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公认的动脉入路部位。多项研究表明,与经股动脉入路相比,采用经桡动脉入路可使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包括假性动脉瘤、血肿、疼痛和闭合装置故障)的风险显著降低60%。在经桡动脉入路行PCI的患者组中,死亡率也低于经股动脉入路。因此,美国心脏协会(AH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均建议将桡动脉作为PCI的首选入路部位。尽管该入路在心血管病学文献中已有大量证据,但在血管介入领域,尤其是下肢动脉方面,证据仍然有限。目前只有几项关于内脏动脉和颈动脉的介入治疗中,进行了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荟萃分析均显示,经桡动脉入路的结果更具优势。然而,尚未有研究全面分析和比较EVT的这两种入路部位。迄今为止,经桡动脉入路在外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尚未得到广泛推广,也未被纳入血管介入指南。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与常规经股动脉入路相比,采用经桡动脉入路进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手术效果。
尽管经桡动脉入路的手术失败率相对较高,但其并发症和轻微出血发生率较低。因此,经桡动脉入路治疗外周血管可能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患者。
研究方法
研究检索了2023年6月以前的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以筛选出通过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在下肢、颈动脉和内脏动脉进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的主要结局是手术失败率。次要结局为总入路部位并发症、轻微和严重出血、卒中、入路血管闭塞、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和造影剂数量。
研究结果
研究最终筛选出8项随机对照试验和29项观察性研究,共纳入70882例经桡动脉入路(n=2616)或经股动脉入路(n=68338)治疗的患者。
图1:研究数据筛选流程
表1:研究分析对比了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进行外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并汇总统计所有37项研究的基本研究数据和术前数据。
研究的总体失败率为2.3±0.7%,其中经桡动脉入路的手术失败率在统计学上显著高于经股动脉入路(3.9±0.7% vs. 1.0±0.3%;比值比[OR] 3.07,95%置信区间[CI] 1.84-5.12;I2=32%;p <0.001)。
图2: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中纳入的37项研究中通过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路接受外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的手术失败率进行总体和特定级别分析的森林图。
图3: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在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中纳入的37项研究中,对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路接受外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的总入路部位并发症进行总体和特定节段分析的森林图。
亚组分析显示,下肢介入的失败率最高,经桡动脉入路为12.4±4.9%,经股动脉入路为4.0±1.2%。相反,经桡动脉入路的总体手术并发症在统计学上显著较少(OR 0.64,95%CI 0.45-0.91;I2=36%;p=0.010)。经桡动脉入路的轻微出血在统计学上显著较少(OR 0.52,95%CI 0.31 - 0.86;I2=30%;p=0.010),而大出血和卒中发生率相似。经桡动脉入路的血管闭塞率高于经股动脉入路(1.9%±0.5% vs. <0.1%±0.0%;p=0.004),但大多数无症状。
结论
这项综合荟萃分析比较了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路行外周血管内介入术,同时证实经桡动脉入路总体的手术失败率较高,尤其是在下肢介入术中。尽管经桡动脉入路的入路部位血管闭塞更常见,但是经桡动脉组的总穿刺部位的并发症较少以及轻微出血也明显较少。经桡动脉入路在合适的患者中可能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方法,不过未来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描述该技术在常规临床实践中的适用性和长期影响。
文章来源:
Tsukagoshi J, Bhuyan A, Secemsky EA, Shirasu T, Nakama T, Jujo K, Wiley J, Kuno T, Procedural Feasibility and Peri-procedural Outcomes of Peripheral Endovascular Therapy via
Transradial versus Transfemoral Acce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 Endovascular Surgery (2024), doi: https://doi.org/10.1016/j.ejvs.2024.07.036.
硕士研究生
重庆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
PREVIOUS REVIEW
一键进入血管和介入医师交流社区
扫码进入血管和医介大咖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