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玉堂,12岁啦!3万字【网推必火】特刊!

楼市   2024-08-16 12:02   江苏  

警告!

本文3.4万字,阅读时长2小时+!

纯文字,无配图,建议晚上阅读!


序:


我是信玉堂的徐国传。

都说12年,是一个轮回~

因为信玉堂12周年了,

我想分享一些信玉堂从成长经历。

写了第一章后,

我觉得可以变成一本书!

书名都想好了,就叫

《网推必火:一家新媒体策划小公司的成长史》。


写了一两万字之后,

觉得差不多就行,12年,凑个12章!

主要是我查了一下,

出一本书竟然要好几万,

我能浪费这个钱啊?

于是,通过公众号来发一下这个内容。

我都花了3天写出来的,

你花个2小时读,不过分吧?


里面包括信玉堂成长的历史、对地产营销以及行业的观点,以及一些经典的营销炒作案例背后的故事


很多人对“炒作”这个词眼抱有偏见,

觉得是弄虚作假、哗众取宠。

在我看来,“炒作”=“包装”

是一种用策略、用技巧,找准定位,

来推广一件商品、话题,

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

进而增进销售能力。


好比一条鳜鱼,

把它切吧切吧,再浇油,

变成了好吃又有噱头的“松鼠鳜鱼”,

它跟“松鼠”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才是包装炒作。


虽然它还是鱼,

但价值已经不仅仅是鱼了,

有了文化,有了故事,

有了饭桌上的b格~

对了,松鼠鳜鱼虽然我不怎么吃,

但比西湖醋鱼好吃多了!


整个3万多字,

有一些带有“想象”的部分,

大家图个乐。

不要当真!

开始:


//

第一章:得屌丝者得天下


Y先生是个文化人,在省城南京也混的很好,当着高校教授,同时还在下海经商,涉及艺术品、房地产、金融投资等很多领域,正儿八经的成功人士。


一直提倡“快乐工作”的他,最近有些压力,因为最新投资的一个房地产项目,技术难度比预想的高很多,成本节节攀升!


当时他都没预料到,这个项目原本建设周期计划4年,后来实际用了11年,投资额也从原定的45亿上升到了90亿。


再加上房地产行情不大好,销售难度很大,公司的财务压力非常大。


于是,他皱着眉头和营销团队开会,下达了一个指令:“0成本推广”


营销团队也皱起了眉头,把销售代理公司喊过来开会,传达了公司的这个想法:“0成本推广”,所有人都一脸懵逼,只能分头去想办法。


恰好,销售公司的负责人是我老同事,跟我抱怨这个“不花钱做推广”的离谱想法,说售楼处一天人毛都见不到,还没钱做广告,现在让销售公司想办法。


这个楼盘,叫:东方之门



那时候,我们刚刚从一家开发商离职,她去了销售公司做专案经理,管东方之门的销售工作,而我刚刚创建一家新公司:


信玉堂


2012年创建之初,我是跟另一位男同事陈先生协商一起出来创业的,名字也是这位陈兄弟取的。


本来叫“信誉堂”,讲究服务信誉、口碑这些虚头巴脑的企业理念,可是工商不给注册,就改了一个字,叫“信玉堂”。


注册下来没多久,一位前公司的深圳同事来苏州找我们吃饭,一口广普,惊天动地地喊出了信玉堂的名字:“性欲强”!


如果我们去改名字,要花300块钱,我摆摆手:“省钱”


为什么那么节省?因为注册下来没多久,陈先生突然家庭发生了一些变故,说如果跟我一起开始创业,收入没有保障,打算还留在开发商上班,我也没强求,所以十几年里我们关系一直很好。


「人生或许就是这样。」


就像我当时还找过另外一名合伙人冯先生,当时他在搜房(后来叫房天下)上班,就在约定好个把月的时候,他说买了一台奥迪A4,也是怕创业有风险,留在搜房上班了。


那时候在我眼里,奥迪的四个圈,那可是豪车!


在2012年我陆陆续续找过好几个合伙人,有现在干包销干的非常大的,也有现在主要工作是钓鱼的,也有现在已经完全失联的。都没能成功,直到2013年年中,才正式引入合伙人,这是后话。

   

再回到东方之门这件事情——


彼时,2012年8月。


由于刚刚创业,公司也没啥业务,甚至办公室都没定,我一个人凑在一个老同事的办公桌前,幻想着以后的致富之路。


整天闲着蛋疼的我,在苏州月光码头附近,隔着金鸡湖,看到半成品的东方之门,特别像牛仔裤,就随手拍了几张东方之门的图片,甚至还p了几张。


发到了当时非常热门的社交软件:

微博上面。


当时其实我也没想太多,就是想着0成本推广么,发点好玩的东西,先传播知名度。


我当时判断,这个东方之门作为苏州的地标,它的客户应该不仅仅是苏州的,以当时4万多“天价”而言(2012年苏州平均房价仅1万出头),它的客户应该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


“楼盘好不好”、“房子好不好”先放在一边,至少让更多人知道它,知道了才有下一步“好不好”的判断。


我发完微博之后,也没有后续,又不给钱,费那个力干啥?


没想到,2012年10月份,全网开始爆火,恰逢秋季,东方之门也迎来了新的名字:『“秋裤门”』。


当时,“门”这个字很火,比如艳照门、炸捐门、集邮门之类,类似于“事件”的代名词。


而“秋裤门”的“门”,除了代名词之外,还确实是一个“门”。


除了国内频繁上热搜,甚至火到了国外,各种“神p图”火到爆炸,好像你微博里没发个秋裤门,你就落伍了一般。


那时候某某门”、某某体,都非常火的。我们后来服务金科的时候,就曾做过“讲究体”。


当时那个楼盘的主广告叫“有讲究的生活”,我们先是微博上发布了“什么什么是要讲究的”,发了估计几十篇微博。


然后发新闻通稿,讲这个项目创造了讲究体。


紧接着,我还干了个神操作,就是申请了百度百科的“讲究体词条”,现在还在哦!不信你自己去查!


然后,再各种新闻大量发,说这个楼盘创造了百科词条!后来也火的很,楼盘销售也很成功。


再回到秋裤门。


我后来调研了一下,东方之门虽然很火,去打卡拍照的人很多,但是销售业绩并不好。


一方面是销售价格较高,同时产品力没有表达出来,户型结构也受到建筑的影响都很奇葩,跟正常住宅的体验感差距还是挺大的。


另一方面“秋裤门”这个标志性的形象,也不一定是好事,有些能买得起大几百万的低调客户,可能当时都觉得太高调。


当然了,从企业层面,就说这个标志性形象引起了一个很神奇的变化:


就是苏州政府等上下游,都觉得这个楼盘“不能烂尾!必须完工!这是苏州的面子工程!”,据说给Y先生后来的开发进程推进,带来了不少的“绿灯”(仅仅是听说哈)。


从我看来,以东方之门当时的热度,并没有承接好,就是:


“全世界都在看你,你却没有邀请全世界来你家。”


当时只需要做三个动作:


1、邀请大V来看房


以当时的热度,大v是来蹭你的流量,所以不需要付出太高的成本,就可以撬动全国微博大v来看房,以他们的视角,来体验一番东方之门的产品。


我不记得当时有没有样板房,只记得当时售楼处富丽堂皇,像欧洲古堡一般,还是很有震撼力的。


就是不能让客户只看到东方之门的外表,要让他们看到内部是什么样子,未来看金鸡湖是什么感受,销售业绩才能上去。


2、强化购房者信心


在2012年东方之门火了之后,频繁被爆出“停工烂尾、资金紧张、地基沉降”等负面新闻,没办法,人红是非多。


官方回应我感觉有点敷衍,顶多就在微博上辟谣一下,作为当时新媒体的重要战场,东方之门的微博发的非常随意。


其实应该趁这波热度,强势回应项目进度,展示公司实力、目前进度,强化购房者的信心,只有销售业绩上去,项目才能顺利推进。


可能当时项目组也没想好,这波爆红是好事还是坏事,犹豫着没敢回应,再自身压力也很大,不然也不至于后来真的延期交付。


3、主动向购房者示好


既然是一场“互联网大狂欢”,那就主动凑上去好了,其实没什么的,这不是low,而是“接地气”。


一方面展示项目产品力,一方面热情的与购房者示好,谦和且风趣的与粉丝互动,以当时东方之门的热度,一个月做百万粉丝都有可能。


持续做邀约型活动,花小钱办大事,每天来个上百号人,我不信房子卖不动。


回顾在信玉堂创业初期的这次新媒体推广尝试,我才意识到新媒体传播的力量,后来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逐步起来的时候,开发商也越来越重视这些平台的使用。


同时,也建立了信玉堂持续了很多年的一句推广语:


网推必火!


我当时说“信玉堂做网推”,好多人不大懂,觉得不靠谱。实际上,网络推广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要抓住项目自身的特点,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推广出去。


最重要的是“策划”、“想法”、“步骤”


后来大家也看到了,“网络推广”,最好用且最有性价比的通路,其实就是新媒体


包括2012年的微博、2014年的微信公众号、2018年抖音,以及后续的小红书、视频号、快手等等。


这些手机端的新媒体通道,因为用户广泛、二次传播便捷等特点,也形成了在营销推广中最大的用处,就是:


推广知名度!


有些甲方说:“我的客户只需要某样的一群人,其他类型的客户不需要”。


这种观点我认为是“极为无脑”的。你只想要定向的人群,你做什么广告,你去敲人家大门不就行了?


你正是因为找不到客户的大门,才需要一定的宣传推广啊!而你的广告只锁定固定的一群人根本不现实。


所以,大众化的“知名度推广”,是一定要做的!


你看宁德时代电池,它一个做b端生意的企业,还去在咪咕的欧洲杯转播期间做广告,“选电车,认准宁德时代电池”!


