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学校到工作职场,总是有竞争,特别在大城市,这个竞争啊,很激烈,对吧?当大脑或者说一个人被这样一个竞争所包裹的时候,那Ta整个能量都被用于去竞争,去获得更好的位置,获得更好的名次,获得更好的条件。那一个人的能量就完全被锁在这样一个套路里面,这样一个竞争的状态,有焦虑,害怕达不到,害怕实现不了,害怕被超越。这个竞争让整个的身心的能量被大量地耗散,所以身体总是很疲惫。当大脑被困在这样一个状态里面的时候,它就没法观察;没法观察,那这种困局就持续,甚至一生。而且当一个人的生活总是处在这样一个状态的时候,Ta认为这是唯一的方式,这是唯一的生活,Ta认为竞争是常态。那一个人能否去亲自去看到,去发现,一个没有竞争的人生是怎样的?能否去亲自发现这样一个状态,去亲自发现大脑怎么了?为何大脑是那么容易竞争,那么容易趋之若鹜,为何大脑那么容易去跟风随大流,遵循模仿?这都需要一个人啊,亲自观察,亲自发现,去亲自看到。这个世界其实很大很大,为何那么多人一起困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里面去爬梯,去挣扎,去追逐?问:出现竞争是因为有一个统一的方向,大家都在追逐,是吧?问:那在社会当中,那个方向究竟是什么呢?因为如果说没有方向的话,大家不会都在一个方向上使劲。问:聊到这个话题,大脑浮现的画面是,无论在产品的竞争上,还是在职场上,就业的竞争,那每一个人,每一个产品,它似乎都是一个标签的集合。每个人这个子集里面,有Ta的性别、年龄,有Ta的某些方面的技能,Ta的学历,甚至我们说性格都会成为一个被衡量的标签。然后,一个人其实是被简化成了一堆的标签的集合去参与这个竞争。很多人用这个概念“社会人”,但Cico说了,“社会人”不是人,人不是“社会人”。当整个大脑被社会这个框架所框限的时候,那整个的空间就被矮化为一些选项,一些标签。那只有这些选项,只有这些标签的时候,一定会带来拥堵,竞争比较都在那里面。能否看到任何一个框架,无论是社会框架,还是各种的心理框架,它在让大脑变得狭隘、局限。一旦变得狭隘,一旦局限,一定意味着拥堵,一定意味着竞争。比如说一个产品,它在和其它产品在竞争的时候,它竞争的是消费者的关注、决策、购买。问:比如说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家又在竞争的是什么呢?C:筛选出谁能给我带来更多价值,能够赚更多钱,对吧?你能够为我带来赚更多钱,你有价值;你不行,淘汰。问:人类社会的竞争和自然界的竞争,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呢?C:如果我们对自然界用“竞争”这两个字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谨慎。因为我们人类常常喜欢给任何的事情做一个解释。C:对。自然界的这样一个状态,其实你用“竞争”这个词非常具有误导性。比方说这个植物,它可以去为了有更多阳光,会长得更高。但那个不是竞争,因为那不是个意识行为,但那也不是想法的活动,对不对?为了利益,为了金钱,为了各种所谓的这些名声,这些所谓的外在价值。人困在那一个非常狭小的思维空间里面,在里面搅和纠缠。那植物为了争取阳光,长得更高,那和人类社会中说,我竞争,为了这份工作,为了糊口。那这个,你看,语言上制造一个多么相似的一种感觉,但实际上天壤之别。可以这么说——植物很自然,但人啊,不自然。自然是真的,不自然是假的。那假的能否跟真的类比呢?而且,植物争取的是无限的资源,那个是生物的智能;而人类的竞争是很强很聚的想法的进程。(此句为后补,视频中无)
但你看,我们通过表述,说植物也在竞争,整成一种可以类比的假象。实际上不是这样子的,这是人类语言的欺骗。问:通过几个字,把完全不搭嘎的事情就拼到一块,就可以比了。C:而且把这比较和竞争正当化了——“你看,植物也在比,所以我们也可以比”。你看,多荒谬的事情。但人类就爱干整这事,就爱整这种说法。但实际上全是语言带来欺骗。问:人从自我的视角来投射自然。然后又拿自己制造的结论来支持自己的结论。在想法上、意识上的这种竞争没有出路,只是围困、困局,所以一个人得看到这一点,能否结束这个循环?问:那当一个人去放下自我之后,Ta依然需要在这个社会去转化资源,那这个转化的过程和竞争的过程有什么不同?C:当一个人能够看清这一切,亲自让大脑走出这些圈套,Ta才可以运用智慧去跟这样一个世界打交道。但那也不再是竞争了。但无论怎么着,当大脑能那么做的时候,这颗心没有任何的衡量、比较,它只有清晰。
编者注:「90个话题」,相当于一个理解内心的关键词库,深入理解这些词汇,一个人基本掌握了拆解问题的“工具”。
这个系列,需要配合一个人每天的勤奋、静观、体悟。
Cico,跨越中西方现实,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辅助更多人理解自性,过一个清空有序的人生。
开篇 · 克期取证,静下来,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