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延迟退休”执行后,这3类人仍能50岁“提前退休”!瞧瞧有你吗?
民生
2024-11-09 17:01
河南
提及“退休”,与其相关且备受热议的话题非养老金莫属。在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作为全国近1.42亿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保障晚年生活的经济基础,养老金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甚至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退休人员能否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毫不夸张地说,对于绝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而言,养老金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待遇水平越高,则意味着经济保障能力越强,越有助于退休人员更好的保障晚年生活;反之,待遇水平越低,则意味着经济保障能力越弱,养老资金不足、退而不休恐是难以避免的难题。从这个角度出发,无论是体制内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还是体制外的企业职工,均应当遵循“多缴多得、长缴长得、晚退多得”的原则和激励机制来努力提高自身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众所周知,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普及之前,绝大多数城镇职工采取“单位退休制”,即由原工作单位负责发放职工的退休金与相关养老待遇,且通常情况下,退休金水平的高低与职工个人的工龄长短、职务(职级)等级以及退休前的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于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之后,原来的“单位退休制”便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采取“社保退休制”,且沿用至今。所谓“社保退休制”,即广大企事业单位参保职工若想要在退休之后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需满足法定退休年龄和最低缴费年限的政策要求。
①法定退休年龄:现阶段,男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退休年龄为55/50周岁;②最低缴费年限:现阶段,国家政策规定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也就是说,以正常退休为前提(病退、提前退休等特殊情形除外),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累计缴费年限应≥15年;与此同时,还需要达到国家法定的60/55/50周岁的退休年龄。据了解,“延迟退休”口号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而之所以要对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和基本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进行调整,主要也是基于如下这3个层面的基本现状。参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近2.9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1.1%。与2022年末相比,新增近1700万,增长率为1.3%。而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不仅会导致劳动力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同时现行退休制度也无法满足广大劳动者对工作和生活安排的基本需要。因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便需要对法定退休年龄和基本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的释放人口资源红利。
数据显示,建国初期我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仅仅只有不到40岁,而截止到2023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经可以达到78.6岁,翻了近2倍。与此同时,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由改革初期的8年提高到目前的14年,劳动者参加工作的时间普遍后移。因此,推动延迟退休不仅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改革需求,同时也能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除了老龄化与人均预期寿命这2项因素之外,为了缓解养老金的资金缺口恐怕是国家要推动延迟退休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原因。据悉,有研究机构的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养老金的缺口已经高达2.5万亿元,按照当前老龄化不断加剧演变的程度,预计未来养老金的缺口还将不断扩大。因此,为确保养老金制度能够长期且可持续运行,便需要对现行政策进行调整。在上述背景下,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根据《决定》内容,在法定退休年龄和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以及弹性提前或延迟退休层面明确了具体的改革方案。第一:2025年起,将职工法定退休年龄由60/55/50周岁,逐步提高至63/58/55周岁《决定》指出,自2025年1月1日起,国家同步启动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调整,并计划用15年的时间,采取渐进式的调整方式将法定退休年龄逐步延迟到63/58/55周岁。第二:2030年起,将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由15年逐步提高到20年同时,《决定》明确,自2030年1月1日起,启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缴费年限的调整。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计划用10年时间将最低缴费年限由15年逐步提高到20年。第三:2025年起,弹性退休制度实施,符合条件的职工可自愿选择弹性提前或延迟退休①弹性提前:职工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可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年,且男职工不得低于原60周岁法定退休年龄;女职工不得低于原55/50周岁退休年龄。②弹性延长: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基本养老保险达到最低缴费年限要求,可在与工作单位协商一致的前提下,选择弹性延迟退休。与弹性提前退休类似,延迟时间也不超过3年。另外,根据《决定》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自2025年1月1日起,延迟退休改革方案落地实施之后,《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中有关退休年龄的规定将不再施行,但是下述这3类人仍可在50周岁提前退休。按照人社部部长王晓萍的说法,延迟退休改革之后,职工的退休年龄不再是一个“刚性节点”,而是一个“弹性区间”。也就是说,原法定退休年龄为50周岁的女职工,在达到最低缴费年限的前提下,仍可以在50周岁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实施的过程当中,1975年1月1日至1980年12月31日出生且改革之后退休年龄为50岁零1个月~53周岁的女职工可以选择在50周岁退休;而在1981年1月1日及之后出生且女职工,由于提前退休的时间最长为3年,便不能够提前至50周岁退休。参考《公务员法》第十四章所提到的内容,满足下述这3项条件其中之一,可以提前退休。①工作年限满30年:比如女性公务员在50周岁时,工作满30年,可在获批之后提前退休;②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比如科级及以下干部的女性公务员通常法定退休年龄为55周岁,若在其50周岁时工作年限已满20年,则也可以申请退休;③符合国家规定的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比如因工致残导致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也可提前退。在《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当中第八条,国家也明确提出将进一步完善特殊工种等提前退休政策,比如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等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以及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职工,也可以提前退休,但具体符合的条件还暂未出台。那么问题来了,若符合提前退休的条件且选择了提前到对应的年限办理退休,对于养老金的水平又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具体来看,对于原法定退休年龄为50周岁的女职工,在弹性退休制度下选择仍按照50周岁退休,则不会使养老金“打折扣”;而对于满足特定条件下的公务员或者特殊工种,若选择了提前退休可能会导致缴费年限减少,进而影响待遇水平。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2025年延迟退休改革方案落地实施之后,65后、70后以及75后男、女职工的退休时间和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都将普遍受到影响。不过,基于“弹性提前或延迟”的退休新机制,职工仍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最终决定自身实际的退休时间究竟是提前还是延后。如此一来,也便给予职工更多的选择性,满足多样化需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从养老金待遇水平这个层面来看,国家还是鼓励“多缴多得、长缴长得、晚退多得”。所以,若自身的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允许,延迟退休似乎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对此,屏幕前的你又是如何认为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和间接,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