看欧洲杯的有几个人会去买宁德时代电池?但让更多人知道,你的产品在造车厂商那也有说服力啊!


同时,你的客户也并不在你锁定的范围内,比如你觉得你的房子要1000万,所以认为客户是年龄35-45岁的中年精英阶层。


但你实际销售才发现,很多是50多岁的人买的,还有爸妈给20来岁的子女买的,恰好完美避开你的目标人群。


你说你要不要吸引最终签订购房合同的年轻一代?

你要不要吸引50多岁还在奋斗的那群人?

所以,推广知名度,是先于美誉度的。


没有人知道,就一定没有人买单,只有知道的人多了,才会从中筛选最终客户。


当然,在推广中保持一定的调性是需要的,这个跟“知名度还是美誉度”没有关系,仅仅是你的表达方式而已。


客户看不出你广告的内涵,他们只是先看个乐子,再看到一条销售信息而已。


至于会不会来买,那就看运气了。



//第二章:让卖点更容易理解


龙湖,作为房地产行业的标杆,本在西南片区开发,一直以高端住宅的形象占据行业巅峰。


在2013年,他们第一次进入苏州,当年的4月份,他们拿下了苏州新区狮山路的春兰空调地块。


那时候狮山路还很破,连着好几个厂,连公交站台都是以“厂名”来命名的,比如“飞利浦站”之类,与东边的苏州工业园区,差了好几个档次。


打着“仰止”的口号,龙湖首次进入苏州,也就是龙湖在苏州的第一个楼盘“龙湖时代天街”。


因为整个项目是综合体,有三期住宅+商业,整个项目当时叫“龙湖时代天街”。


本来打算第一期住宅要做个分案名的,可是当时时间紧凑,第一期住宅没来得及取住宅分案名,就卖完了。


在那一年,信玉堂也迎来了第一位合伙人:楼圣海


之前他在苏州的房地产门户网站搜房网(后来叫房天下),既能跑业务,还能做设计、做程序、摄影摄像,属于全能型的选手。


他从搜房离职,带着新婚妻子,开着马6,全国自由行了62天,嗨皮的不行,我天天在微博上刷到。


看到他回到苏州了,就去了个电话:“吃个饭?”


他说一接到我电话就意识到了,肯定是喊他入伙,确实信玉堂当时做“新媒体网络推广”,也符合他的职业能力,于是欣然来了。


在苏州新区邓尉路的天利思鱼头店吃的,我也没寒暄几句,就说:“要么你来?咱两公司对半分”。


弄的他不好意思了,主动说他少一点,45%,我55%,很快就敲定了。


再说回苏州龙湖这个项目。


他们是2013年上半年拿地,2013年下半年开始推广,最开始他们的新媒体运营工作找了一家公司,也签订了合同。


在2013年年末,苏州龙湖策划了一场新年敲钟的线上推广,而那家公司的技术还不成熟,总是出现钟声和动画不同步的现象。


急急忙忙地找我们想办法,楼圣海一看,一个晚上就完成了这个技术难题,并且顺利上线发布。


于是,苏州龙湖找我们过去,说前一家合作了一两个月,不行,换我们的话,多少钱一个月?


我很心虚,当时我们最高的月费才15000,好像有七八个项目已经在运营了。


看龙湖这家大业大,要求又可能很高的样子,我紧张的报了2万一个月。说不定人家还要砍价呢。


没想到对方摆摆手:“价格没问题,就是事情要做好,不能耽误事”。


我点头如捣蒜,“那是肯定的!”,毕竟对于一家创办一年多的小公司而言,2万一个月是很高的收入了!


事实也证明,龙湖选择我们信玉堂是正确的,后来我们服务苏州龙湖做得好,延伸到全国的龙湖都在找我们,最高峰时服务了龙湖14个城市公司,50多个楼盘


新年钟声敲完之后,到了2014年,那时候市场还不咋滴。


面对龙湖时代天街的售楼处、示范区即将开放,我们与红观在龙湖开会,会议议题很简单:得想办法拉客户到售楼处来看看,得送点礼品啊!


现场一名美女策划小声的说:前段时间我买了一个会说话的泰迪熊,超可爱!


于是乎,“万只泰迪熊”这个话题就启动了。


最开始也没想太多,就想着通过当时刚刚启动的微信公众号与朋友圈,来进行新媒体推广,我们信玉堂就服务这件事情。


没想到这个活动参与的人超级多,多到现场要排队,从售楼处走了s形,从售楼处转到示范区,再排到狮山路上!


而更深层次的,我们是要炒作“苏州龙湖时代天街”的地理位置!


那就是:狮山路、苏州乐园(老)、核心地段、双地铁……如果说“干炒”这种卖点,没人会注意,只有让购房者发现“哇,这么多人去领?”,才意识到:“哦,这个项目位置很好!”


当时还有很多外地人来排队领,给项目维持秩序的安保人员私下悄悄说:“我就不要工资了,给我搞一只熊可好?”


当然了,这次苏州龙湖的新媒体推广能够爆火,与当时的营销负责人的果敢密不可分!


就是当时参与的人数,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也很头疼,别到时候人家来了,没拿到熊,闹事啥的~


记得当时开会的时候,我说:“怎么办?能……再买一点熊吗?”


那时候一只熊要是100多,如果真买“万只”,那就是100多万了,哪怕是放眼现在,哪个开发商肯花这么多钱买小礼品?(“万只”只是个约数啊!)


会议室里,龙湖的营销负责人皱着眉头,大手一挥:“既然客户想要,我们就买!”


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来了:买不到货!


所有人都开始各路联系,从扬州等很多城市找渠道(是什么货你懂的,但也不便宜),连夜大卡车运过来,我们同事掐着点,及时在苏州龙湖公众号上发布:“下午两点可到售楼处领取”。


卡车两点到,直接停在售楼处门口,直接开始发!


我当时都写了好多篇文章,炒作这次泰迪熊话题,后来演变成了全国房企学习的榜样,比如“万只小黄人”、“万只熊猫”、“万只企鹅”等等。


同时,苏州龙湖当时公众号一度上涨到了七八万粉丝,常年霸榜苏州房地产公众号的第一名(当时好像是腾讯有一个榜单的,就是房企公众号活跃排行榜)


当然,苏州龙湖其实做了很多次很有话题的推广,我再举一个例子,那就是龙湖苏州的第二盘狮山原著(当时叫龙湖狮山南项目)的:


“拙政园发布会”!


2015年,龙湖拿下新区狮山路苏州乐园南地块,是当时的苏州地王。


在2016年1月启动推广,要做一场“案名发布会”活动。整个营销团队找寻了个把月,都没有合适的地方,包括后来举办的场地:苏州拙政园,其实也不太合适。


时隔多年,现在可以说:其实这个活动并不是在拙政园里办的。而是是在拙政园的一个类似“偏厅”的地方,名叫“李宅”。


为什么如此火爆的场地,当时觉得并不适合?


因为这个李宅属于控保建筑,能办发布会的二楼,仅能上去20个人


20个人!什么概念?活动的嘉宾、主持人、演职人员起码得十几个人了,还有当天苏州的主流媒体,起码五六十个人!他们得坐在楼下,看投影仪转播!


所以活动本身没什么亮点,非常非常小的一场活动!但是,推广炒作非常成功!


第一步,我先创造了一个悬念:“苏州拙政园疑似被租用做售楼处!”,用我们信玉堂的公众号,以第三方的名义发布(这种需要和拙政园打好招呼)。


这话题一发就好多人在转发,我们只让它传播了半天时间,直接删掉了!越是删掉,越是引发好奇,好多人都在打听怎么回事。


第二步:官宣不是做售楼处,只是做发布会。


当时话题发酵了一天时间,来个官宣澄清,拙政园也辟谣,确实不是!同时,用龙湖的账号宣布了是“龙湖狮山南新项目”的案名发布会。


我们发动了好多家媒体都来转载这个新闻,宣布了发布会行程。


第三步:炒“限量邀约!”


从营销活动角度,当然是人越多越好,可是没办法啊,容纳不了!


当时很多业内外的人来找龙湖、找我们信玉堂,看能不能带过去观摩学习一下,我们统一动作,摆摆手,不好意思!


并且通过我们信玉堂的公众号、龙湖的公众号,各种发“谅解”!搞得一票难求的样子,十分的吸引人!


我其实当时也悄悄带了一个人的,是一个做时装设计的美女,托我一个前同事找到我,从上海跑到苏州来看这场发布会!


虽然她跟着我跑上跑下,还一再感谢我,但估计挺失望的,因为现场没东西看啊!


第四步:炒活动人设‍‍


因为场地小,又灰暗,甚至都没几张特别牛的、高逼格的照片!所以也没什么特别牛的花头精,于是我就炒人!


比如龙湖总经理杨先生的所有稿件,还分段发(上中下集什么的),搞的很牛批的样子。 


以及当时的嘉宾与主持人,三位老先生,我还炒了个“龙湖拙政园发布会的tfboys”的话题,也很火。


不过整个话题推广很成功,后来全国的开发商,都去找城市地标搞发布会。说白了,明星请不起,那么活动能有吸引力的自然是:「举办场所


而龙湖狮山原著当时作为“中式园林豪宅”的调性,与苏州拙政园这座园林也很契合。


就是我们没有主动讲“我是中式园林豪宅”,而是在传达“我是跟拙政园平起平坐的中式园林豪宅”,这就很好理解。


所以说炒作项目的卖点,太虚了不行,要让客户能理解!在很多年后,前段时间某个楼盘,因为位置是老城区,售楼处一开放,百分百周边的老百姓都会来,所以人气必然旺的。


那么,怎么炒作这个“人气旺?”


