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送试题与七年级下册内容有关。欢迎大家参与留言讨论,批评指正!
原题重现
(宝安区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学情调查问卷)25.小史同学整理了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如下表,据此可知,变法有利于
A.实现人人平等
B.加强中央集权
C.增加政府收入
D.促进社会安定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与解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培育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在学习和探究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和面向世界的视野和胸怀,关注现实问题,树立为家乡、国家和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
本题通过设置学习情境,考查学生从表格中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等关键词,结合表格中征收役钱、平均征税、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等具体内容,归纳出以上措施的作用主要是在经济方面,增加政府收入,故答案选C。
本题突出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对应的课标要求分别如下:
2011年版课标: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2022年版课标: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通过对比,笔者发现新课标中强调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以此为大背景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北宋的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武将专横跋扈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正是在这种氛围之下通过科举制开启政治生涯的官员。
为了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宋太祖有意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通过以上政策,北宋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对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以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官僚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北宋并立。宋朝的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在民族政权并立的背景下,宋朝极为重视对军队的建设,供养了一只空前庞大的军队,导致军费直线上升。然而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称为“岁币”。巨大的财政支出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上剧烈的土地兼并,北宋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由北宋面临的形势可见,北宋的统治危机主要体现在军事和财政两个方面。面对北宋的政治危机,在宋仁宗时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以求发展生产,富国强兵,虽然只施行了短短几个月,但开了北宋改革风气之先。在宋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通过经济、军事、政治领域的改革,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不尽人意。在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以题促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分析教材,将教材中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本题侧重考查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的内容。作为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的第一课,上承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下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王安石变法位于本课的第三个子目,是近年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此部分古代史距离学生较为久远,且政治史部分的内容不易理解。通过提炼本单元主题“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以北宋建立之初面临的历史背景和外部形势为切入点,创建历史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两个子目的内容,同时与第三个子目“王安石变法”建立联系,串联成一条教学线索。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中逐渐学会对历史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历史主要参与者(或历史人物)、内容、结果、结果进行完整描述,从而落实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整体发挥单元学习的教育效果。
参考资料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黄牧航,王继平主编:《历史解释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期作者:吴卓淳
终 审:林 佳
关注我们 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