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李 妍,郭 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刊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引用格式:李妍,郭璇.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8.摘要: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宝库中汲取营养,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传承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百年来对世界历史理论拓展的基础上,对当今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和中国之变深刻思考的结果,是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新性发展主要表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上。深入领会和把握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对当今中国增强“四个自信”、挖掘和发挥东方大国在“两个变局”中的发展优势,坚持应变而动、正确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逆全球化浪潮,胸怀全球视野、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站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世界历史;内在逻辑;时代价值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为了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历史统一起来进行考察分析,论证了民族历史和国别历史汇入世界历史的必然性,形成了丰富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基于社会实践和唯物史观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扬弃,科学地揭示了民族历史汇入世界历史的内在机理、逻辑进路和辩证图景,指出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并非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形而上学的纯粹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是生产力普遍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分工及各民族突破民族偏狭性与地域局限性进行普遍交往并迈向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世界历史的宏观视野,统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就世界历史新发展新变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并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探析其内在逻辑,揭示其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对于中国合理应对世界历史新变化、明晰东方大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发展优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指出:“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演进,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赓续,更是对当前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和中国之变的现实回应,是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引领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建构了作为科学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封闭离散的民族历史向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趋势和方向,为世界各个国家正确认识和应对世界历史发展变化提供了思想遵循,为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新性发展奠定了理论根基。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客观的,马克思恩格斯从19世纪的社会现实角度切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规律,确立了以总体性视角研究全球社会发展问题的“世界历史”视域。他们以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了资本不断积累和扩张背景下社会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从物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世界历史的客观基础、发展动力、主体力量以及必然趋势,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本质和内在规律。马克思明确指出世界历史开始于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方向是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把世界各个民族纳入一个经济体系,在生产力发展、社会化大分工和世界性普遍交往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大工业体系就这样拉开了世界历史的序幕。在资本主义大工业体系中,资产阶级的财富建立在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之上,这种弱肉强食的机制使无产阶级用自己被剥夺的时间和自由去实现资本的价值,为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而所得却只够基本生存。他们被资本所支配,他们的劳动逐渐成为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异化劳动。在生产力不断发展,无产阶级的贫困却日益普遍化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将会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殊死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组建自由人联合体,最终走向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自由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各个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既相对独立又紧密交织,在国际国内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借鉴先进文明,跳跃式地跨越某些历史发展阶段挤进先进国家的行列,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正是马克思准确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列宁在20世纪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俄国,率先践行了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认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加剧了世界帝国主义体系的矛盾冲突,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在资产阶级大国进行战争期间努力探索本国出路,他沿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演变的分析路径,考察了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的实际,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宏观视角思考俄国的革命问题,将十月革命视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结合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共存的时代环境,围绕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变化、如何帮助其他被压迫民族发起社会主义革命、如何冲破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封锁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发展优势为社会主义服务等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并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的 世界历史意义、东方国家先行革命以及两种社会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并存等现实性的世界历史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了“帝国主义论”和“一国胜利论”等主张,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他主张革命应该超越狭隘的空间地域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运动,而俄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在列宁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指导下,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压迫和剥削的国家人民的觉醒,有力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深刻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毛泽东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带领受压迫的中国人民走出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战胜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对毛泽东的诸多对外开放思想予以深化,以更加宽阔的胸怀和务实的步伐描绘出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画卷。江泽民和胡锦涛则把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进一步对接起来,全方位全领域推进中国的对外开放,使得中国的发展更深地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21世纪中国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相结合,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系统分析世界历史新发展新变化,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 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现实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他针对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问题提出了新理念、新方案,为推进世界进步构建了新格局、新经纬,展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宏大气度和责任担当。中国也在日益走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央的同时,努力成为新型国际秩序的提出者、倡导者和引领者,以更加自信、更加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展开交往。
