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基础性特点”,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能够“了解中外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在新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历史学科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同时,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强调: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以“点”连“线”、以“线”穿“点”,使课程内容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时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叙述,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时候避免时序的混乱,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这些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题的命制贯彻了“历史课程的评价要以历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为依据,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发挥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导向、鉴定、诊断、激励、调控和改进功能,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本题虽是根据2011年版课程标准进行命制,但同样与2022年版课标相契合。2022年版课标对相关内容的要求为:“了解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找出重要史事之间的关联,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全球视角把握近代以来世界整体发展的脉络和重要的历史发展节点,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基于课标要求,命题人以大单元视角,用时间轴的形式呈现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综合考察学生对于世界近现代史的掌握程度。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材料中的史事可以分为两大类:整体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和殖民体系的演变历程。学生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述,并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问题一考察学生对于新航路开辟及两次世界大战基础史实的了解。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难了解到: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西海岸;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开辟到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而导致一战、二战爆发的因素有很多,但题目强调的是从殖民地角度分析原因,故答案为:“一战原因: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二战原因:德日等法西斯国家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妄图通过殖民地转嫁经济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
问题二以15-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演变的历程为线索,通过呈现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一战及二战等一系列重要史事,以论述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于世界近现代史中“世界由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逐步走向整体”这一趋势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通过对不同史实的整合与分析,可能得出不同的答题角度:如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等史实中,可以提炼出“随着西方的工业化和海外扩张,世界市场形成”的观点;根据时间轴两端的文字提示及对材料所给事件的分析,可以提炼出“近代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整体”的观点。
本题也为日常教学进行大概念、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指引。2022版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明确提出了“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要求。大概念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本题中的“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即是一个日常教学中可供使用的大概念。通过这一大概念,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散见于课本各处的史实联结成整体,有利于增进学生对于以上史实的深层次理解。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大概念建构学习内容的框架,设计教学过程及环节,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避免碎片化,促进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开阔视野,在把握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不同时期历史主线的基础上,梳理史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历史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改变成为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学科逻辑结构”。在历史大概念、大单元教学中,应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上关注历史的沿革,重视中外历史的交汇,实现时空主体的融合,厘清历史发展方向,形成一个包含教材、单元、课等多层级的逻辑链,实现学科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