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君子”?何为“小人”?

文化   生活   2024-11-04 00:10   上海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这是2020年5月4日,B站联合主流媒体推出的视频“后浪”中的一段话,先不论同而不和、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是什么意思,赫然跳入眼帘的“小人”、“君子”这二个词实在是有点“辣眼睛”,都二十一世纪了,这二个两千年前就发明的词语,为什么到现在还被广泛使用,很多人笔中所写、口中所言均经常有这二个词,那么君子与小人究竟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的文章就从这个话题展开。


我们先来看一下“君子”这个词的出处,百度解释如下:“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我们看到,周易、诗经及尚书均出现了“君子”这个词,这三本“经书”均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或更早的年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就是中国“诗”的起源,“尚书”原名“书”,这就是“书”的起源,诗经目前无法考证作者,尚书早已失传,流传的版本实为后人所著,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而被儒家认定为五经之首的“易经”实际上包括“周易”及“十翼”,后者相传为孔子所撰。


那么,似乎可以证明,“君子”这个词是在春秋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出现了,其本来就是中国最古老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后人推崇的主要是孔子的君子之说,但孔子并非是君子这个词的发明人,其推行的君子之道应该是符合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精髓的,果真如此吗?


我的答案完全不认同,我认为,君子这个词很可能就是孔子发明的,而孔儒为了弘扬“君子之说”,孔子(或后人)特别编造了君子出之周朝时期的说法,具体分析如下。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说虽有后人质疑其真实性,但大部分文人学者均认同始皇焚书,因为从历史的逻辑推论角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当务之急是“统一思想”,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无疑构成了当时“思想上的紊乱”,因此,秦始皇虽不一定“坑儒”,但焚书完全是有可能去做的,因为秦国的壮大直至统一中国均是其遵循法家思想的原因,因此,儒家在当时即使不被“坑”,也绝不会成为主流。


史书记载始皇焚书仅留存《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其余书籍均限期上交官府,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要说明的是,老子的道德经未列入被禁名录,关于这一点,后文会说明,其意义非常深远。

可见,儒家经典大都被始皇焚书销毁,那么后世留存的这些儒家文献又是哪里来的呢?实际上,这些都是秦灭后,留存下来的“文化老人”凭记忆力回忆重新编写的,就算没有焚书,因为传承的原因,2000多年前的书籍文本能完整流传下来是非常困难的,例如,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就与道德经传世本有较大不同,甚至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回头我们看目前能考据到的“君子”二字的出处,三本古经均作于春秋或更早的时期,而且仅仅均只出现了一次。尚书被公认为早已失传,因此尚书中出现的君子二字明显是后人所作,此时,君子之词已被广泛使用。再看诗经,连作者都没搞明白,又怎么证明出现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呢?因为孔子的君子论肯定不是说君子追求美女这么“粗俗”的事情,因此,后世对“君子”的“正版解释”,主要来自于“易经”中的这句话:“《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众所周知,易经为儒家五经之首,不但“君子”之说,其他孔子的很多思想,均“起源于”易经,但易经其实并非孔子所著,孔子写的叫“十翼”,“周易”加上“十翼”才是完整的易经,周易据传是周文王所著,孔子的“十翼”,是对“周易”的注解,显然,如果说易经有深奥的思想,也一定说的是周易,因为周易为本,十翼为辅,十翼只是解释说明,就算你解释的再怎么好,思想的源头还是在周易。

周易号称天书,很难理解,很明显,周易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完全看孔子怎么注解了。我们看到,儒家所谓的五经均不是其原始著作,前文我们说过诗经及尚书均成于孔子之前很多年,另外的礼记及春秋也是类似情况,“春秋”因为孔子仅改动了很少的文字,就重新成文,一下子成为了儒家的五经之一,实际上,“春秋”仅仅是鲁国的国史。然后我们来看易经,易经实际上只是周文王时期的“国史”,而孔子为了宣扬他的思想,硬是把其注解为“符合儒家思想”的经典,我们公众号曾经对“易经”有过一篇专文(现已删),阐述了易经根本不是一部占卜的天书而仅仅是一部类似“国史”的文献的观点,孔子把易经注解得非常“高大上”,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古典权威”来抬高他的思想层次,周易并非太难而是太简单,通过孔子的“解析”,使其从很简单变成了一个很复杂、超难理解的“天书”,孔子通过对“周易”的神秘化注解,反证其儒家思想的深奥,因为,孔子的十翼就是把儒家思想的起源归结到了“周易”,也因此,结合了周易及十翼的“易经”,最终成了儒家五经之首,并在汉武帝把“独尊儒术”列为国策后一举树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孔子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周公,这才有了周公解梦这个成语。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相传周易的作者)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孔子对周公极度推崇,因此经常做梦梦到周公,其“礼乐仁义”的核心理念大都出之周公,但孔子的这个思想曾经被老子严加训斥,孔子首次见到老子,老子第一句话就是: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可见,老子对孔子的学术思想包括希望效仿周公的理想非常不认同,老子说,你一直说的这个人(周公),他的骨头都腐朽了,你还老是说他干嘛。当然,老子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老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完全跟孔子不一样,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论述过,孔孟之学只能称为“术”。老子的思想才能称为“道”,其境界相差甚远。