(二)历史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丰富滋养,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新性发展的丰厚沃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和“天下大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处理民族关系和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主张的经典概括。而“天下”这个概念,不仅仅是一个表示空间场域的普通词语,同时也是一个包含丰富内涵的政治性话语,正如梁启超所言:“我国先哲言政治,皆以‘天下’为对象,此百家所同也。‘天下’云者,即人类全体之谓。”在先哲们看来,“天下”作为 人与万物共存的一个场域,是开放的、发展的和包容的,而非封闭的、凝固的和排他的。“天下”生活的熙熙攘 攘的人之间、邦国与邦国之间,相处与交往之道并非“以邻为壑”及“零和博弈”,更不是“穷兵黩武”或“以大欺小”“倚强凌弱”,而是“和而不同”,是“亲仁善邻”,是“协和万邦”,是相互之间的和睦友好相处,是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与共同发展。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中国人民孜孜不倦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社会发展目标,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加剧,国与国之间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诸子百家基于不同的诉求。提出了色彩各异的社会理想,以期实现天下大治。譬如道家提出“小国寡民”理想,主张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不起争端,才能安居乐业。《道德经》言:“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认为大国就像大江大河能够容纳百川一样谦卑处下,谦逊平和,不霸凌不欺负小国,才能赢得天下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天下交归,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最早提出反对大国霸凌的思想胚芽。儒家则提出了“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大同”理想反映了古代人民对未 来社会“天下为公”的美好憧憬,也勾勒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劳动及财物之间、人的自主自律意识与社会秩序之间基于“天下为公”所呈现的社会风貌。到了近代,“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被进一步传承与拓展,并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表达,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高度评价“大同”社会:“遍观世法,舍大同之道而欲救生人之苦, 求其大乐,殆无由也。大同之道,志平也,志公也,志仁也,治之至也。”他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改变导 致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孙中山更是提出中国“五族共和”以扩充自由、平等、博爱至全人类,主张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就实施其“大同”理想。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分贫富贵贱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和睦 相处平等交往的渴望。
(三)实践逻辑:新时代世界历史之变的深刻总结与应对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习近平强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不仅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需要的结果,也是对新时代世界历史新变化的现实考量、理性总结和科学应对。
当今全球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际,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如何以更宏阔的维度和视野,统筹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确判断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新的解决理念和新的解决方案,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应对逆全球化趋势、大国地缘政治 博弈等重大问题和挑战的战略要求,也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能回避的必答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深刻地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2017年12月,他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新时代外交工作,要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我们面 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9年6月7日,他在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2022年10月,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是基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现实变化和需要,习近平在谋划国家发展前途、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时,始终以世界历史的理论维度思考研究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合理应对世界历史新变化,推动中国以更加自信、更加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开展平等交往,并就全球治理问题提出了新理念新方案,为不断打破意识形态限制和其他诸多局限、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等世界历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
二、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新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清醒审视世界历史形势,深刻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入新时代新征程的时代境遇,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面临世界大变局如何认识、如何应对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潮流加速演进,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和平与发展赤字、安全与治理赤字尚未完全消除,甚至还在不断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习近平积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世界各国日益融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以“命运共同体”的独特视角寻求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追求新内涵。他进一步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世界历史的战略高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世界历史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批判借鉴吸收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所提 出的解决全球难题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超越了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的以冲突与对抗为圭臬的“丛林法则”,扬弃了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旧的“零和博弈”理念,遵循了人类作为世界历史主体的价值诉求,弘扬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历史根基,是对当今世界之问、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的最好回答,彰显了东方大国深厚的文明根基和卓越智慧。这一方案不仅契合全人类发展的共同需求,而且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创造美好未来绘制了现实可行的蓝图。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下,新时代中国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并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努力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建构人类文明的方案,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同和支持,但部分西方国家却予以歪曲抹黑,以其固有思维将这些都视为中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政治口号。因此,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可度,推动相互尊重、共商共建理念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得到更深层次认同、使其成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强堡垒的时代需要。
