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2日,一年一度的IBD全球学术盛会ECCO(欧洲克罗恩与结肠炎)学术大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IBD跨越边界(Crossing borders in IBD)
“跨越边界”意味着在多个层面上进行突破。涉及跨越国界来定义新疗法、新策略和新终点,另一方面,体现出ECCO将合作和影响力发展到世界各地来服务全球IBD 患者,推动全球层面IBD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药物开发、跨区域合作、患者关爱等方面能以2024年为起点,跨越到新的阶段。
下面向大家介绍大会主会场第2时段内容:Defining targets for therapy in 2024
主题演讲1: 2024 IBD的治疗目标(Treatment targets in 2024)
讲者:Axel Dignass (德国法兰克福Goethe大学)
Axel Dignass (德国)
随着诊断技术和治疗药物的不断发展,近10年IBD的治疗目标已经从最早的临床缓解,逐渐发展到:生物学缓解(炎症指标正常)、内镜缓解、生活质量正常、组织学/影像学缓解。
2021年发布的Stride-II共识是一个里程碑,提出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不同时间(短期、中期、长期)的动态治疗目标。
具体来说,在治疗前需要对疾病风险因素进行分层,短期治疗目标的症状改善,中期目标是炎症指标的正常,长期治疗目标是内镜下黏膜愈合及生活质量正常。
在IBD不同阶段的治疗目标中,患者生活质量经常被低估和忽略,但这一目标非常重要。研究显示UC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82%精神疲惫、81%正常工作生活受损害、62%感觉自己的生活被卫生间束缚,饮食受限,感觉无法计划和控制自己的生活。此外,频繁用药带来不良事件、尴尬、花费和不便。
当前IBD治疗目标将包括主观目标(如患者报告结果[PRO])和客观目标(如生化检查、内镜检查、组织学和影像学[例如肠道超声和磁共振肠造影])。
在所有的治疗目标中,目前认可度最高的是黏膜愈合,这一点已经被大量高质量研究反复证明。
研究显示,lBD诊断后第一年内达到粘膜愈合的患者(包括CD和UC),接下来10年内需要手术的风险显著降低。此外,达到黏膜愈合还被证明可以显著CD患者的长期结局(手术、住院和治疗失败)
但是,评估IBD患者黏膜愈合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
侵入性内镜操作 部分内镜评分和终点尚未得到验证的 粘膜愈合标准不统一,存在几种不同的评分系统 在临床实践尚未达到常规内镜评估 内镜评分尚未成为常规实践(Al可能会有所帮助)
因此,近年来研究者正在探讨黏膜愈合之外新的治疗目标,这有赖于临床试验中使用新的疗效评估终点(主观终点、客观终点)
主观终点主要是患者报告结局(PRO),包括:排便频率、便血、排便急迫、腹痛、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虚弱、体力活动状态、工作能力、睡眠质量。
客观终点包括:粪钙卫蛋白、CRP、内镜、核磁(MRI)、超声和病理组织学。
其中肠道超声是最近兴起的一个客观研究终点,和内镜相比具有很多优势:非侵入性、操作简单、快速出结果、没有辐射、价格便宜、床旁操作无需特殊准备。
以超声或影像学(MRI)作为评估标准,越来越多的IBD临床试验开始探索“透壁”愈合,结果显示治疗12周达到(临床+生物标志物+影像学)缓解的CD患者,在第52周时有更好的治疗结局。证明了影像学缓解(透壁愈合)对CD患者预后的价值。
因此,有学者提出基于症状、生物标志物、内镜和影像学检测结果,定期监测评估疾病活动,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做出治疗方案的调整。这一策略被称为“紧密控制(Tight Control)”。
最近几年,有关UC治疗目标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经开始探索“炎症清除”(DISEASE CLEARANCE)的可能性。