我就出了个“馊主意”,就是让开发商找一些外国人来,最好是阿拉伯人、或者白皮肤的,一看就是外国人的那种。


就是我用一个非常“具象”的表达方式:你看,外国人都来看了,全世界都来看我们楼盘了,是不是人气很旺?


所有的营销话题,不能弯弯绕绕,不能不讲人话,要以老百姓能够听懂的方式、且具有一定娱乐传播性的标签。


你的卖点很牛,但需要简洁的表达方式!



//

第三章:反差感最为吸睛


虽然我们的生活大多是平庸的,但我们都热衷于讨论那些“不一样的”,而“反差感”就是很多剧情中最常见的设定。


比如出身贫寒最终功成名就、出身富贵却从头再来,霸道总裁爱上了打工妹,声名赫赫的名人私底下如何如何……这种戏剧性的冲突,也就是“反差”。


信玉堂进入2015年,已经成为了一家成熟的公司,也拥有了5大合伙人:我,楼圣海、王小虎、俞进慎、孙希春,后来还有一个不太想提及的人,为什么不想提,后面我会写。


那时候,龙湖、万科、中海等品牌房企,都是信玉堂的客户,其中,仅苏州万科,我们就有七八个项目在同时运营,包括苏州万科品牌、万科城、万科金域平江、万科mixtown、万科vc小镇、万科金色里程、万科玲珑东区等


当时给万科做了很多有意思的新媒体传播话题,比如:


1、万科书塔


为苏州万科品牌做的,其实就用两米多高的书,堆成了一个书塔。


然后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印象中好像颁发这个记录,只需要5万元左右!


只需要你的这个纪录确实没人申请,然后认证官就可以给你认证,这5万主要是他们的车旅及工本费用。


2、万科任意门


给万科城做的推广,是万科“在造一座城”系列里面的品牌楼盘。


但实际上这个楼盘算刚需了,就是小户型为主,所以“收纳空间”是其很重要的一个亮点,我们在商场做了一套任意门装置,安排一些给人体会的收纳,再加上“门”这个字很吸睛,所以宣传很成功。


3、万科七巧板


当时是万科品牌做的一次营销活动,以“善待小孩”为主因头,设置了小朋友拼出美好世界的愿望,在苏州当时很热闹的“印象城”(前段时间去过一趟,以为没人气了,竟然还找不到车位),设置了最大七巧板,也同样申请了吉尼斯世界记录


4、全民经纪人


这是给万科昆山mixtown项目做的,这个项目面对的是上海客户,那时候分销还不流行,所以主要靠老客户介绍,市面上流行的“带客通”系统10万块/年,我们只收了2万就做了一套系统,然后拼命发“带客多少组、成交多少套”,火的很。


5、万科安全套


最有趣的就是万科vc小镇这个项目,是把“反差感”做到了极致。这个项目从名字你就知道,还是很年轻的!


当时派单的时候,做了一个安全套包装的巧克力,作为派单礼品,我一看这东西有意思啊!(外表像安全套,里面是圆形巧克力)


于是,我写了那篇万科安全套的话题,瞬间10w+,好像总计是130多万的阅读量。然后包括地产邦、房地产广告精选等很多知名大v,都主动来找我申请开白,转发了这篇文章~


累计阅读量我敢肯定是超过1000万的!


其内核很简单,就是“万科+安全套”,这两个极具违和感的词语,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后来据说这件事情在万科内部,并未多重视,可能觉得low的很,但从当时的宣传推广层面,是做到了极致。


就是无数人抢着要这个巧克力,也被无数的楼盘模仿。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得屌丝者得天下”,从互联网传播的角度,你高高在上是没人会搭理你的,需要接地气、需要与普通大众接轨。


而极具反差感的内容,很容易引发社会关注。


其实在2015-2016年,信玉堂也干了好几件很有反差感的“自我推广”。


第一,信玉堂竟然打户外广告!


当时我写了一片《苏州地产圈十大女神》,属于开玩笑式的,将我认识的一些苏州地产圈的美女盘点了一下,其中提名了一位做户外广告的美女(不知道她是否介意,名字就不提了)


我这篇文章传播面很广,这位美女说她们家族里的人都知道了,都在喊她女神。


她非常开心,为了回报我这不经意的推广,她告诉我:在狮山路狮山桥上,她有一块高炮,还有一两个月就要到期了,反正卖也卖不掉了,让我打打信玉堂的广告。


狮山路、狮山桥!


是苏州非常非常核心的位置,这高炮一年估计得100万朝上,哪怕只剩下一两个月,也得十几二十万,免费给我用!


我就让同事设计了一个简单的6米×18米的画面:


网推必火,信玉堂!


七个字,两个标点符号!撑满了整个画面。


我给那位美女转制作费(因为制作这么大的喷绘画面,加人工安装,怎么也得六七千块钱),她坚持不收!


作为一个从事新媒体推广的小公司,能用得起品牌开发商才用得起的核心区高炮广告,一时间,信玉堂知名度开始提升!


第二,信玉堂创始人竟然去万科演讲!


这个话题当时也很有戏剧性!


当时我们信玉堂不是一直服务万科么,万科苏南公司要开半年度会议,想请一些自媒体大咖来分享分享新媒体推广经验。


最开始,苏南万科想找当时国内顶流的新媒体专家黄老师,让我去邀请的,我作为小乙方,吭呲吭呲就去问,但黄老师档期比较满,并且是要收一定的出场费的。


苏南万科的人也犯难了,毕竟这种半年度会议,不像项目有营销费用,不好出这个钱,转而问我:“要么,你来跟我们分享分享?”


身为乙方,定然给甲方排忧解难,我精心的准备了分享课件,自己开车去杭州,去进行了分享,万科准备的伴手礼我都不敢拿,我一个小乙方,这是我的工作嘛。


回来之后,我想这个话题可以推广推广啊!


不过我这个“心机婊”,我“忽略”了“苏南”这两个字,而是以“信玉堂创始人徐国传在万科年会上做分享”为标题,连续发了好几篇,包括讲课的经历、课件亮点等等(正文中写到是苏南万科)。


果然就很火。


第三,信玉堂竟有10大合伙人!


前面提到过,信玉堂当时有5大合伙人,为什么有10大呢?我当时又加了几个熟悉的好友,比如地产新媒体大v苏绪柒、两位公司的总监苏新龙、林伟、我一个媒体的小兄弟、当时无锡事业部的一个合作伙伴等等。


反正诌得很牛的样子!


对了,信玉堂在继楼圣海之后的下一位合伙人叫王小虎,他来公司也很偶然的。


王小虎是我的前同事,创业比信玉堂还早,在2011年就创建了一家地产广告企划公司,2011年他们这个公司3个人,到了2015年还是3个人,广告行业不好做啊!


而信玉堂2012年创建就我1个人,到2015年已经有30多个人了,新媒体领域算独树一帜了。


他们3个人按照他们业务量的金额,和信玉堂的金额对比,说折15%的股份,三个人一起进信玉堂。


我和楼圣海一合计,王小虎这人文案出身,很符合信玉堂当时的需求,就让他一个人来,也给15%的股份,另外两个人没敢要,主要是怕工资负担不起。


当然了,虽然他们那家公司因为王小虎的离职而解散,但后来另外两个人后来也混的很不错,一个在包销路上风驰电掣,一个自己创办了广告公司,现在依旧是好兄弟。


前面我提到过,我股份是55,楼圣海是45,到王小虎来了,我拿出10,楼圣海拿出5。


后来信玉堂也延续了这种传统,每个合伙人进来,我多拿一点,楼圣海少拿一点,然后慢慢稀释,到了后来,我们股份都非常接近了。


其实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合伙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相互之间的默契比沟通更重要,我们合伙人之间不怎么沟通的,有事一个电话,没事互不打扰。


当然了,默契建立在公司能够正常运营,就是有钱赚,有工资发,大家相安无事,一旦出现了经济危机,相互之间需要密切配合。


我不知道其他几位合伙人是否对我有隐瞒,我自己反正问心无愧。


然后在2015年上半年,俞进慎孙希春也进入信玉堂成为合伙人。


老俞是2012年就到信玉堂来玩的,当时他觉得“网推”这件事情很有前景,一直非常支持我们的业务,后来到2015年才正式进来。


老孙则是我前策划部的老同事,之前自己开活动公司,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他不做了,连着好几天打电话给他,让他来了。


合伙人一直是信玉堂的顶梁柱,包括到2023年把老同事夏青提拔成为信玉堂总经理与合伙人。


夏青是2012年大学刚毕业,就进入信玉堂的,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小姑娘,后来又是健身逆袭为公司的“门面”,又是对待工作尽心竭力,成长非常快。


信玉堂12年,她也呆了12年。


能在一家公司呆12年,那种感情是不一样的。



//

第四章:简洁的语言艺术


信玉堂是2015年开的无锡分公司,这个分公司的出现也是机缘巧合。


从2014年到2015年,我们服务协信地产无锡的三个项目(好像是协信中心、阿卡迪亚、未来城),差不多有30多万的欠款(月费好像都是15000)。


协信说:我们这有公寓,要么你们抵一套吧?


于是,我们抵了无锡协信中心的一套公寓,总价就是30多万,那破房子到现在都还在,现在估计能卖个20多万。


这公寓空着也空着,要么就让服务无锡项目的几个同事去无锡吧,就这么莫名的成立了无锡信玉堂。


后来无锡信玉堂一直是信玉堂的利润之王,基本每年都能顺利赚钱。


主要是后来孙希春去管了,他执行力超强,提案、接洽、执行,啥都能做,视频自己做、画面自己做,省出了很多人力,不像苏州公司以及后来的上海幸遇堂,充斥着大量人力。


老孙2015年进公司之后,还在做活动,也管过一段时间视频业务,在2016年除夕当天,我给老孙打了个电话:要么,你去把无锡公司管了?


