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化的《红书》,被滥用的荣格

文化   文化   2024-10-10 00:19   上海  

在所有的精神分析学及心理学家中,我最推崇的就是荣格,其最杰出的成就,无疑是提出了集体无意识(也被称为集体潜意识)这样一个概念。

解读荣格,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楚“集体无意识”的来龙去脉,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其又是如何起作用的,最后就是其是如何演变的。

也就是说,只有洞察了形成这个概念的底层逻辑,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窥见荣格思想的精髓。

可惜的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充斥着大量的对荣格思想的弯曲,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灵性消费主义”的兴起,相关阅读:《泼天的灵性消费主义,到底是如何兴起的?》。

荣格在被通俗化的同时,又被极度的神化了,最突出的一个点是,被称为荣格私密之作的《红书》在尘封数十年后终于被公开出版,国外是在约2011年,国内是在2013年6月及12月分别发行了简体版及彩图版。

豆瓣评分9.3,号称世界十大神秘天书之一,书中包含了多达200多幅荣格的手绘图是最吸引人也是最具神秘感的。

荣格在1957年的一次访谈中曾这样说:

我跟你谈到过那段岁月,追寻内心图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时光。其他一切皆发源于此。这本书就始于那时,在那之后的枝枝节节几乎无关紧要。


我一生都在阐释那些意向,它们从潜意识中迸发,像一条深不可测的河流,在我的内心泛滥,几乎要毁灭我。


这些已超出我的一生所能承载,后来只是一些外在的现象、科学的阐述与生活的融合,而包孕一切的神奇开端就在那时候。


这是一段被广泛流传的“真言”,特别是很多的灵性工作者,他(她)们把荣格说成是一个有超凡魅力的领袖,灵修的导师(guru),而这本《红书》,无疑就成了灵性(灵修)的圣经了。

但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如此伟大的一本书,为什么荣格坚持不出版呢?


从事“灵魂旅游业”的灵性工作者找的理由是,这本书蕴藏着极其神秘的东西,因此,荣格不希望将之公开。


所谓的“天书”,大都来自于类似的一些说法。


但这一定不是事实,作为一个极其严谨的精神分析学及心理分析学的权威,荣格决定不出版,一定是别的原因。

我认为,这个原因很可能是:这本书所表达的思想是“不完整”的,不具有“学术意义”的。

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时间线。

荣格在1912年出版了《无意识心理学研究》,“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

1914至1930年,荣格亲笔写、亲手画,完成了《红书》的初稿。

实际上,《红书》的内容,对于荣格来说就是为了佐证他的“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而做的“实验”,之所以最后没有出版,以我的分析有二个重要的因素。

第一,荣格发现以这些“实验”作为证据没有科学的严谨性,前面我们说过,他是一位非常严谨的思想家,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以他的行为准则,不具备科学严谨性的书,一定是不应该出版的。

第二,荣格可能已经找到了证明“集体无意识”最直接的证据,这就是“基因”。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奥地利遗传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推理。20世纪初期,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认识到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是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结论。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 Johansen,1859~1927)在《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正式提出“基因”概念。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尤其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荣格是在1961年逝世的,我相信,在这之前,他一定跟踪并深研过遗传因子及基因的研究报告,而这正是解析“集体无意识”最直接最科学的证据。

换句话说,他已经意识到,之前他的“实验”方式完全没有意义或者至少意义不大,显然,再出版这本书,对完善他的思想体系不但没帮助,反而会留下缺陷。

二个因素合起来的结果是,他不但不出版这本书,更是留下话,在他死后也不允许出版,只是作为手笔资料作保存留给他的家人。

只是,千禧年灵性消费主义的掀起,让这本书最终被公开出版,并且,为了增加商业性的吸引力,更是给其添加了诸多的神秘性。

我不能说这本书完全没有价值,至少,这些“梦幻”的图案,确实动人心魄,但其仅仅是荣格自己的集体无意识的体现,相关表述,本文就不展开了,以后我会专门写一篇如何理解“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的文章。


毕竟,我现在的书橱里,跟荣格相关的书几乎是最多的(之一)。

如果是非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者,我不建议看《红书》,包括现在网上铺天盖地的荣格的“警句”,大都是有很大问题的,其中有很大部分都是曲解了他的本意。

本文的最后,引用荣格在1928年说过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人们将幸运地成为未发现真理的伟大的持有者,成为持有末世学知识的、治疗国家的人。这种态度并不必然是狂妄自大的,而是一种更温和、更为人们熟悉的形式,它是对殉道的预言式的灵感和渴望。对那些意志薄弱的人,那些怀有不切实际的雄心、虚荣心及错位的天真感的人来说,屈服于这种诱惑的危险性很大。

- End -

不一的奇谈怪论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


解毒针
不一的奇谈怪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