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综合征的病理分型及临床表现

学术   2024-09-10 18:30   中国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BCS)是指肝后段下腔静脉或(和)肝静脉狭窄或完全闭塞的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大,进行性肝功能损害和大量腹水,严重的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和黑便,晚期患者均并发肝硬化。本文将介绍BCS的病理分型及临床表现。

1

病因

目前对于布-加综合征的病因仍未十分明确,但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其发生。因此主要病因包括:

  • 先天性因素:如先天性下腔静脉Eusttachian瓣发育异常、下腔静脉发育异常等。

  • 外源性压迫:邻近器官的病变或肿大可能压迫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如肝癌、肾脏和肾上腺肿瘤、腔静脉内皮瘤、平滑肌肉瘤、心房黏液瘤等。

  • 腔内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内血栓形成,可能由于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病变、外源性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

  • 其他因素:如高凝和高粘状态、毒素、腔内非血栓性阻塞、横膈因素、腹部创伤等也可能导致布加综合症的发生。


2

病理生理

布加综合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肝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肝静脉压力明显增高,从而引发以下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肝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淤血

 01

因肝静脉回流受阻,肝中央静脉和肝窦内的血液淤积,从而导致的扩张和淤血。

门静脉高压

 02 

肝静脉压力增高进一步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形成门静脉高压症。

腹水形成

 03 

门静脉高压使血浆流入肝淋巴间隙,使得超负荷的肝淋巴液在肝表面形成淋巴小泡,并通过肝纤维囊漏入腹腔,形成腹水。

肝脾肿大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04 

肝脏充血、压力增高导致肝和脾脏肿大,同时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增加出血风险。

下腔静脉高压

 05 

若下腔静脉也受累,则会导致下腔静脉高压,表现为双下肢水肿、胸腹壁及腰背部浅静脉曲张等症状。


3

病理分型

根据病理性质、病变部位以及范围等,存在各种方法的病理分型,以有利于指导诊断和治疗为原则,大致可分为如下三型:

下腔静脉局限狭窄或阻塞型


该分型最为常见,其病变主要位于下腔静脉近心端。其中包括:

  • 单纯下腔静脉隔膜型:此型在临床中较为多见,由于先天性原因,隔膜可呈完全闭塞状、孔状或筛状。此型患者大多不存在肝静脉阻塞。应用介入性治疗,破膜扩张,可达到满意疗效。

  • 下腔静脉局限狭窄型:病变局限于入右心房处的近心端下腔静脉,以短段狭窄为特征。病因上大多为血栓形成所致,同时可伴有肝静脉阻塞。

  • 下腔静脉局限阻塞型:短段下腔静脉近心端完全阻塞,大多是静脉血栓的形成,可导致下腔静脉和门静脉高压。

下腔静脉弥漫性狭窄或阻塞型


该分型大多由于广泛血栓形成导致:

  • 膈段下腔静脉长段狭窄或阻塞伴肝静脉阻塞;

  • 下腔静脉长段狭窄或阻塞,但肝静脉血流仍可汇入阻塞段以远的下腔静脉内,也就是说肝静脉本身无阻塞。

肝静脉狭窄或阻塞型


该分型病变仅限于肝静脉,下腔静脉通畅。根据病变的位置和程度,又分为:

  • 肝静脉开口狭窄或阻塞型;

  • 肝静脉长段狭窄或阻塞型。

此外,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布-加综合症还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起病急骤,病情危重;慢性型则病程较长,症状相对较轻但持续存在。


4

临床表现

布加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肝脏淤血、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

腹胀、上腹痛:由于肝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肝脏淤血和门静脉高压,进而引起腹部不适。

黄疸:肝脏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皮肤、巩膜黄染。

肝脾肿大:肝脏和脾脏因淤血而肿大,可在体检时触及。

脾亢、消化道出血: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脾功能亢进和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相关症状

胸闷、心慌、气促: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出现心肺功能不全的症状。

双下肢水肿:下腔静脉及其分支回流障碍,导致双下肢静脉淤血、水肿。

腰背部、双侧下肢静脉曲张: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增高,导致静脉曲张明显。

急性肝炎样表现

极少数患者会急性发病,伴有明显的上腹痛、黄疸、恶心、呕吐、进行性肝脏肿大、胸腹腔积液等症状。

其他症状

口干、眼干等干燥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此类非特异性症状。

蜘蛛痣:慢性型患者晚期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可能出现典型的蜘蛛痣体态。


5

诊断方式




超声检查

可显示肝大,脾大,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狭窄、阻塞程度,静脉内有无血栓和隔膜,门静脉有无阻塞,以及有无腹水等情况。超声检查为无创检查手段,具有简便、快捷、可靠、无射线、无造影剂、实时成像、价格低廉、发现肝内异常结节性病变等优点,是目前的首选工具。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拟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时行静脉造影是确定诊断的金标准。

采用Seldinger股静脉穿刺法,下腔静脉置入导管,高压注射造影剂连续拍片。对于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处闭塞的病例,最好行上下腔静脉对端造影术,即股静脉穿刺置管至下腔静脉阻塞远心端;

采用上肢浅静脉穿刺或切开(头静脉)置管,经上腔静脉、右心房到下腔静脉阻塞近端。两端造影导管同时注射造影剂,可以清晰显示下腔静脉阻塞长度和侧支循环的分布情况等。

如为下腔静脉窄或单纯肝静脉狭窄或闭塞,可只行经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造影术。

穿刺置管成功后应首先行下腔静脉测压,测压时必须了解近心端(或右房压)和远心端的压力数据。下腔静脉病理性高压数据是诊断和指导治疗的重要依据。




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造影

在其他手段不能确定肝静脉是否通畅时可行此项检查。可同时行肝静脉测压和肝脏活检。此项检查有一定危险性,对技术要求较高,需严格遵守其适应证,谨慎进行,且存在术后出血的风险。




食管钡餐造影

可确诊有无食管胃底静曲张,从而判断是否有门静脉高压及其程度。




多排CT静脉成像(CTV)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

可以作为下腔静脉、肝静脉和门脉系统影像学检查的手段。布-加综合征的CTV可表现为代偿性肥大的尾状叶压迫下腔静脉,可见下腔静脉狭窄甚至闭塞,冠状位或者矢状位重建可显示下腔静脉膜状或阶段性狭窄或闭塞,肝大、脾大、腹水及侧支静脉开放,约18%-53%的病例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内存在可见血栓形成。

MRV检查则可观察门静脉系统和下腔静脉系统。在疾病急性期,MRI显示肝肿大,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等高信号,以肝脏外周明显。慢性期肝脏萎缩,纤维化,信号强度不等,T2WI信号强度依赖于血管及侧支循环。


文章来源:

临床血管外科 第5版




往期回顾


PREVIOUS REVIEW

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策略

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策略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策略

一键进入血管和介入医师交流社区

扫码进入血管和医介大咖交流群


医介血管频道
感谢您关注医介血管频道!我们致力于打造血管和介入诊疗领域医师一站式分享、交流、学习平台,全面助力中国医师成长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