他二话没说,就去了。


这兄弟我一直认的,执行力碾压我们所有合伙人!


再说回无锡公司。


当时无锡有个项目,叫无锡万达文旅城,特别特别大的一个楼盘,售楼处是一个大茶壶。


其实我当时觉得挺别扭的,茶壶是宜兴的,这项目在无锡啊。项目位置不算好,算是郊区了,所以核心问题是:邀约客户来!


那次这个项目做了一个冰屋,其实挺小的,3分钟就走完了的那种。项目组拟的主题叫:2016无锡太湖国际冰雪嘉年华!


十几个字的标题,我觉得根本记不住!

我说:简化!


首先,把“2016”去掉,今年是哪一年,谁不知道?

第二个,“太湖”两个字,显得就很偏僻,也不要了!

第三个,“国际”也去掉,这种装逼的词语没啥意思。

第四个,“冰雪嘉年华”太长了,简化成“冰雪节”。


这么简化下来,2016无锡太湖国际冰雪嘉年华变成了“无锡冰雪节”


然后印了上万张门票,各种派!

写了无数的稿子,各种发!

这么小的一个活动,

一个3分钟就能走完的冰屋!

竟然要排队!你敢信?


一场营销活动,梦寐以求的结果就是“排队”,比如龙湖泰迪熊、比如这次无锡冰雪节。后来我们开会讨论,说这场活动能成,其实“简洁且清晰的名字”非常关键。



这就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苏州某核心位置的高端项目,会来一位客人:著名影星的父亲(我不知道我发会不会侵权,所以就匿了)


开发商差不多在晚上9点多打我电话,说“老徐,赶紧过来讨论一下!”我赶到售楼处已经晚上十点了,讨论了两个多小时。


再复盘一下:

当时这个项目,是这片的豪宅顶流项目了,当时面对首次开盘,最大的使命就是“认筹客户量”


而这位影星的父亲,是开发商的老业主,即将在两天后来看看这个项目,但因为没有签约代言什么的,是和项目组的某位领导比较熟,算是客串。


当然了,已经打过招呼,到时候可以以第三方的名义推广推广,给项目宣传助力一下,提升下“认筹”这件事情的知名度。


于是,项目组说:“某某父母将到某某楼盘,并且认筹!”,一门心思要炒“认筹”!


我说:“认筹这两个字,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啥意思,要么改成买房吧?”


紧接着,我又说:“上来不能太广告,要么再简化,就叫:某某父母苏州买房!”


有主角“某某父母”,有物理位置“苏州”,有行为“买房”,只有这样简单的话题,并且没有任何广告信息,才能形成传播性!


整个营销推广动作,差不多也就四五拨。


除了第一批次的推广,不带任何商业广告,在后面的每一波推广中,都在一再强调:“在哪个楼盘买的、是老业主、这个项目要开盘了、现在在认筹……”


果然,在改完主题之后,领导也很认可,推广也很顺利,很快形成了现象级的话题。无论是业内的还是业外的,都在说“某影星要在某项目买房?”


就像现在短视频平台,都在强调“完播率”一样,话题炒作与推广一定要简洁,千万不能拖沓,讲半天不知道你在讲啥,没有人有这个耐心。


早年房地产喜欢做“系列稿”,一篇接一篇,有逻辑和系统性。


而现在是“快餐时代”,不可能有任何一个人完整看完你的宣传内容。


所以更强调:简洁的爆款!

粗暴一点、简单一点!



//

第五章:跨界核心是蹭流量


信玉堂挺喜欢搞事情的,每年的年会都很隆重,内部都叫“信玉堂春晚”,而不是简单的年会。


只有三四十个人的时候,就开始有了“走秀”、“舞蹈”等精彩节目。


那时候我对于公司年会节目的要求很简单:不要唱歌!


唱歌类型的节目太简单的,每个小组都必须精心准备节目,提前一个月以上进行排练。而我们股东层面,也需要准备节目,比如楼圣海也曾跳过天鹅湖。


我那时候会一点吉他,孙希春会一点架子鼓,然后又从公司找了两个略懂吉他的同事,组建了一个小乐队。


好像叫信乐团,宣布在2015年的信玉堂春晚亮相。然后我们每天下班之后,就拼命练习。


但所有人都是半吊子,技术差的不行,怎么练都不成样子。


当时听说张涛(那时候应该在融创做营销总),他曾经玩过乐队,一个电话喊过来,他技术好,担任乐队的灵魂:主音吉他手!


然后就在2015年公司年会上演出了,演出效果也非常棒。


到了2016年春天,在一次偶然饭局中,碰到当时苏州电视台房产类的主持人乔先生(他是知名人士,所以就不写名字了),就聊起了乐队,他说他曾经就是乐队主唱啊!


赶紧的!拉过来!


张涛又找了一名贝斯手杨建,是他同学,又在房地产销售公司博鸿上班,也是地产人!


(节奏吉他,打酱油的水平),孙希春(鼓手)、张涛(主音吉他手兼队长)、乔先生(主唱)、杨建(贝斯手)形成了第一代HiFi乐队


五个老男人凑在一起,在我们公司会议室筹备,不记得谁说:“还缺个键盘手,最好是个小美女吧?都是老男人没劲!”


边上一位抽烟的男同事说:“公司新来的小姑娘,好像是钢琴十级!”


赶紧的!拉过来!


没过多久,苏州广电的另一名主持人金先生(同样是知名人士,就不报全名啦),也加入到乐队,还有一位是我们股东的老婆,也在地产公司上班,二胡拉的特别好。


这样,满编8人乐队正式成立!

出了几首歌之后,

8个人竟然开了一场500人专场!

连续演出了20多首歌!


那时候排练的劲头十足,在公司排练,被投诉扰民,跑到红星地产的临时样板间的过道,排练到凌晨三四点!


现在回想起来,都特别骄傲!


甚至还去参加“出彩中国人”选秀(央视的一档真人秀节目,我们这个乐队还是有很多故事的,毕竟一群中年地产人做的乐队)


那时候乐队出专辑的钱、乐队日常排练的钱、每次排练吃饭的钱,基本都是我来付,所以乐队有商演的收入,也是我收。


前后应该商演收入估计也有10万左右(出场费收两三万的,可贵了),亏是肯定亏的,但是博得了信玉堂的知名度啊!


因为乐队8个人,有3个人是信玉堂的,所以我们也蹭了其他几位演出人员的知名度!


乐队一直被喊成“苏州地产CEO乐队”


后来乐队键盘手离职,我一位交大的韩国欧巴同学,成为了乐队键盘手。


对了,欧巴说在韩国,只有女生会喊男生“欧巴”,男的都不这么喊的,只是我们乐队的人喊的个起劲!


然后鼓手孙希春后来去管无锡公司了,所以换成了建行的一名行长,还有主唱离开了,同样是地产营销总的苏拉来担任主唱,民乐手也离开了乐队,换成了是营销总的肖养军


地产圈神人很多,他们都是被地产耽误了,真的。


我办这支乐队,虽然走走停停,但后来还是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

地产格莱美!


那是到了2020年年底,我们乐队想着,再搞一场演出吧!但是如果只有乐队,好像单薄了一点,要么再请一些演出人员吧。


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邀请了九龙仓的副总李女士,她在业界以超模闻名,她竟然一口答应,甚至还出谋划策。


我们再想尽办法,找了十余位地产圈的高个子美女,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集训,最终完成了首届地产格莱美的三轮超经典走秀


除了走秀,我还邀请了地产圈唱歌非常专业的几位,以及全国知名的自媒体大v黄章林先生等,都来给我站台,整个活动三个小时,全程无尿点!


我想苏州地产圈,应该很难完成这样一场行业的盛典!太难了,两个月内,跑演员、跑招商(最终我们当然是亏的)


不过,信玉堂的知名度得到了大大提高!


当然了,地产格莱美不是我们信玉堂一家完成的,苏州本土地产4a公司红观广告,其董事长李建担任了总策划和所有的设计任务,本地自媒体大v态度苏州的孔繁博孔总苏州楼市的程健程老师,四家一起完成的。


四个人得经常一起开会、一起讨论、一起出脚本拍视频、一起发稿子,其实忙的很,而且不赚钱,纯粹觉得好玩!


我可以很骄傲的说:首届苏州地产格莱美,是一场不可能复制的地产跨界盛典!


本来想着延续下去做的,只是接下来连续三年疫情(做了两年线上的),加上后来房地产市场的萎靡,这地产格莱美没有延续下去。


从乐队,到地产格莱美,其实都是“跨界”的一种推广尝试。


有很多房企喜欢用明星、奢侈品、大师、非遗等,其实也是这个逻辑,就是用别人的知名度,来印证自己的知名度。


信玉堂用乐队、地产格莱美,来彰显信玉堂的创意与执行力,房企用明星、用品牌来推广自己的楼盘的知名度,如出一辙。


但是很多花了大价钱找了明星、找了品牌,却在推广费上省吃俭用,我觉得本末倒置了。


就是你预算花10万做个活动,应该在推广炒作上,花超过10万,才有用!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如果你打算花10万做活动,那就把活动执行控制在5万,剩下5万用于推广炒作!


为什么地产格莱美能火?包括苏州楼市、态度苏州、以及我们信玉堂,三个自媒体,累计百万粉丝,发了无数条内容的!


如果折成广告价,上百万是肯定的!




讲一个最简单的案例:


2016年苏州出现了一个豪宅盘,叫唐宁府。


这个楼盘放到现在,也算是豪宅了,曾经一度价格8万+,虽然现在掉了不少,这是大环境的原因,并不影响他在房地产领域里豪宅的形象。


那一年,唐宁府准备给媒体大佬送礼。


那时候特别流行这个,就是楼盘给媒体大佬送礼品,礼品价格主要在300-600元,难得有过1000元的。


一般来说,送了也就送了,大佬们发个朋友圈结束,有些媒体可能当天就挂上了咸鱼出售。


其实哪怕只有几百块钱,送几十份,也要一两万,如果搞个媒体行,可能要十几万。


但唐宁府不一样,送了gucci围巾!