首先,UC最基本的治疗目标是症状缓解,第二步的目标是实现炎症指标正常(生物学缓解),第三步的目标是实现内镜下黏膜愈合(内镜缓解),最终的目标是组织学水平黏膜愈合(显微镜下组织学正常)。
UC症状缓解、生物学缓解、内镜缓解已经被证明是可以实现的治疗目标。越来越多的证据开始支持UC治疗实现组织学愈合。
2020年发表的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显示,与临床缓解相比,达到更严格治疗目标(内镜愈合+组织学愈合)的UC患者,临床复发风险显著降低63%。
根据当前IBD治疗目标+动态疾病监测,将有望提高IBD治疗效果,并为IBD个体化治疗铺平道路,有望为IBD患者带来更好的短期和长期结果。
此外,多个主观或客观目标可以组合起,产生新的、更全面的治疗目标。新治疗目标的出现有可能推动IBD治疗策略和方案的革新。
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患者、医生、医保支付方和药品监管机构,可能对不同的治疗目标有不同的重视程度。
总结一下,2024 IBD的主要治疗目标应该包括3部分:
无激素症状缓解:诱导和维持长期激素临床缓解; 粘膜炎症消失和透壁愈合(组织学-内镜改善和透壁愈合) 生活质量恢复正常
-----------------------------------
主题演讲2: IBD达标治疗(Treat to Target)-不同的视角,相同的目标
讲者:Cate Titterton, Christopher Andrew Lamb (英国)
成功的炎症性肠病 (IBD) 治疗,应该整体考虑与患者疾病相关的各个因素。
2024年欧洲克罗恩与结肠炎组织(ECCO)提出的5大战略之一,就是推动IBD整体性的治疗和护理,确保从患者整体治疗需求出发,不仅控制生理性炎症疾病,而且干预心理健康。
目前,已经认识到部分患者接受的医疗服务并不满足整体的治疗需求。
那些暂时性或永久性造口、肛周病变、储袋炎、合并肠外表现的患者,仍然缺乏成熟的方案来改善肠道炎症之外的疾病,难以恢复到正常生活。
此外,在症状方面,除了腹痛、腹泻、便血等典型症状之外,IBD患者还普遍存在疲劳、疼痛、失禁、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深深困扰者我们的患者。
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例子是“疲劳感”。尽管绝大多数临床医生都认识到疲劳可能是一个问题,但“疲劳感”究竟是什么意思,对患者意味着什么,似乎目前仍没有被充分的重视和沟通。
之前开展过一项IBD患者调研(IBD BOOST研究),通过线上和纸质问卷的形式,评估IBD疲劳、疼痛和失禁症状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共收到8,486个问卷回复,结果显示在过去 2 周内,30%患者报告疲劳感,21%疼痛,54%排便失禁。10.9%的患者存在上述有所有3种症状。
这说明疲劳、疼痛和失禁这类症状,已经成为患者所面对的沉重症状负担,但我们目前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医生与患者在谈论治疗目标的时候,应该最大程度探讨IBD对患者正常生活的影响,充分了解最困扰患者生活的问题。
腹痛、腹泻和便血以外的症状很常见,对患者很重要,但通常可能难以衡量。我们需要认识、谈论、量化和理解这些症状的病因,并结合在治疗目标的和方案里。
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数字终端设备,以评估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中的日常生活、睡眠和活动。
未来应该开展更多研究评估IBD患者非炎症症状所带来的负担,更大程度与患者探讨IBD生活质量相关的各维度的影响,并尝试量化这些影响
相信IBD非炎症症状和生活质量相关衡量标准,在未来IBD的日常临床护理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这样做,可以确定未来的治疗目标,以最大限度地提高IBD患者的生活质量
-----------------------------------
主题演讲3: 炎症消退-炎症性肠病未来的治疗目标?
