)则被绝大部分人认为是正义的。
乌克兰及哈马斯均为“弱势方”,但他们却被许许多多的人确认为前者是咎由自取的非正义方,后者则是大义凛然的正义方。
持完全相反观点的二方均列出了种种证据及理由,他们最终的目的,其实仅仅是为了证明,“我代表着正义的一方”,如果这一点可以确认,那么,反对方一定代表着“非正义”,或者说,代表着“邪恶”。
类似的正义与非正义之争同样出现在了刚刚过去的2024年美国大选中,之前被国人强烈抨击并极度鄙视的“恶魔”特朗普摇身一变,竟成了国内左派及右派双双赞美的“正义之王”,邪恶与正义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发生错位,用“匪夷所思”这个词形容好不为过,震惊之余,我写下了充满“疑惑”的一篇文章:《特朗普是如何成为一个正义的美国总统候选人的?》
短短数年间发生的这种种“大事件”,似乎都与“正义”相关,而在这之前,“正义”已很少被人提及,或者说,“正义”早已被人遗忘。
那么,为什么它又会余烬复燃,被反复提起呢?
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到底什么是正义?虽然,人类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但事实上,这个问题极其复杂。在这里,首先要提醒的是,我们必须排除用辩证思维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即辩证法中没有“同一律”,相关表述可参阅:《为什么国人大都是运用辩证法的高手?》,因此,我们不能用“非正义”或者“邪恶”来对“正义”作出二元对立式的定义及判断。但我们也很难用形式逻辑对“正义”作出定义,原因是,“正义”这个词本身就是“辩证用词”,也就是说,这个人类的思想符号自“出生”时就是极度残缺、飘忽不定的。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古代的圣人及近代的哲人对这个概念展开思考及追问,毕竟,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其关系到族群、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一定要作出更接近确定性的解析的。这三个故事No1的主角,从表面上看都是“戒指”,但实质上,其隐喻的都是“权力”。依托着被叙述的这三个故事的强大吸引力,先人们展现出了他们对“权力”的深刻思考及剖析,然后通过层层追问,最终引申出他们对“正义”这个概念的内涵解析。下面,我们分别简述一下这三个跟“戒指”相关的经典故事。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格劳孔之口讲述了一个吕底亚人弑君篡位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跟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自己的《历史》一书中讲的那个同样是关于吕底亚的故事,除了细节上有所不同外,在核心意义上几乎是相同的,它们都与权力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属性)相关。先说说希罗多德所讲的那个故事。吕底亚国王坎道列斯的王后被自己的侍卫古格斯看见了裸体,而按照吕底亚和绝大多数城邦的习俗与法律,作为女人的王后深居内宫,真实容颜是不能被人看见的。于是,王后给了古格斯两个选择:一个是被杀,另一个是杀死国王并娶王后。古格斯选择了后者,杀死国王,娶了王后并成为吕底亚新的国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争议。但希罗多德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并非是想要证明它的真实性,而是想要借此证明一种价值观,那就是政治权力跟女人的身体一样,本质上是隐秘的,是被隐藏起来,不能公开与可见的。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王后的肉体被一枚神奇的戒指代替。这枚戒指的神奇之处在于,当得到这枚戒指的人把戒指对准自己时,真实的自己就会变得不可见;当拿开戒指时,他就会变得重新可见。这位得到戒指的吕底亚人因此借助戒指的神力,潜入王宫杀死国王,娶了王后,从此成为新的国王。"撇开这两个版本故事的各自细节的差异不谈,无论是在希罗多德,还是在柏拉图(或格劳孔)那里,真正的主题都是政治权力的可见性与公开性。希罗多德笔下的坎道列斯因为试图使不可见的政治权力(或女人的身体)变得可见从而丧失了政治权力,而柏拉图(或格劳孔)所说的古格斯的祖先则通过使可见的政治权力变得不可见而篡取了政治权力。柏拉图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应该是有关正义与非正义的。正义是否一定好于不正义?格劳孔(或柏拉图)认为,涉及政治权力的可见性与公开性,简言之,也就是正义意味着政治权力是公开与可见的,而非正义则意味着政治权力的隐秘与不可见。