货真价实,3000多块一条,从苏州的奕欧来买的(现在叫比斯特)我记得不是23条,就是32条,如果是32条,那也要10万块了!


送出来之后,我们开始拼命炒作:「唐宁府送gucci围巾


当时唐宁府的微信也是我们在运营,而且双方合作也很愉快。


这个话题,一方面印证:我唐宁府非常高端、非常奢侈,另一方面说明这个项目大气啊!


因为唐宁府只是买了一些围巾,并没有给gucci品牌费用,所以官方并没有多讲这件事情,但是第三方推广得好好做啊!


我当时拟了好多个角度,以第三方的名义,把这件事情炒作得如火如荼。把唐宁府和gucci牢牢绑在一起,那流量是蹭蹭香!


后来也有很多开发商会去搞一些奢侈品展、豪车展,但大多不温不火,主要原因就是:

“光做不说,没人知道”


做一场这种活动,动辄几十万,但不舍得花几万块钱去做媒体推广,那相当于白做!(这句话我好像刚说过了~,重复一遍也没关系)


地产营销人要明白:活动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做了活动能邀约到客户第二个层面是活动能引发传播与讨论。


我在某一次分享课件中就曾说:

“不适合新媒体传播的营销活动,都是扯蛋!”


“跨界营销”是很多品牌喜欢去尝试的,但新媒体传播的投入,远比做一场落地活动更重要!只有形成了传播,你的这次跨界,才算真的蹭到了流量。



//

第六章:遇事不慌才是王道


时间再拨回2016年,信玉堂遭遇了十余年里最大的危机:我被抓进去了!


对,你没看错!

我真的被抓进了看守所,蹲了1个月。


那是在2016年的3月底,当时苏州的各大派出所都在处理一个矛盾:就是出租车和滴滴司机之间,出现了打架等情形。


我们当时做公众号,负责账号的两个同事,就报道了这件事情,刚发上去,就刷爆了朋友圈。


差不多计20分钟左右我们就删除了,因为里面有一段视频,并不是现场的,而是网络传言。


本来以为就发了20分钟,几千阅读量,赶紧删了就没啥事,结果第二天,派出所直接把我和那两位同事抓进去了,而且连夜送进了看守所。


罪名是“造谣”


我们当然不承认,一方面我们去了那家派出所现场,真的围堵了很多人,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刻意造谣,纯属无意导致。


两个“涉嫌造谣”的证据,一个是那段视频,当时我们真以为是现场的,各种群里都在发,但是我们发出去之后有人说可能不是,我们立马就删除了。


另一个证据是我们的措辞,比如说我们的标题叫“某某路沦陷”,一般很多售楼处人山人海之类的,我们都会用这个词语,但从咬文嚼字的角度,这“沦陷”二字确实不适合这个内容。


关了一个月,我也没怎么瘦,反倒是给了我一个月清醒的思考时间。


出来之后,我对公司做自媒体同事一再强调:不要追热点!要么就是有官方正式通知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热点是最容易蹭到流量的,但很多涉及到敏感话题的,千万不要去跟!就跟当年红极一时的咪蒙,因为一篇文章遭到全网封禁。


再举一个很恶心的案例,都是信玉堂经营过程中遭过的罪。


就是某著名短跑运动员(名字不敢提),他们四个人接力赛,跑出了一个好成绩,骄傲啊!所有开发商让跟进,发公众号、发刷屏稿。


结果好了,这位运动员率先起诉,我们同时接到好几家用到过他照片的起诉,索赔几万到十几万不等。


开发商不好支出这个钱,只能让我们小乙方付!


好好好,付就付了!


付完之后,立马另外三个人,依次来起诉,再次索赔!


你这四个人一起跑的,代表的是国家骄傲,我们为你感到骄傲,你一而再再而三的起诉,是不是有损形象?


当然,这话我只能心里说,该赔还得赔!


我们大概统计过,就是这种肖像权、图片版权、字体版权的起诉赔偿,我们信玉堂支出估计近100万!


运动员的居多,其次是明星,都是3-6万,图片版权和字体版权倒便宜一些,几千几千的。


真的是神经病啊!


主要难受的是什么?有些图片并不是我们用的,比如开发商要求要用,或者广告公司设计出来的,但因为最终的输出平台,是开发商的公众账号,恰好是我们运营的。


对了,2016年我出来之后,我还遇到个很搓的事情,就是被财务敲诈了17万。


就是2012年我开始创业之后,我找了一个兼职会计,老阿姨那种,苏州本地的,还是朋友介绍的,本来都挺好。


2016年我进去了一个月,决心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于是我就找了个熟人,来帮我看看账目。


没想到,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这位兼职的阿姨把账做的非常混乱。


早在我找人帮忙看之前,我就隐隐感觉不对,因为每年审计的时候,这位阿姨都要我掏钱,最开始一年审计几千块钱,到后来审计费用要几万块!


我也不知道这钱是她黑掉了,还是她的账目太乱,确实要花这个钱。


但一家六七十个人,年营业额小几百万的公司,怎么审计费要那么多?


我查完之后,跟这位老阿姨说了,结果她暴跳如雷!说我私下查她的账!说我们所有的账她都有备份,要去举报我什么的,还声称所有的账都是我签字的,跟她没关系!


更吓人的是她当时说我们年均两三百万左右营业额,每年所得税要四五十万,四五年下来,说要补一百多万的税!


声明一下,我们信玉堂每年缴纳税收都很健康,并没有任何偷税漏税!


但当时就被她吓懵了,提了2万现金,给她,说好聚好散!


结果她不甘心,我只能又加了5万,给了7万,算是哄好了。


结果没过几天,她跑来借钱,说要借10万,当时账上并没有钱,她还拉个一个老姐妹过来谈判,我们当时也是愚蠢,毕竟刚从看守所出来,胆子也小。


只能借了10万,然后,她很心机地写了一个“10元”的欠条!我当时其实就看到了不是“10万元”,而是“10元”,但是实在是被她闹的心烦,就随便她了。


累计耗费17万元,才算把这件事情平掉,这阿姨把我拉黑了,我倒没事还通过另一个账号去瞧瞧她朋友圈了。


后来我在公司管理上,对账目、税,都抓的严格一些!


很神奇的是,从此之后到现在,我们公司哪怕是做到了大几千万的年度营收,也没有交任何的所谓审计费用!


当时这位阿姨刀准了我的心态,知道我不想出事,而且对财务也不是很懂,一吓就给钱了事。


后来其实财务也告诉我,她这个百万级别的补税,完全是子虚乌有,只是她做的账比较乱,难看一点而已。


告诫自己开公司的兄弟姐妹,如果是财务外包的话,还是找正规的公司,这种社会闲散人员,如果在你的账目里弄乱子,非常容易踩坑。


最好有自己的财务人员,一家公司的总归好一些。


哪怕是多交点税又何妨?那是给社会做贡献。


但被这种恶心事情弄到,真的!


时至今日,六七年了,我都非常不爽。


她当时要钱的所有录音我都有,包括电话的、现场谈判的,从法理角度,我是可以告她敲诈勒索的。


后来过了几年之后,不想弄了。


2016年虽然公司混乱的很,但经营上倒也很正常。


哪怕是我失联了一个月,信玉堂也正常运营着,我记得当时有一名同事,事后跟我说:“你不在,我们更要好好工作,等你出来的时候信玉堂一切正常”。


同样还是2016年,龙湖苏州第二个盘狮山原著,也闹了不小的动静:35亿悬案!


就是在2016年,我们的大客户龙湖,在苏州新区狮山脚下的狮山原著,前面提到过的拙政园发布会的这个楼盘,在开盘之后,宣称35亿!


没想到好多自媒体来抨击,说35亿造假,根本没有这么多!


这事情算负面了,当时都惊动了龙湖集团。


关于要不要回应?怎么回应?我当时和时任苏州龙湖营销总的黄先生,一天之内打了不下20个电话,一直在沟通:


怎么回应集团?怎么回应市场?


确实,当时这个35亿,除了当天开盘的高层住宅20多个亿,还有一周前低调开盘的别墅产品9个亿。


从官方角度,两次开盘时隔不到一周,合一次,35亿没有错。


但从这些自媒体角度,当天开盘只有20多个亿。


因为集团在犹豫,怕引起不好的反响,官方账号不让发声,所以我们就用信玉堂的号,来回应,细致的拆解着35亿怎么构成的。


同时,可能我当时带着一点情绪,对这些自媒体很不爽,我在我们发的内容中,还点了一下:是不是没合作,所以过来拆台?


结果引起了着两个自媒体号的瞬间反击,我也毫不犹豫的怼回去!一下子成为了全国楼市的热点。


事后我在苏州一家茶馆喝茶,那老板不是干房地产的,好奇的问我:“龙湖狮山原著那个35亿,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我一听就知道了,这波新媒体推广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让普通老百姓都记得了这个楼盘名字,记得了35亿这个牛批的字眼,够了!


当年狮山原著的销售额确实能在全国排上号,单月全国排名第一,1-9月全国排名第一!


我们不用怕负面,而是要勇敢的去面对。



//

第七章:市场不好诱之以利


自从2016年国庆期间,楼市政策开始收紧,中国房地产进入到下行期。


除了2019年稍微好了一点点之外,剩余的年份,那真的是惨不忍睹。


2017年开局就不好,我那时候说2017年的房地产推广,是从负数做起。


面对市场不好,更加要练好内功。


不得不提到刚刚才讲完的狮山原著,在2017年,我大概数了一下,一年之内,至少送出去10部iPhone7、百万加油卡、1000份英式骨瓷、1000份梵高纪念版“龙湖开学礼、50个星巴克纪念杯、10份SK-II、8瓶香奈儿N°5……


为什么我能查到这个数据?因为当时所有的送礼程序都是我们做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市场不好,就要想办法把客户叫过来!