讲者:Markus Friedrich Neurath (德国)
内镜下粘膜愈合已成为 IBD 患者治疗中的重要预后参数,可以预测持久的临床缓解和避免手术。
内镜粘膜愈合的内在基础,是肠道炎症的逐渐消退、溃疡的愈合和上皮屏障功能的改善。
然而,目前已经观察到相当一部分已经达到内镜下粘膜愈合的患者,在粘膜活检仍然能观察到组织学炎症活动的证据。
由此,UC中已经定义了比内镜愈合更深的愈合标准,被称为组织学愈合,定义为:粘膜活检中不存在活动性炎症。
不论是内镜下黏膜愈合,还是显微镜下组织学愈合,均应被视为IBD肠道炎症消退的早期事件。接下来还涉及到更深层次全肠壁的炎症消退(透壁愈合)、组织修复、屏障功能恢复以及肠道微环境的重建。
尽管当前我们还不能彻底治愈IBD,但更加深入评估患者深层次的愈合、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对评估患者预后做出了重要贡献。
IBD 的最终治愈水平是解决肠道和肠外炎症的各个方面(完全治愈)。
lBD的病理生理学很复杂,其中炎症细胞迁移、细胞因子和屏障功能的改变,在发病机制中扮演关键的角色。对这方面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目前已经很多研究,深入分析IBD成功愈合相关的细胞和分子决定因素,以及如何控制粘膜愈合每个步骤的潜在机制:包括粘膜损伤、上皮修复、炎症适应,淋巴细胞对慢性炎症的维持和消退。
目前诊断IBD治疗的主要靶点,主要集中在2大方面;
干预炎症细胞因子:如抗-TNF,抗-IL23,JAK抑制剂 干预炎症细胞迁移:如抗-整合素(维得利珠单抗)、SIP1小分子药物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抗细胞因子药物会抑制炎症信号的转导和放大,但T细胞在药物治疗压力下会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对治疗的耐药性。需要新的抗炎策略来推动炎症消退。
此外,正在进行的研究也正在探索炎症到愈合过程中分子转换的机制,并衍生出很多新的治疗靶点(如针对巨噬细胞、Tregs等免疫细胞的疗法),为未来IBD精准治疗选择铺平道路。
-----------------------------------
口头报告1:IBD的内镜愈合延续了以致病性Th17细胞和疾病的组织相关分子和微生物驱动为特征的持久特征
讲者:Tobias Schwerd (德国慕尼黑Dr von Hauner儿童医院)
内镜愈合(EH)是成人和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主要长期治疗目标。然而,内镜愈合的患者可能仍存在残留微观炎症,并不代表组织学愈合和炎症消失。
因此,达到内镜愈合后复发的风险仍然很高,这时停止治疗通常会导致疾病恶化。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索IBD持续内镜缓解的细胞、分子和微生物驱动因素,并纵向收集儿科患者的内镜活检样本,用于分析T细胞转录组学和粘膜相关微生物群。
研究者追踪了儿科 IBD 患者的疾病发展轨迹,在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3-12个月)后 收集了回肠末端 (TI) 和乙状结肠 (SC) 的粘膜活检,以评估内镜愈合。
基于非IBD对照未显示肉眼可见的或组织学的炎症迹象。
从单次活检中同时提取宿主RNA和细菌DNA,用于批量RNA测序和16S rRNA测序。
第二次活检用于分离固有层单核细胞 (LPMC),然后进行CD45+、CD3+细胞分选和单T细胞分析 (10X Genomics)。
研究共纳入32名儿童 IBD 患者(21例CD和11例UC,平均年龄13岁),共采集217份活检标本,与5个非IBD标本进行对照分析。
基线和第二次内镜观察的平均间隔时间为40周。治疗前绝大多数(31/32)患者存在活动性肠道粘膜炎症,大部分接受生物制剂治疗,治疗后71%达到内镜愈合(SES-CED ≤2且无可见溃疡)。
批量 RNA-seq检测中,鉴定了299个差异表达基因,例如DUOX2、SAA2-SAA4、FCGR3B和NOS2,它们与活动性 IBD 相关,并且在内镜愈合与非IBD对照人群中表现相反。
此外,单细胞分析揭示IBD特异性致病性Th17簇在内镜愈合患者的肠粘膜中持续存在。
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非IBD对照相比,内镜愈合患者具有高度个体化的粘膜相关细菌谱,微生物α多样性降低。
因此,尽管经过治疗后达到内镜愈合和肠粘膜再生,但患者仍存在持续的IBD疾病特征(基因表达和菌群特征),提示患者肠粘膜微环境中仍存在持续的细胞、分子和微生物疾病活动。
这些标志物可能为未来的序贯疗法提供潜在治疗靶点。
-----------------------------------
口头报告2: Mirikizumab治疗中度至重度克罗恩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VIVID 1研究结果