我们这里再说一下老子的“道德经”,前文我们说过,始皇焚书并未殃及“道德经”,因此,相对来说,道德经的传承,其真实度就比儒家的五经要高很多,我们来看一下老子的《道德经》,全文中竟然没有出现过“君子”一词!而在儒家思想中被广泛提到的圣人一词,出现过七次。这说明了什么?老子孔子均说过圣人,但老子竟然没说过君子二字,要知道老子只比孔子大二十岁左右,如果君子之说在周代就出现了,老子不会一次都不提及,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君子之说完全只是孔子(或孔儒后人)的发明创造,仅仅因为君子之说被历代皇帝普遍认同,才使得这样的说法被认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文人学者纵然要探究君子真正的含义,追溯到最后,发现源头竟然在“周易”,经过孔子注解过的周易成为易经后,就流传下来一个说法,你看得懂说明你有文化,你看不懂就说明你没文化,谁又会承认自己没文化呢?最终,君子一词在孔子(及其后人思想继承者)的努力推广下,成为了中国社会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并在加上了“道德准则”后,成为了“正直、善良”的化身。

实际上,儒家的思想精髓就是五经,在中国,能称为“经书”的才是最高等级的思想。五经之说从汉武帝开启,经历各朝各代皇权的加持,成为了中国最主流的思想经典,而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五经大都是牵强之作,其绝大部分是孔子及后人根据自己的理念修改甚至篡改而形成的,其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压抑作用,也因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基本陷入了停顿,整个中国文化仅存儒家及早已声名远扬的老子的“道”的思想(演化为道家)及印度舶来品佛教思想“释家”,而又以儒家为绝对的主流,直到鸦片战争、五四运动爆发,中国被西方文化思想入侵,到现在,整个社会既不是完全尊崇传统文化思想,也不是完全的西方思想,看似每个人都懂点这个文化那个文化,实际上,都只是泛泛而用,无人追究其本质含义。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就是“君王之子”,君王只有一个,孔子推崇的是三纲五常,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种封建等级制度,在当时也许算比较先进的,但对于现在社会,一定是代表落后及愚昧。

君子之道的核心要义就是让所有的男子都做君王的儿子,要听话、要懂规矩、要做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但这些规矩、这些所谓该做还是不该做的事情的定义权,则在王权。显然,这样的思想最符合王权的稳定统治原则,对王权治理国家起到较大的正向作用,这就是儒家在中国长期被推崇为“国教”、“正统”的原因。

但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如果现在还是口口声声君子小人,则完全不合时宜了,而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滥用,要知道,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根本不是王权统治,哪里还需要“君王之子”,也就没有所谓的“君子”了,而小人的说法,仅仅被定义为是君子的反义词。

之前我们写过辩证法的本质,将君子与小人树立成矛盾对立体,是可以处理绝大部分的“人的问题”的,反正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比如,想要“打倒”或者“搞臭”某人,只要说他是小人就可以了,简单、实用、高效。

即使这个“小人”现在还有一些地位,也可以用“小人得志”这个成语完全否定他。

并且,在古代君子仅指男子,而现代社会早已进入了男女平等的时代,你一口一个君子,请问你把女子放在何处了?难道还只是“君子好逑”的对象吗?古代把女人与小人经常合在一起,也是源于儒家的君之学说,《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我想,现代社会所有的女子都是不会认同这样的观点的。


有人说,现在君子的含义,主要是指“正人君子”的意思,其含义就是要做堂堂正正的君子,不虚伪、正直勇敢,这话本来是没毛病的,但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不说现在,就说在古代中国,也早已不存在“堂堂正正”这四个字了,否则,“孙子兵法”怎么会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及运用,孙子兵法说的是什么?兵者诡道也,一切的战争、竞争、生存之道,都在这个“诡”字。

一个人如果以所谓的君子之道作为行为准则,他就一定会是个失败者,在这个世界,只有成功者才有定义权,失败者几乎都被认定为“小人、坏人、恶人”,因此,在中国,君子早已不存在了,也因此无小人之说了,因为,君子与小人是一对矛盾体,彼此共生,不能单一存在。

儒家发展后后期,到了王阳明时代,采纳了佛教“心”的说法,缔造出了“善恶”的终极定义,总结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到这个时候,善恶的定义上升到了哲学“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概念,相比君子小人的说法,这样的思辨更具深刻的哲理内涵,应该是进了一大步。到了现在,也基本很少有人会说某某某是善人,某某某是恶人,国人最常用的说法还是“好人”或者“坏人”,简洁、暴力、明确,反正我认同的就是好人,我不认同的就是坏人,确实无从反驳。

回到文章的开头,五四纪念日本来反的就是传统的封建思想,结果出来的“宣传片”引用的主要思想竟然是老的不能再老的宣扬等级制度的传统思想的糟粕,实在是荒谬之极。

【后记】这是2021年的一篇文章,也是我撰写“儒家四论”的第二篇,主要阐述的是对“君子之道”源头的追究,兼论了一下“易经”,今略作修改后重新发布。另特别提醒,除非专业研究工作者,我不推荐大家去读《易经》,不过,此乃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 End -

不一的奇谈怪论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


解毒针
不一的奇谈怪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