你让客户来看房子,不好意思,不去。


但你让客户来拿礼品,哟?我来看看!


这几年市场行情都不行,很多开发商抱怨:“做活动没用,没人来!”


是!我知道这是事实!


那就不做活动了吗?或者要不要换个思路?


我们营销的目的,是让人来,所以,他们来的目的是什么?能不能给他们一些动因?


给他点什么呢?


前段时间,某个楼盘说要定制一些无纺袋、扇子什么的小礼品,给客户。


我说:“客户对这个是没有感知的,要么你换成大米?比如说5斤的大米”,实际上,价格差不多的,5斤大米也才十块钱出头,无纺布袋也要这么多钱。


但是客户感知不一样:大米是刚需啊!


果不其然,虽然老头老太太居多,但几千块钱的大米,售楼处人流量一下子起来了,络绎不绝的人,让销售激动不已,从中也掏出不少真实客户。


利诱,是千百年来最好的营销约客方式。


而客户到底喜欢什么东西?


最好当然是客户喜欢这个房子。




我想起2014年苏州别样城开盘,是一次最经典的“楼盘利诱”举措。


这个盘非常刚需,刚到地板级别的,当时苏州普遍房价都在1万朝上,而我的老东家花样年别样城,打出了惊人的价格:


5500-5800元/平!


我在花样年呆过,所以很清楚为什么价格能批这么低。


就是花样年在2009年,接手了当时中信太湖城剩余的约50万方的土地,位置在太湖度假区,原本这个板块主要是针对旅游度假客户,上海的居多。


原本中信太湖城是76万方,1号地是商业,被政府回收了,2号地是酒店,造了一个半成品,后来卖给了旭辉做养老项目,5号地是中信开发了,叫知湖轩。


剩余的这50万方,分为3、4、6、7、8、9号地。


正因为是这几块地都有分别的编号,所以在花样年内部计价的时候,是以平均土地价格除以容积率。


比如6号地是1.0的容积率,那就是土地价,比如1500/平(不记得当时地价了),那6号地的楼面价就是1500,而7、8号地的容积率是2.5,就是1500/2.5=600,所以土地成本很低。


这样才能卖出5500-5800的单价。


开盘前也要把客户邀约过来啊,抽奖品、送礼品,那会有很多乱七八糟的客户进来,所以当时的使命是:


如何大量邀约要买房的客户?


因为价格区间很小,所以做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抽奖:每周末抽两个5500房价的名额!


就是你抽中了,无论你选哪一套房子,都按照5500的单价卖给你!


这一下子就火了,每周末都挤满了要买房的客户,都冲着能不能抽到底价,然后可以用底价买好楼层。


其实很多楼盘都会打“起价”,但大多数客户都觉得“起价”的这套房子,肯定位置很差,比如一楼顶楼,比如配电房边上,客户都精的很。


而如果抽“起价”的房子,就是无论你选哪一套,哪怕是位置最好的那套,你都可以以起价来购买,那就相当刺激了。


只是这么做对于房价体系,需要一定的特批权限,最好是房价差距不大,但效果肯定超哇塞,真正想买房的,周末都会来碰碰运气。


再回到利诱。


利诱不仅仅是礼品,其实还有很多,只要足够能够吸引客户来,那就是成功的。


2017年苏州姑苏区有个楼盘也刷屏了,叫:绿都姑苏雅集。


属于姑苏区人民路上的中式别墅项目,地块不大,但是整个营销动作非常流畅,且非常高端。


  • 媒体活动,在苏州老牌艺术馆“本色美术馆”开的。

  • 客户活动,在沧浪亭可园里,联合泰华商城办的。


印象非常深刻的那场“世界姑蘇TIME SHOW”国际秋冬品牌发布会,你没看错,这是一个房地产的活动!


这个项目就在苏州顶级奢侈品殿堂泰华商城边上,所以这个大ip必须得多多联动。


相比于传统房地产楼盘做的奢侈品发布会,以泰华奢侈品为发布对象的这场活动,绿都姑苏雅集非常巧妙的植入其中。


那种国际感、潮流感,是地产楼盘根本无法做出来的。相当于一线奢侈品给姑苏雅集代言、相当于众多真正的国际超模给姑苏雅集代言!


这场活动场地也非常小,但是传播面非常广。


无数人想挤进去,都没给面子。


也是一种“利诱”啊!


那种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奢侈品发布会,苏州见过几次?


那种一线奢侈品纷至沓来的发布会,苏州又见过几次?


期待感拉满!


我觉得房地产营销,乙方是其次,主要是甲方


包括甲方的想法、甲方的执行力,乙方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辅助者,提提意见、干一部分的执行工作。


前面提到的万科、龙湖、金茂、绿都等等,其实甲方营销人员都非常专业,充满着想法,并且坚决的执行下去。


而像我们信玉堂,只能完成份内的推广工作,说白了无非文字、图、视频,最多加几份ppt。


说的更简单一点,如果甲方好说话,什么都行,我们乙方很容易偷懒,那也出不了好东西,或者说甲方比较难说服,不听外部的意见,也取得不了特别好的效果。


大多数的创意与推广,都是甲乙方共同完成的。


甲方牵头,乙方做辅助。


包括信玉堂的“自我推广”,我可以很潇洒的说:都是我牵头完成的!


我想要什么内容,清晰的表达给同事(比如,信玉堂春晚不要唱歌类节目),而同事能给我不一样的更好玩的表达方式,则要感谢他们。


同样的,甲方要把楼盘做好,团队非常重要,特别是一名优秀的营销总,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会听取乙方的意见,充分调动他的资源,这样楼盘才能做好啊!


协作很重要!默契的配合更重要!


信玉堂2012年8月份创建,当年只招了两个小姑娘,一个叫张忠玉,一个叫夏青,后来张忠玉生二胎之后就正式离开了公司,夏青则坚守了12年,现在是信玉堂的股东。


在我们2023年大裁员的时候,赔偿实打实的300多万,为什么?是因为好多6年、8年以上的同事,大家在这么多年里,建立了深刻的革命友谊,协作默契都非常好。


即便是部分人已经分开了,依旧是好兄弟。



//

第八章:这章不讲地产营销


到了2018年,信玉堂已经建立了8大模块:


网推(苏州信玉堂、无锡信玉堂、上海幸遇堂)

视频(南梦宫)

程序(草帽互动)

新媒体大号(信玉堂地产、苏州苏州)

活动(彩旦文化)

企划(意外广告)

其实还有信鸽科技、有房科技、严选好房、信策堂、徐州公司等一系列子品牌,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在2018年,我遇到了最恶心的甲方:中南世茂。(世茂中南区域,主要是南京、安徽等地,跟中南没有关系,就世茂)


那一年,我们去“投标”他们的新媒体运营。


提报其乐融融,然后就开始推进工作,当时他们要做一个邀请函的h5程序,让我们各种改、各种设计,周末也被揪着去改。


我们小乙方总归服务好,很努力的去改了10天左右,世茂也很认可,顺利的发布了。


当时以为这活都在干了,那肯定合作是敲定了。


没想到,在我们定制的h5程序发布出去的第二天,中南世茂的对接人跑来跟我们说:“不好意思,我们没有选中你家”


不是,你没选我们家,那让我们干活是几个意思?


我们加班加点的给你做事,事情你也很满意,h5程序你也发布了,怎么突然翻脸不认人?


我当时都炸了!


如果说你们还没定标,让我们做程序,也说的过去,当试验一下我们信玉堂能力够不够嘛。


但事情刚做完,你们把我们辛苦做出来的程序,愉快的在发布,你几个意思?


相当于你进了饭店,点了一桌菜,你要是没吃,退也就退了,你都吃完了,说你不给钱?


当时因为跟世茂合作还蛮多的,我只是生成了一个可以改的临时链接(用关键字回复生成的文章),把整件事情描述了一下,没想到爆火!


无数的自媒体大v、房地产从业者(特别是乙方),都转发帮我们抱不平!


世茂一下子慌了,试图问我能不能付个两三千块钱(那时候的市场价差不多就这么多)。


我当时一口回绝!(其实我当时内部说过的,如果说世茂大气一点,付个一两万,我P都不会放一个,做生意么,求财!)


事情太火,其他世茂的人也来打招呼,特别是苏州世茂的人来跟我说了,关系一直很好,我想想就算了。


只是当时发布的是临时链接,是删不掉的,但是可以改文字!


我把所有文字删掉了,然后发了个声明:不接受中南世茂一分钱,也不再接受他们的任何招投标。


毕竟我们服务的都是开发商,一点小事上纲上线,得罪的不仅仅是世茂,更是所有的开发商都有些怕我们了。


其实在信玉堂历史上,遇到过很多龌蹉的开发商。


比如同样在2018年,弘阳地产某项目的营销总,一口台湾腔,跟我说要做一个大屏的楼盘互动设备。


简单来说,就是把信玉堂日常在手机、ipad上做的微楼书+程序系统,放到大屏上,这个我们能做,不过费用比较高(主要精度与服务器带宽要求高)。


正常耗时个把月是要的,报价什么的也给了,我忘了多少钱。


然后,这位营销总让我们先买个大电视机!


92寸的!一万多块钱!


我说我们做程序的,不是卖设备的,去先买这个不合适吧?


可是对方坚持让我们先买!


我说合同、价格都没给我们敲定啊!


他说没事,价格他认可,没问题的!


我们也只能硬着头皮,把电视机买了,两个人抬着都有点累的那种。


买完之后,放到售楼处,那要开始做程序了吧?


