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症状的定侧、定位
发作性抓握(Ictal Grasping )
早在2001年,法国格勒诺布尔癫痫中心团队著名癫痫病学家Philippe Kahane教授团队在药物难治性癫痫电刺激研究中发现电刺激扣带回运动区嘴侧端(CMAr)可诱发反复的抓握动作(见图1),预测扣带回可能隐藏着手的运动区。
图1. CMAr区电刺激左图红色电极触点、右图电极F触点诱发出发作性抓握(Ictal Grasping )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著名的癫痫病学家Carlo Alberto Tassinari教授(见链接:癫痫综合征史话系列十四||肌阵挛失神癫痫发现史之一)团队收集来自米兰尼瓜尔达医院癫痫中心和博洛尼亚大学贝拉里亚医院癫痫中心109例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资料,2006年分别在《Epilepsy》及《Epileptic disorders》杂志上撰文指出发作性抓握多见于额叶起始的过度运动发作(见图2、图3)。
图2. 发作性抓握(Ictal Grasping )
图3. 发作性抓握(Ictal Grasping )视频脑电图分析
定义:
发作性抓握定义为单手或双手强制性抓握运动,系一种发作早期出现的强迫性、重复性运动行为,通常发生于伸手去取(Reaching)动作后;
发作性抓握常指向患者周围空间的物体;
发作性抓握很少作为癫痫发作的主要临床症状单独出现,常为过度运动症状学的一部分;
发作性抓握与生理性自主抓握非常相似,可能系额叶过度运动发作的释放症状。
定位:
笔者访学所在的意大利米兰尼瓜尔达医院癫痫中心团队(见链接:癫痫大师系列十九||Claudio Munari:一代宗师、意大利癫痫外科之父及微信公众号“意中丝路”---当广州遇上米兰系列十三||尼瓜尔达医院癫痫中心,中意两国医学人文交流的典范)对发作性抓握的电刺激开展了数十年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资料。
米兰癫痫中心团队通过直接皮层电刺激中扣带前部腹侧(aMCCv)诱发出发作期抓握(见图4、视频1),指出发作性抓握的表达皮层在aMCCv。
图4. 中扣带前部腹侧(aMCCv)位置及电刺激诱发抓握动作
视频1. 电刺激中扣带前部腹侧(aMCCv)皮层可诱发抓握动作
定侧:
发作性抓握通常提示症状产生区在对侧。
临床转化价值:
众所周知,抓握是人类重要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对偏瘫的患者而言,如何恢复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抓握功能是康复医学、神经科学及脑机接口未来重要的研究热点和方向,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转化意义。 来自澳大利亚悉尼Westmead医院神经病学系癫痫病学家Zebunnessa Rahman教授团队验证了发作性抓握的症状产生区(见图5、视频2),位于中扣带回VAC线前部扣带沟腹侧,基本上与米兰癫痫中心团队的定位一致,并为未来的临床医学转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图5. 发作性抓握的精准定位:右下角红色点为发作性抓握的症状产生区
视频2. 上图红色点电刺激诱发发作性抓握
关注更多资讯,请扫二维码!
往期相关文章,见链接
癫痫定位专题||《颞极癫痫的解剖-电-临床》
癫痫定位专题系列二十一||全面性发作后同侧偏转发作定侧与定位
癫痫定位专题系列二十四||发作性手部节律性非阵挛性运动定侧与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