(二)“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世界历史的演进与国际关系的变迁息息相关。可以说,世界历史的演进过程,既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以及不同民族交往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冲破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的国际关系、建构和重塑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国际关系的过程,是新旧国际关系纠缠博弈、此消彼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历史的发展与国际关系的演变相互促进、相互塑造、相互成就。一般而言,国与国之间平等友好、互惠互利结成的国际关系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全球化有促进作用;反之,国与国之间以邻为壑、霸权主义横行的国际关系对世界历史的发展 和全球化的推进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自十月革命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到二战结束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截然不同的国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处于相互对立、相互敌视状态。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苏 联解体,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并不断深入发展,加速了民族史、国别史与世界历史的融合过程,使各民族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展开了更多的对话、交流与合作,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格局,推动了世界态势朝向多极化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主体的技术在制造业中更为普及,传统劳动方式逐渐被数 字技术挤压和取代,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异军突起,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日益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担忧和忌惮,为了维护其霸权私利,开始采取经济、贸易、金融、政治甚至军事施压等不正当手段,全方位遏制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力量的崛起,妄图剥夺中国的发展权利,导致中国与美西方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北约东扩引发的俄乌冲突爆发且没有停止的迹象,巴以冲突不断扩大且愈演愈烈,使得国际社会局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剧,国与国之间正常交流与合作受到阻碍和困扰。这一切无不表明旧的国际关系已经不能适应世 界发展进步的需要,甚至已经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和打压别国的工具,而国际上存在的环境保护、恐怖主义、核武器扩散等全球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基于此,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2013年就提出了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接着,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尔后他又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呼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
习近平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与创新,它包含了全新的内涵和特质,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国与国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是以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世界范围内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之间交流交往的新路。经过不懈努力,当今中国不但秉持亲诚惠容理念,坚持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和平、合作、包容、融合的关系,而且已经与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组建起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主动参与和倡导成立国际组织和机制,包括“一带一路”、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坚持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习近平提出的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命题,一方面让世界各国人民深切感受到中国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诚意与决心,为满足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追求,破解人类发展难题、安全难题、治理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另一方面,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友好往来,以及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与互鉴,同时打破了国际交往中的单边主义与霸凌霸权,推升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民族史融入世界史的过程,既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普遍发展以及各民族突破地域限制普遍交往的客观过程,也是各民族主体主动自觉推进本民族不断发展、不断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不可否认,现代化是一个由西方发轫而扩展至世界的全球转型过程,对世界各国而言,现代化都是个绕不开的历史与时代命题。纵观世界不难发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崛起,往往与选择了适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有关。所以追求现代化必须解决“现代化是什么”和“适合本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什么”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根本问题。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把现代化定义为一个革命性的文明转型过程,指出现代化是涵盖工业化、城市化、教育程度、富裕程度、职业 细化等内容的整体性的社会变迁。同时他考察和研究了世界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动态图景,认为尽管西方国家是现代化的率先转型成功者,但现代化道路并非只有西方国家所走之路的单一性选择,而是具有多样性选择,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或者等同于西方化。从世界范围内考察,也确实如此,从亚洲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国家的经验看,盲目排外的闭关主义和全盘西化都不可取,而兼收本土文明精华与借 鉴率先实现现代化国家的成功经验乃是一条可行之路。
中国融入全球化和世界历史的过程,也是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民族优秀传统血肉相连,针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并非简单模仿西方国家,而是注重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努力走自己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它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走西方国家通过 掠夺、战争和殖民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而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实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与谋求自身发展的同向共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是一种全新的 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国大地,又敞开胸怀面向世界,它是在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探索和实 践的伟大历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认识误区,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全新的 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华传统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等蕴含的独特的世界观、文明观、生态观构成其独特的文明底色,显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本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是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华民族谋求世界大同的发展方向。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站在大历史观的高度,以世界历史的宏阔视野,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 进步为中轴,在主动识变、应变和求变的基础上,全面深刻地诠释了作为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们擘画了新时代强国之路,进一步推动中国更深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三、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21世纪,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境界,加快了中华民族历史融入世界历史的进程,展现出多重时代价值。