格劳孔进一步补充道:"极端的不正义不仅让不正义本身变得不可见,而且还伪装成正义。"那么,在这里柏拉图通过格劳孔之口,是否是在强调正义与不正义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呢?看来并不是,相反,柏拉图很可能是在否定两者存在着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在柏拉图看来,正义与非正义在本质上无法区分。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很明显,柏拉图的“戒指”隐喻的就是“权力”,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人只要拥有了这枚戒指,就能最终掌握政权,并且,他一定会被认定为“正义”。如果本来就是正义的人拥有了这枚戒指,他顺理成章就完成了“伸张正义”的壮举。但如果是一个不正义的人,即使是十恶不赦的人,如果他拿到了这枚戒指,他也一定会被认定为“正义”。在这里,正义与伪正义变得毫无区别,或者至少是区别不大。因此,我们认为,柏拉图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任何人,哪怕是正义的人,只要戴上那个神秘的戒指,也就是说,使得自己行不正义而不可见,那么他就会选择不正义。在现实生活中,正义仅仅是一种妥协,一种临时的约定,甚至是假象,而不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真实存在和选择。并且,最可怕的是,任何人戴上这枚戒指,只要让这枚戒指指向自己,他自己就会被变得不可见,这个强大的“特异功能”完全可以让不正义或者邪恶的行为不再“无处藏身”。也就是说,权力(被隐喻为戒指)完全可以让权力的拥有者的不正义或者邪恶不显示出来,权力功能的超级强大,由此可见一斑。这就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迷恋上这枚戒指(权力)的原因,并且,为了得到它,有些人可以毫无底线、不择手段,反正一旦戒指(权力)到手,他们就一定会被确认为正义。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所做的那个著名的比喻"洞穴",也正是对可见与不可见的论述。洞穴内的世界是不可见的,黑暗甚至是虚假的,而洞外的世界是光明与可见的。现实世界中,相当一部分人其实是生活在洞穴中的,当然,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因此,实际上,这些活在洞穴中的人是根本无权指认“正义”或者“非正义”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部分人活在洞穴中),如果有名人学者大谈“正义”,那么,我们基本可以确认,其极有可能是别有用心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一个由四部歌剧组成的系列,由瓦格纳作曲及编剧,创作灵感来自北欧神话内的故事及人物,特别是冰岛家族传说 (Icelanders' sagas,冰岛历史英雄故事散文),其于1876年在巴伐利亚节日剧院首演,后来成了沉迷于瓦格纳的人们的“圣经”而流传至今。1《莱茵的黄金》:贯穿欧洲的莱茵河底有一块闪闪发光的魔金,传说如果有人能够将它铸成指环之后,就会拥有统治世界的力量,但只有断绝爱情的人才能完成这项壮举。一天看护魔金的三个水仙女在河边玩耍,却被尼伯龙根家的阿尔贝里西无意中看到。阿尔贝里西是雾之魔,有很强的力量。但他同时也是个侏儒。当他看到三位赤身裸体,如出水芙蓉的仙女,不由心生爱慕,向仙女求爱。但三位水仙女当然断然拒绝了,无情的嘲笑了他。阿尔贝里西一向对自己丑陋的外貌十分自卑,现在更是在一怒之下发誓断绝爱情。然后潜入河底,盗走了魔金。水仙女追悔没及。而一向清澈的莱茵河水也像是看到了冥冥将要发生的灾难而变的一片浑浊。“瓦尔哈拉”,天上众神的新神殿。众神之王弗旦和神母弗莉卡满意的看着金碧辉煌的刚刚落成的神殿。这座神殿是巨人法索特和法夫纳建造的。而弗旦是以天宫中最美丽动人的青春美丽之女神弗莱雅为建造的报酬。现在弗旦突然又反悔了。他既不想失去诸神中最美的女人,也不想离开这座宏伟的宫殿。于是他提出用阿尔贝里西的尼伯龙根指环来代替弗莱雅,作为报酬。巨人答应了。于是众神之王弗旦下界寻找指环,他在尼伯龙根雾之魔阿尔贝里西藏身的洞穴中找到了他的踪迹,并用诡计诱出了阿尔贝里西。阿尔贝里西果然上当,当他被带回天界后,他提出用尼伯龙根家积蓄的所有财产来换得指环的保有权。但弗旦马上拒绝了。绝望的阿尔贝里西于是诅咒到,所有得到指环的人,也必将遭受指环所带来的灾祸。(有名的“指环之诅咒”)两巨人很高兴的得到了他们的报酬。但这时大地女神埃达突然现身,警告众神和巨人,诅咒必将成真。但为时已晚。巨人法索特成了诅咒的第一个牺牲品。法夫纳为了夺得指环的所有权而打爆了他的头。巨人法夫纳满意的离开了。众神之王弗旦和其他神也回到了“瓦尔哈拉”。4《诸神的黄昏》:。。。众神之王弗旦的女儿伯伦希尔终于醒悟到她错怪了丈夫,她的容貌因爱的力而显出特异的表情,她痛骂神界的不公,诅咒神将会永远安息。