可是价格还没定啊!他说去走流程,让我们先做!


然后进入无休止的修改。


这种类似网站的程序系统,涉及的内容很多,品牌的、项目的、历史的、价值点的、各种动态效果的……


改了差不多半个月,然后对方慢慢不回复我们消息了。


我慌慌张张的去问,说流程还没好,让我等等。


等了有两三个月,突然告诉我:不做了!你们把电视机拖回去!


卧槽!那么大个电视机,我拖回来干什么?


但是没办法啊,白做的事情只能算倒霉,电视机我们贴钱买的,总归不能白给他们啊。


更恶心的来了!


我们叫了货拉拉,去售楼处发现,电视机已经被打开,非常随意的堆在仓库里。


接上电源,发现一半的屏幕坏了,就是一半屏幕有正常画面,另一半屏幕全是花的。


我尴尬的跟那位营销总说:“咋整?”


他轻飘飘的说:“没事的,你拿回去修修,总归比买个新的便宜,回头我再找机会跟你们合作,总归想办法给你补回来”。


继续硬着头皮拖到公司。


找售后的人来看,说修一下就要换屏幕,八九千!


吐血、吐血、还是吐血!


一个电视机一万多,修一修八九千!


不修了,扔了!


更惨的来了,没过多久,一两个月吧,这位营销总走了!


我们信玉堂的很多老员工都记得那台电视机的,就放在我的桌子旁边,每天都在提醒我:“生意不好做啊!”


还有恶心的开发商,比如新城。


我们在2020年给他们做了服务,差6万块钱没付,拖了足足三年,在2023年我迫不得已起诉了。


事实证据都很清晰,法院也不含糊,新城的法务也没纠结,在2023年11月开庭约定,在2024年6月30日前付清。


那行吧。


结果我等到6月30日,没人付钱,到7月2日,我发微信问对方法务,发现我被拉黑了!


我就打电话,电话无人接听。


怀疑是把我电话也拉黑了,就换了手机打,一样没人接。


估计这名新城的法务已经不用这个手机号和微信了,相当于重新做人了!


当时我相当烦,其他家如果说到了法院约定的时间没付,也好歹跟我们说一声,你这直接拉黑、失联是什么意思?


我只能到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告诉我,这家新城苏州的子公司聿盛,申请强制执行的人多达几十家。


现在他们法院都联系不上,只能等。


哎,自从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期,我们信玉堂遭遇了很多暴雷房企的钱要不到,包括恒大、泰禾、融创、阳光100、阳光城、新力、中南、金科、当代……,还有很多名字比较小的房企,不提也罢。


像泰禾,我去开庭的时候,对方都没有人来!法官告诉我,这家已经没有可以执行的财产了,每次开庭都没人来,胜诉也没有用。


无数个房企失联,找不到人,起诉无门。


像新城的起诉是我管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这起,还有一件,也恶心的!


就是当时新城客服,找我们做运营服务,然后用了一个“上海鸿韵”的企业抬头,也没签合同,做完让我们开票过去的,结果一晃三四年没消息。


我只能提起起诉,这个上海鸿韵的法务倒是来了。


然后跟我说,他们没有邀约我们做相应的服务!


我拿着聊天记录,你看,这个人让我们服务,让我们开票给上海鸿韵啊!


鸿韵的法务说:这不是我们公司的人。


法官当着双方的面,给这个当时新城客服的对接人,结果对接人说:“我从新城离职两年多了,你们不要找我”。


法官也很无语,更无语的是,这名对接人说她当时入职的是“新城控股”。也就是说,她确实不是上海鸿韵的人。


我只能问法官:这事咋弄?


法官说你这个很复杂,除了对接人不是上海鸿韵的,当时我们运营和服务的平台“沪苏新城控股幸福会”这个号,认证主体又是苏州新城万瑞!


人、钱、事,全部都是乱的!


其实干过地产的都知道的,就是项目公司会很多,用这个抬头签,用那个抬头认证,都是很常见的。


关键是这名当时新城客服的对接人,根本不搭理我们,也不想管这个事,离职好多年,我哪怕是直接起诉她,也没有用。


这笔账只能不了了之,自认倒霉!


实际上,我们这种小乙方,钱收不回来,而服务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那都是真金白银花了的。


公司账收不到,贷款也得给员工发工资。哪怕现在信玉堂缩小了不少,但依旧还有几百万的贷款。


//

第九章:这章讲房地产与经济


2019年,苏州楼市还可以的,至少从2016年的楼市整顿之后,出现了恢复迹象。


一方面是豪宅开始涨价,特别是园区的,蹭蹭涨,恍惚之间冒出来了10万单价的房子,我们当时都觉得不可思议。


另一方面是苏州人开始去外地买房子了,去无锡、去无锡、去湖州等。


我记得当时有个机关领导还问我,湖州能不能买?


我说别了,这泡沫有点大。


但他没听我的,还是悄悄去买了。


后来肠子都毁青了。


其实房地产从业者也看不明白的。


我在这个行业快20年了(销售公司4年,开发商4年,创业12年),到现在我都不敢肯定我看的就准。


从惯性的角度,我觉得房地产市场还有缓回去的可能性。


但目前短期一两年内,很难有转机(撰文时间:2024年8月)


从流动性的角度,现在整个经济是暂缓的状态,货币流动性极差,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经济要好,一方面是货币总量(对应商品交易量),另一方面是货币流动速度(对应物价水平)


费雪方程式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大大降低,商品交易量大大降低,而货币总量无法变化(印钞票是没有用的,那提高的是货币绝对总量,核心是钞票的相对价值总量),房价持续下跌就很正常。


目前需要提高的是货币流动速度,而对于老百姓而言,原来最大的货币流通,就是买房。


老百姓几十万几百万的付给开发商,银行匹配相应甚至超出的贷款(信用货币),开发商用来支付各类费用,货币流动能够很完美、很迅速的飞向千家万户。


当老百姓不愿意买房了,银行的钱也贷不出去,整个经济怎么可能好?


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早在六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个神秘的东西:伊拉克蜜枣。

那个时候物资匮乏,甜的东西都是限量的。

而这个蜜枣很甜。

于是国家进了很多这个东西,并且炒的很火热,价格也很贵。

就是有钱的人纷纷去买,刺激了当时的货币流通,提振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后来就是房地产的天下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房价蹭蹭涨,所有老百姓有钱就买房。确实这房价涨幅也给老百姓建立了信心。


只不过后来房地产开始管理,特别是三道红线之类的管控,瞬间击溃了民营房企。


而一个市场,如果说没有普通人参与进去,没有那群充满着活力、满身鸡血的民营公司参与进去,一定很难盘活。


现在是国央企的天下,虽然他们也在“民营化”,就是越来越卷、越来越累,一个人要干三个人的活,还不能走,走了没地方去了。


房地产行业里面“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越来越多。

所有地产人都在抱怨:“还能干啥?”


日本曾经在90年代初房地产泡沫破裂,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而中国是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


那么,大势如此,何以为之?


我也来放5个P:


首先,需要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虽然现在利率已经是历史最低了,但我感觉要提升经济流通速度,得让老百姓觉得“钱存在银行没有意义,一定要买东西来抵御通货膨胀”


而买什么能保值?

股票?不会玩!

黄金?这一年涨了不少,但波动幅度大。

国债&基金?那还不如房子!


但房子金额大啊!

那就拆分!


其实中国试运营了很多年,就是房地产的证券化:‌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这个东西现在在中国主要是对基础设施来试着弄的,其大前景其实是把商业、住宅之类的房地产,进行运营的一种方式。


你不要简单的把‌REITs当作分拆房产,而是把房产运营收入作为回报的一种基金方式。


这对于房地产的长期投资价值肯定是有好处的。不要单纯把“房价涨了”作为唯一的回报方式


其次,继续降低买房门槛


肯定有人说降低土地成本、降低房价,不就行了?那降的是房价,房价只要是下降的,一定还是没人买,永远没有底线。


而一旦房价继续降,中产阶级的生活就变的举步维艰。


因为房价降了,现在已经有人开始摆烂,不还房贷了,反正不买房了,征信有个卵用?


我觉得要给人“涨价”的预期,才能提升房地产行业的活力。


在没人买房的时候,就该继续降低门槛!


首付1成也可以买,只要评估你能够付得起贷款!


年龄到50了,给你贷款啊!


买房的各类税收,降啊!现在不降,以后都没得收!


什么限购、限售,全部取消掉,你买100套也行,只要你愿意出钱!

当年温州炒房团,以几个人就能带动一座城市嘎嘎买房!


先得让房价起来一点!


第三,鼓励房地产行业的创新


其实现在已经有一些创新的养老地产、长租公寓等出现,但房地产作为一个大宗商品,我觉得还有很多可以创新的地方。


但我觉得空置房产的用处其实很多,只要出现这个召唤,一定有人想出办法。主要的办法是得让有钱的人和企业,愿意“持有房产”!


那么,租金收益的提升,会促进这件事情!


怎么让租金涨上去?补贴啊!


大企业愿意持有房产做员工宿舍,那减免税收!


有钱人愿意持有房产,哪怕是空置,减免税收啊!


最早‌REITs的出现,就是给有钱人避税的。


第四,重新鼓励民营企业入局房地产


现在房地产市场一潭死水,就靠央企国企苦苦撑着,需要一定的新鲜血液。早年房地产为什么火?只要有钱的大企业(主业不是房地产),都去拿地!


拿地就是一波货币的流动。


而这些企业又有力气,拼命干,做出来的产品又快又好。


房地产才进入真正的黄金时代。


现在很多民营房企都挂了,特别是周转率太高的企业,那是因为在野蛮生长的时代,不择手段的举债,现在房价一下行,就只能躺板板。


而这些人都很好用的。


早年的豪宅,8成都是民营房企做出来的!


