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支静脉的解剖

学术   2024-10-14 18:16   北京  


穿支静脉(PV)是由Justus Christian VonLoder在1794年首先提出。除了M.Verneuil和JohnGay先后对PV做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外,PV在静脉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在20世纪仍不清楚。1917年,John Homans首先提出功能不全的穿支静脉(IPV)在静脉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穿支静脉解剖

PV因其走行穿过深筋膜而得名,可分为:

  • 直接PV:连接深浅静脉系统;

  • 间接PV:汇入到小腿肌肉的静脉窦。

PV通过深筋膜上下的交通静脉彼此相连。大部分PV伴行于支配皮肤的穿支动脉和神经(图1)。在筋膜裂孔处,穿支动脉通常位于PV的近心端。但穿支动脉在筋膜深浅层解剖变异很大。双功彩超能准确定位穿支动脉,这有助于施行硬化剂治疗时避免针头误入动脉。

图1

A.在筋膜水平一小穿支动脉邻近穿支静脉。脉冲多普勒证实为动脉血流。B.功能不会的穿支静脉的多普勒信号显示为双向血流。

国际静脉解剖术语综合评委会推荐将下肢PV根据不同节段分为六组,分别为:足部穿支、踝部穿支、小腿穿支、膝部穿支、大腿穿支以及臀部穿支。

各节段又分成许多亚组,如图2所示。该分段方法的目的之一在于可以将PV进行严格的解剖学分类,避免因使用人名分类带来的不准确性。

图2:主要穿支静脉(PV)的分布示意图。

  • 足部PV:1.1-足背PV;1.2-足内侧PV;1.3-足外侧PV。

  • 踝部PV:2.1-内踝PV;2.2-前踝PV;2.3-外踝PV。

  • 小腿PV:3.1.1-胫旁PV;3.1.2-胫后PV;3.2-小腿前部PV;3.3-小腿外侧PV;3.4.1-腓肠肌内侧PV;3.4.2-腓肠肌外侧PV;3.4.3-经孖肌PV;3.4.4-跟腱旁PV。

  • 膝部PV:4.1-膝内侧PV;4.2-髌骨上PV;4.3-膝外侧PV;4.4-髌骨下PV;4.5-腘窝PV。

  • 大腿PV:5.1.1-股管PV;5.1.2-腹股沟PV;5.2-大腿内侧PV;5.3-大腿外侧PV;5.4.1-大腿后内侧PV;5.4.2-坐骨神经PV;5.4.3-大腿后外侧PV;5.5-坐骨PV。

  • 臀部PV:6.1-臀上PV;6.2-中PV;6.3-臀下PV。


许多PV由于过小而无实际临床意义。从临床角度讲,大多数重要的PV为位于小腿内侧的穿过浅后室的直接PV。

胫后PV来源于小腿后面的大隐静脉属支。多数远端的胫后PV位于内踝后面,而近端和中段的胫后PV相距较近(分别距内踝7-9cm和10-12cm),均在胫骨内侧1英寸的连线上。这些PV使后弓状静脉与胫后静脉相通。

通过尸检研究(图3)发现,更近端的直接PV为胫骨旁穿支,或称“24cm穿支”,距离内踝18-22cm,且更靠近胫骨。另外一组小腿内侧穿支位于膝关节下。即Boyd穿支。这组穿支将大隐静脉及其分支与胫静脉和腘静脉相适。小腿后外侧穿支或腓部穿支将小隐静脉分支与腓静脉相连。这些穿支中,最重要的分属距离外踝5-7cm的Bassi穿支和距离外踝12-14cm的“12cm穿支”。大腿的穿支不如小腿发达。其中主要的穿支为位于大腿内侧的Dodd穿支和收肌管穿支,连接大隐静脉至腘静脉或股静脉。大腿段其他PV则将浅静脉与股深静脉相连。

图3:小腿段的筋膜腔和其中的静脉。

分别显示Cockettl(A)、Cockett(B)、“24cm”(C)和近胫骨旁(D)四个层面的断面。CⅡ:Cockett;CⅢ:Cockett:GSV:大隐静脉;PAV:后弓状静脉;PTP:胫骨旁穿支;PTV:胫后静脉;SPC:浅后室。


文章来源:

卢瑟福血管外科学




往期回顾


PREVIOUS REVIEW

穿支静脉功能不全的诊断

下肢交通支及穿通支静脉系统的走行与分布

癌症患者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血栓复发情况研究

一键进入血管和介入医师交流社区

扫码进入血管和医介大咖交流群


医介血管频道
感谢您关注医介血管频道!我们致力于打造血管和介入诊疗领域医师一站式分享、交流、学习平台,全面助力中国医师成长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