她把那指环戴在手指上,驱马跳进搁置着齐格弗里德遗体的火焰中,完成了永不分离的誓言。守护指环的水仙女终于找到了抢夺指环的两父子阿尔贝里西和和哈根,她们把他两拉下了莱茵河,溺死在了水里,指环回归水中。震撼性的雷鸣电闪以后,天边散开浓重的红光,这就是众神的黄昏。瓦尔哈拉天宫归于没落,整个天宫在烈火中燃烧。那一切庄严堂皇,都变成了颓墙残壁,在真挚的爱情前崩溃。神权已是末日,鄙陋的一切终于灭亡,一个新的时代,人类的爱高于一切的时代,以爱替代贪婪的时代,因伯伦希尔的舍身而现出了曙光。人的过错,由于女人的真爱,乃得赎罪。由于这部剧实在太长,当时上演时需要分成四天来演绎,因此,这个故事的陈述我们只选取了一个开头及一个结尾部分。而贯穿整部剧的核心无疑是那枚戒指,即尼伯龙根的指环,从这枚戒指出现一直到最后沉入,实际上是回归到莱茵河中,与其对应的则是世界的诞生到毁灭。
与柏拉图的戒指完全一样,尼伯龙根的指环同样隐喻的是“权力”,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个故事中,围绕指环(戒指)争斗的不仅仅是人,还加入了“诸神”,这表明,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力”,连天神也无法抵御其诱惑力。并且,这个故事结局的寓意非常明确:当所有人包括天神都加入到追逐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时候,世界必将毁灭!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正义,其实应该是舍弃权力(戒指),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悖论:没有权力,又如何去伸张正义呢?比如,国人熟知的“包拯”,就是正义的化身,试问,如果他没有超高的权力,他又如何成得了“包青天”呢?但这个结论至少可以让我们知道,任何极度追求权力的人,虽然其口口声声是为了伸张正义,不过,这决不代表他一定是正义的,恰恰相反,他的这些行为反证了他一定在撒谎。如果让这样的人登上权力的巅峰,则一定预示着重大的灾难即将来临。《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又译《指环王》,是英国作家、牛津大学教授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创作的长篇奇幻小说。该书于1954年至1955年出版。全书分为三部:《护戒同盟》《双塔奇兵》《王者归来》。绝大多数人应该都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指环王》,因此,对于这个故事的叙述,我们就省略掉了。相比较前二个关于“戒指”的故事,这个故事最大的特点是直接把戒指定义为魔戒,什么意思?我们现在已经很明确地知晓,戒指的含义就是权力,二者同一。自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把权力区分为正义的与非正义(邪恶)的,柏拉图的戒指突出的是权力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这是对正义与非正义存在本质区别所发出的怀疑,到了瓦格纳那里,“指环之诅咒”预示着权力的非正义性开始被人们认知,而到了托尔金这里,戒指直接被冠名为魔戒,也就是说,权力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了非正义。因此,在这个故事中,毁灭“魔戒”成了终极任务,而故事中所有的人,所有的情节,其实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终极目标而被刻画出来的。并且,任何人,即使本来其代表着正义,当他戴上这枚魔戒时,也会变得邪恶。作者要表达的寓意非常明显:至高无上的权力等同于极致的邪恶,任何人一旦拥有它,就算本来其是不邪恶的,甚至是正义的,也会变得异常邪恶。通过以上三个最经典的“戒指”故事,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及一个启示:一个结论:正义与非正义不存在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实际上正义与非正义很难区分,因此,以正义非正义论事虽然并非一定不可以,但其效果往往与良好的预期完全相反,即只会加深对立面之间的矛盾。一个启示:权力与正义往往背道而驰,越迷恋权力,一定离正义越远,反之,越无视权力,则一定离非正义(邪恶)越远。上述二点与绝大部分人的认知不符,大众始终认为,谁能帮他们伸张正义,谁就应该获得权力,于是,他们一定会强烈支持(或者全力维护)这样的人获得最高的权力。而这,正是“被遗忘的正义”会余烬复燃,并成为人们热衷于谈论的话题的原因。毕竟,整个地球村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太平了。不一的奇谈怪论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