讲者:Marc Ferrante (比利时鲁汶大学)
Mirikizumab (Miri) 是一种选择性白介素IL23p19单克隆抗体,被批准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VIVID-1是一项3期随机、双盲、双模拟、活性药物和安慰剂对照试验,主要目的是证明Miri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患者52周的疗效和安全性。
该研究纳入1065例成年CD患者, 被随机分配至Miri (579例)、安慰剂(199例)或乌司奴单抗(287例)治疗。
在第12周,达到临床应答的安慰剂组患者继续安慰剂治疗至第52周,安慰剂无应答的患者与Miri相同的盲法给药方案(IV 然后 SC)。
主要疗效终点是:(1)第 12 周患者报告(PRO)临床应答和第52周的内镜应答;(2)第 12 周PRO临床应答和第52周临床缓解(CDAI)。
安全性方面计算校正后的风险差异。
随机分配后,各治疗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似。
接受Miri治疗的CD患者,第12周在2个主要疗效终点(p<.000001)和所有次要疗效终点都显著优于安慰剂。
在第52周时表现出稳健的疗效且与第12周趋势一致。既往有或没有生物失败的患者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
总体安全性与Miri已知的安全性特征一致。
因此,这项3 期CD研究显示Miri在主要和次要疗效终点方面均显著优于安慰剂,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并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
-----------------------------------
口头报告3: Risankizumab用于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COMMAND研究
讲者:Stefan Wolfgang Schreiber (德国)
Risankizumab (RZB) 是一种靶向白介素IL23p19单克隆抗体,在3期双盲试验中已经评估了RZB治疗中度至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 (UC) 患者诱导治疗的临床应答,接下来继续评估维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人员基于2b期和3期 INSPIRE 诱导研究中,纳入接受RZB静脉输注(IV)治疗12或24 周(周)后达到临床缓解的UC患者,按1:1: 1随机分组进行RZB 180 mg皮下注射 (RZB180)、360 mg皮下注射 (RZB360) 或安慰剂(RZB停药)治疗,每 8 周一次,持续 52 周。
主要疗效评价终点是第52周临床缓解(改良Mayo评分),次要疗效终点包括第52周内镜改善、组织学改善、内镜缓解、激素临床缓解、持续临床缓解、无排便急迫感和无腹痛。
三组患者之间的人口统计学和疾病特征相似。
与 安慰剂组 (25.1%) 相比,接受 RZB 180mg (40.2%) 和 RZB 360mg (37.6%) 皮下注射治疗的患者,获得显著更高的临床缓解率(校正后的疗效差异分别为16.3%和14.2%)。
此外,与安慰剂组相比,使用 RZB 180mg 和 RZB 360mg治疗患者中,有更大比例的患者实现了内镜下改善、组织学改善、内镜下缓解、无激素临床缓解、持续临床缓解、无排便急迫感和无腹痛。
各治疗组之间不良事件 (AE) 和严重感染的总体发生率相似。
严重不良事件(以/100患者年表示)(RZB 180mg组5.9;RZB 360mg组6.3;安慰剂组11.4)
所有治疗组均未报告活动性结核病、过敏反应、严重超敏反应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总之,这项研究显示RZB 诱导治疗12周有应答的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中,皮下注射180 mg 和 360 mg RZB 维持治疗,在临床缓解以及其他关键临床、内镜和组织学疗效终点方面优于安慰剂。
RZB治疗耐受性良好,没有观察到新的安全性问题。
-----------------------------------
“IBD学术情报官”正在深入报道此次ECCO会议的具体内容,下篇内容预告:[ECCO’24] 跨越国界: 全球各地IBD医疗实践。敬请大家跟随“情报官“的视角,一起体验2024 ECCO的盛况。
点击回顾ECCO 24学术报道: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