(一)增强“四个自信”,深入挖掘东方大国在“两个变局”中的发展优势,成为引领世界历史不断发展进步的擎旗手
当今中国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者相互交织激荡。中国的发展不能游离于世界历史进程之外,世界大变局也不能缺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参与。大变局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不断推进,过去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世界格局已经悄然发生转变,以中国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东方国家力量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西方道路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人类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历史发生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转变。在变动的时代,风险与机遇并存,作为东方大国,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不断创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用以指导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主动推动世界变革与发展而非随波逐流,在挑战中发现和抓住机遇,在变局中开拓新局,在两个大局的相互作用中深入挖掘和发挥东方大国的优势,妥善应对世界历史发展新问题,为本国以及世界未来发展提供全新的可能性。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促进国际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可以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际,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发展等方面合作更加深入的“新生态”,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互惠发展的稳定器和平衡各国利益争端的“减压阀”。中国作为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不断提高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一方面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爱好和平致力于发展的国家人民的高度赞赏和支持;另一方面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五个认同”和“四个自信”,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新时代的新实践、新运用。总之, 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对于引领当代中国人民增强“四个自信”、在“两个变局”中深入 挖掘发展优势、使中国成为引领世界历史不断发展进步的擎旗手,具有深远意义。
(二)坚持应变而动,正确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逆全球化浪潮,推动人类社会建设多极化世界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而经济全球化是世 界历史演进的新阶段、新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更加频繁和紧密。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风险和挑战层出不穷,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着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据经济、科技、军事和金融实力,长期占据着国际格局中心地位,对国际法和国际条约“合则用,不合则弃”,实施各种霸道、霸凌和霸权行径,提出“餐桌菜单论”,喊出“如果你不在国际体系的餐桌上,你就会在菜单上”,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无理打压,甚至用国内法搞长臂管辖。为了防范其他国家与其争利,巩固既得利益并继续获取垄断利益,维持世界食物链的顶端地位,不惜背弃以往自己参与或者主导缔结的旨在推进全球化浪潮的诸种单边和多边条约,掀起与全球化背道而驰的逆全球化浪潮,以图延缓、阻碍甚至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
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统筹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应对逆全球化趋势、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等重大问题和挑战的战略要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有利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朝向更加公平的方向演进。作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受益者,中国也积极推动世界朝向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这也有利于更多发展中国家搭上经济全球化这趟快车,增强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为此,习近平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深刻地指出,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 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并向世界各国领导人呼吁让更多的国家、阶层和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和便利。这是身处“两个变局”的当代中国的时代使命,也是各个国家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应然选择。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对于我们坚持应变而动,紧抓发展机遇,掌握发展主动权,推动人类社会建设多极化世界,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取得更大成就提供了科学指引。
(三)胸怀全球视野,为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全新的路径选择,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站位
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原创性理论和原创性实践,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中清晰地展现出中国发展的世界历史意义。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新征程指明了任务和目标,同时表明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目标,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表明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宣传的只有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途径,对中国这样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汲取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深深扎根于本国土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这是习近平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不仅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科学指导,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破除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内嵌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成果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引领中国人民积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彻底否定西方中心主义,胸怀全球视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通过“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为各种世界历史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这是扬弃以资本为主导的发展理念,是以人类作为世界历史主体的价值诉求,是对经济差别成为构成人的本质差别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否定,也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历史根基。由此,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会愈加趋向一致,直至形成利益共同体,在频繁的利益交往中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逐渐形成了。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引领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END
因排版篇幅限制,注释从略,如需查阅或引用,请阅读原文,李妍,郭 璇:《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编辑排版|王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