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工作,少不了跟各种人打交道,不光是办公桌前的文件、会议上的发言。
私下里的饭局、酒场更是沟通感情、拉近关系的绝佳场所。
俗话说得好:“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
在饭局上要说到位、喝到位、做到位,这可是很多体制内人都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然而,不是所有饭局都值得参加,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请来吃饭。
01
曾经闹过矛盾的人
老话讲:“冤家宜解不宜结。”
话是这么说,但真要是和曾经闹过矛盾的人同桌吃饭,尤其是咱们自己掏钱请人家,那可不一定是个好主意。
很多人觉得,饭局能“化干戈为玉帛”,吃个饭拉近关系,过去的矛盾也能一笑泯恩仇。
别说,这种情况也有过,但是,现实里更多的是,饭桌上表面一团和气,心里头却“暗流涌动”。
你们的矛盾没解决,饭桌上再聊些敏感话题,或者酒过三巡大家话多了,旧事重提,矛盾非但没解开,反而更深了。
有次我们单位里几位同事闹了些矛盾,一个老大哥想着请他们出来吃个饭,大家和和气气把事情说开。
他还特意找了个高档的餐厅,想着面子上过得去,心里话也好开口。
结果呢?刚喝了两杯,那两位就开始借酒劲儿翻旧账,话里带刺,几乎吵起来。
最后饭没吃好,钱花了不少,问题还变得更复杂了。
所以啊,和曾经有矛盾的人吃饭,风险大。矛盾能在饭桌上解决,那是小概率事件。
如果真要解决问题,还是私下找个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方式来沟通,别把饭局当成“解药”。
02
有喝要醉的人
对于咱们体制内的很多人来说,酒文化在饭局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也别让它成了“主角”。
有些人一上桌子,酒杯子端起来,就要大家陪着喝,喝到最后非得人仰马翻才算“尽兴”。
这样的饭局,不光费钱费力,还费神。
你说请人吃饭,本来是想聊工作、拉近关系,结果人家只想着喝酒。
你一不喝吧,人家说你“不给面子”;你真陪着喝吧,自己喝多了,第二天工作也耽误了。
所以,凡是那种一来就要喝个痛快的人,真不值得花钱请。
饭局讲究的是氛围,不是拼酒量,特别是体制内的饭局,大家心里都有数。
喝酒点到为止,别弄得喝酒不醉事没成,最后落个“吃力不讨好”的结果。
03
与饭局不相干的人
俗话说:“闲人莫入局。”
饭局嘛,本来就讲究个氛围,如果有些与饭局内容或目的不相干的人在场,那可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体制内的饭局,尤其是那种想谈点实际问题、处理工作关系的场合,参与的人都应该是有必要的人。
请一些无关紧要的人,不但可能打扰正事,甚至还可能让原本该说的话题“难以启齿”。
有时候你可能出于人情想多带几个人来凑热闹,或者觉得某某跟你关系不错,也带上,给他“涨涨见识”。
但实际上,不相干的人在场,反而让饭局变得尴尬。
饭桌上的谈话多了份“顾虑”,本该聊的东西也因为“人多眼杂”而放不开。
体制内的人情世故复杂,很多话只能在特定场合说,该保密的事情也不能随便透露。
带着不相关的人,不光浪费饭钱,还容易“误事”。
04
不懂看场合的人
饭局有饭局的规矩,特别是在体制内,这点很重要。不懂看场合的人,往往会让整个饭局的气氛变得尴尬或者不和谐。
这类人通常说话没分寸,做事也不看时机,要么一味拍马屁,要么说些不该说的话,甚至可能让大家下不了台。
有一次我们几个同事一起陪领导吃饭,本来气氛挺好的,领导也聊得开心。
这时候有个新来的小年轻突然举杯说:“领导,我听说您最近工作压力挺大,保重身体啊!”
这话看似关心,实际上就是在当众提领导的“短”,场面瞬间冷了下来。
领导脸色都变了,后面的饭局再也没了刚开始的轻松氛围。
其实,饭局上最怕的就是这种不懂“分寸感”的人。有时候他们觉得自己是在活跃气氛,实际上却是在给别人“添堵”。
体制内的饭局,往往涉及到人情世故和职场规则,懂分寸、看场合才是最重要的。
你多说一句“对”的话,可能就赢得了领导的好感;说错一句话,饭局上的努力都可能白费。
写在后面的话
说到底,体制内的饭局是一门“学问”,请人吃饭可不是光为了填饱肚子,更多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拉近关系。
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请来“下馆子”,咱们花钱请人吃饭,图的就是“事半功倍”,而不是“费钱费力”。
饭局上,请对了人、说对了话,事情往往就成了一半。否则,即使饭菜再好、酒再多,最后的结果也未必如人所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