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山间竹笋,嘴尖皮厚。”
在体制内待久了,很多道理就都懂了,比起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中年人显然更圆滑,更懂体制内的门道。
聊到晋升的事,很多年轻人总是满怀希望,听说有空缺就开始摩拳擦掌,搞得整天心神不宁。
可老同志们看得透,不动声色,暗地里却早已心中有数。
如果你在体制内工作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越是那些混迹多年、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对这种事情越有心得。
往往他们在有晋升机会的时候,比谁都淡定,看似无欲无求,其实背后藏着的道道真不少。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组织上真有晋升的意思,通常都会有那么几个人提前收到一些信号。
比如某某领导突然和你聊起天来,谈工作、谈未来,甚至谈些“题外话”。
你还得注意观察,办公室里的风吹草动有没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
可如果到了关键时刻,几天之内没人主动来和你谈话,也听不到办公室里关于你的任何消息或传闻。
那基本上你也就别再多想了。
问问这事,反而显得自己“傻得可爱”,还不如淡定点,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年轻人刚入职场,尤其是二十几岁的,往往总想着自己只要表现得足够好,就能脱颖而出。
工作上干劲十足,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出头”的机会。
他们喜欢问东问西,甚至喜欢揣测,觉得只要抓住了晋升的信号,就离成功不远了。
可体制内的事情,有时并不是单纯靠努力和能力就能决定的。
那些看似风平浪静的表面下,其实早就有一套隐形的规则在运转。
常常听到年轻人问:“我最近是不是有晋升机会啊?听说有个职位空缺了。”
这种时候,老同志们常常一笑了之,不是他们不关心,而是他们心里清楚。
真正的机会,往往不会是大张旗鼓的,反而是静悄悄的。这种时候,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方式是极其微妙的。
一般而言,组织上对某个人的“有意”,不会是等到最后一刻才宣布的,而是会提前通过各种“蛛丝马迹”释放出来。
这些信号有时候很隐晦,比如某位领导突然对你表示关心,或者让你负责某项关键任务;
再比如一些平时不怎么接触的人,突然对你变得热情,开始频繁交流。懂
行的中年人早就习惯了这些“暗示”,他们不会像年轻人那样兴奋,而是更加留心观察,慢慢等着看下一步。
体制内的人事安排,讲究的是一个“合适”和“平衡”。
有时候,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背后的关系、人脉、时机同样不可忽视。
而这些因素,很多年轻人并没有足够的阅历去敏感地捕捉。
反而是那些四十多岁、在体制内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早已形成了某种默契,知道什么时候该出声,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
正所谓“枪打出头鸟”,太早暴露自己的期望和动机,反而容易被其他竞争者盯上,甚至被领导误解为“心浮气躁”。
所以啊,年轻人要学会的是心态的平衡。
一方面,工作上得尽心尽力,不能因为看不到短期的回报就泄气;
另一方面,也不要对一些事情抱有过高的期待,尤其是当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你在“被关注”的时候。
很多中年人在这方面的淡定,正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这样的“盼头落空”。
慢慢地,他们也就悟出一个道理:体制内,很多事情不是靠“争”能争来的,而是要“等”。
等到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信号,而这些东西有时候根本不是你努力就能提前获取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