现在就要继续鼓励,并且选取一些标杆出来,刺激一下市场。


第五,提高老百姓收入


这个提高不是简单印钞票,而是实打实的提升老百姓的收入。


通常情况下,在经济萎靡不振的时候,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很多国外都是直接印钱,然后用这个钱去做一些建设,比如修路吧,然后付工资,钱就到老百姓手里了。


简单来说就是“以工代赈”。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中国发货币的制度不一样(买外汇发币制),不可以随意发币,所以比较好用的方式是降准,就是降低准备金,但目前看效果不怎么好,银行钱多了,也贷不出去。


我觉得当前中国需要扶持的小微企业(像信玉堂这种,嘻嘻),他们生活最为困难。包括税收减免、服务外包、金融支持什么的。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很多政府机关的活,基本都是有关系的大企业来做,小微企业根本没机会,公开招投标很多年,但实际执行有多少?


现在中国有无数的小微企业,都在艰难度日。


我觉得只要确实在养人、在做事的小微企业,他们都值得被鼓励。


5个P,就听听响。


不是我们老百姓能够去执行的。



//

第十章:消失的三年


自从2019年12月,武汉爆发疫情,到2022年年底正式放开。中国这疫情三年,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地产人都没做什么。


虽然信玉堂在2019年达到巅峰值,到了170多人,营业额突破6000万。


全国覆盖超过40个城市,当时百强房企榜单中,我们竟然合作了92家!


当然了,看起来也是红红火火,其实并不怎么赚钱!成本也越来越高!


紧接着,房企开始暴雷,信玉堂的款子收不回来,业务量也开始萎缩。


然后,疫情期间,支出一分没少,收入完全跟不上。


打击是一轮接一轮。


百强房企死掉一半以上(可能不止一半)。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老同事,因为他们家绑定了几个大客户,这几年离奇的经营还不错!


人数也近100了。


我说:“你别骄傲好吧,我们之前大客户多了去了,但是当大客户没业务了呢?人是你最大的成本,一定要控制好,否则你裁人的时候,才能真正后悔当初的莽撞”。


信玉堂历史上,做过好多次的“突围”,全部以失败告终,每次突围都亏个几十万、上百万。


这么想的话,当初信玉堂能够活下来,也算奇迹了。


我看了一下,在2021年公司半年度总结上,出现了将近20个抬头:

苏州信玉堂、无锡信玉堂、上海幸遇堂、徐州信策堂、南梦宫影像、草帽互动、彩旦文化、新媒体事业部、信鸽科技、幕后白手、意外广告、来玩音乐、燃音堂、严选好房、信策堂不动产、东方星海、自己装app…很多都是搭了钱进去试错的。


回想我当时创建信玉堂,运气真特么好!


当时我在开发商花样年,已经是一家非常不错的房企了,企业非常扁平化,管理架构很合理,一个萝卜一个坑,累肯定是累的!


当时觉得“开发商太卷,一年时间只休息了一个整天两个半天”(我离职时候写的一句话),不想去开发商了。


也不想去销售公司,那时候博思堂还风生水起,还有博思堂一群老同事出来创建房多多,也做的很好,但我觉得销售公司也不好做。


那么做什么呢?


当时一个触动是某平台的微博还是论坛,曝光了我们项目漏水,集团要求我一周之内解决这个负面!(你看那时候民营房企多么重视品牌?)


我把对方负责人叫过来,说他们最低年框32万元,行!合同拿过来!当天就给他签了,很顺利地解决了。


而我当时想,如果说这种前期网络维护做的好,根本不用花这个钱。


当时微博和论坛都挺火的,于是我就从这块下手。


第一个项目是佳兆业的微博运营,4500一个月,第二个项目是朗诗未来街区,6000块一个月运营论坛,第三个圆融星座的微博,8000一个月做微博什么的。


再到后来,差不多在2013年,微信公众号开始出现,我们就顺理成章的开始干这个。


我那时候有说一句话的,老信玉堂人都知道,我说:“未来官方微信公众号,会成为房企的标配!”,就是每个开发商、每个楼盘,都会用。


没想到后来真的变成标配。


最开始接的项目是1万、1万5一个月,后来才到了前面提到的苏州龙湖给2万一个月!


当然了,我们那时候技术体系还是很牛的。比如说微楼书(一个框架式的h5程序),这个东西刚出来的时候,上海一家公司的负责人找我,说2万一个,让我找开发商推一推。


资深程序员的楼圣海说:“这东西顶多值2000块,一个晚上就做好了”。


于是我们就送!


就是开发商给月费,我们直接免费做!


包括那个给万科的带客通,别人10万一年,我们2万用终生!


后来公众号的运营要求逐步增加,从文字变成要有设计感,正经企划出身的王小虎来把关,又开始要视频,俞进慎、孙希春来了。


老鱼在信玉堂管过的事情特么多,也是公司股东中跟我最亲密的一个(我俩长期一个办公室,对面坐)。


最开始管项目的,后来也让他管视频,更多的是他在尝试很多新的突破点,他这人脑子好,激情又高,所以很适合开发新业务。


你如果把文章读到这里,我觉得可以提一下X先生,我们信玉堂的第六位合伙人,也是上海幸遇堂的合伙人。


前文未曾提到过他,说实话,他跟我的这次合伙,并不成功。


X先生早年在华润、正荣等房企,做到了区域营销总级别,无论是资历与年龄,还是从能力量级来说,是超过当时我们信玉堂的另外五个合伙人的。


犹记得第一次跟他去上海某个楼盘上开会,他侃侃而谈,哪怕是刚刚了解这个项目,他都能精准的讲出这个楼盘该怎么做、卖点是什么、客户是谁……


从后来上海幸遇堂的发展来看,他的能力确实比较强。


应该是在2016年年底,X先生慕名到信玉堂拜访,他老婆是之前我们信玉堂一直合作的,他经常听到他老婆提到这家公司。


而当时他从房企出来,打算创业,于是前来聊聊想法。记得当时他找的是楼圣海,不过当天楼圣海不在,这甲方的老公来了,我自然好生接待。


一聊下来,他对我们信玉堂短短几年的发展很认可,对我们几个合伙人也很认可。


于是,我随口就问了一句:“要么,您加入信玉堂?成立信玉堂上海公司?”


当时信玉堂好像已经六七十个人了,而且正在尝试开辟上海公司,我带着一名同事在上海各种拜访,也有好几个项目了。


来的很巧,所以一拍即合,成立了上海幸遇堂(因为信玉堂三个字在上海没注册的了,就改名成为幸遇堂了)


之前我们无锡分公司、活动公司、技术公司等分公司开张的时候,都是负责人占股30%,而X先生资历深、能力强,所以我直接定了给他40%。


上海分公司风风火火的成立了,苏州出钱、出了一个团队,直接开赴上海。


短短几年,上海公司已成成长到六七十个人,营业额也在千万级别。


但中途一直磕磕绊绊,先是X先生要增加股份,行吧,苏州总部逐步减少。


紧接着以财务支持力度不足,拿走了u盾。


然后总公司的年会(信玉堂春晚),上海公司也只派几个代表来参加,公司半年度旅行也独立行动。


上海公司周年庆的推广画面上,已经没有了“信玉堂”三个字,只显示上海公司名称。明显,离苏州总部越来越远了。


在2021年的年底,洽谈拆解了算了。


谈判我都没去,也不想去,我是一个希望公司蓬勃发展、人丁兴旺、协作愉快的人,这要跟上海公司拆伙,我不去。


楼圣海和王小虎作为代表去跟X先生谈的。双方清算,之前上海公司开业到现在,从苏州公司支出的借款,以及苏州公司剩余的股份退出,约定了172万的款项,上海公司在2022年年底之前归还。


双方协议签订,苏州信玉堂也正式退出上海公司。


可是到了2022年年底,一分钱没有收到。


到了2023年,我偶尔会催一下,记得有一次公司工资不够,我说能不能想办法还个5万10万的,也没有下文。


到了2023年下半年,我们实在没办法,提请了起诉。


结果X先生说:你要这么弄,我就申请破产,先赔偿员工,再还上海的贷款,反正我名下没有资产,你们什么钱都拿不到。


我当时真的很不爽,坚持起诉。


最终,X先生还了80万,我们算了,也不想折腾了,就当成立个分公司亏掉的吧。


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合伙人非常非常重要,相互之间的默契、信任度、诚信度,这些是首要的,其次才是能力互补、资源互补。


我见过多少合伙人拆家的时候,打的鼻青脸肿。


我们这损失的92万,不也是大家都鼻青脸肿吗?


如果公司运作的很好,大家都有钱赚,合伙人之间顶多为分配不均闹点别扭,但如果遇到经营不好,合伙人之间就很容易出现各种矛盾。


要有心大的,我自认为自己心比较大,也很粗糙。就像我基本不管公司的钱,曾经也管过几年,老是发现钱少了,烦的很,后来就让他们去管了,每个月我只要问一下够不够发工资,如果够,就没事了,不够,该贷款就贷款。


我在做“开源”这件事情,到处刷脸、洽谈业务,至于“节流”这件事情,让别人去管,信得过就这么做,没必要纠结。



//

第十一章:重新开始又有何难?


2023年4月份,信玉堂终于决定裁员与阿米巴化。


这件工作全部交给了楼圣海和王小虎去办,自己躲的远远的。


一部分人裁掉了,一部分业务阿米巴化,就是公司只收点管理费,我则带着夏青等一批人,继续着信玉堂的业务。


楼圣海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收款。当时看有1600万的应收款,觉得嘎嘎收回,应该还是挺有钱的。


可是实际后来才发现,好多暴雷的房企,钱根本收不到,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累计下来目前已经彻底收不回来的应该近1000万。


剩下的600万收回来了一部分,还有一些估计也悬,就像前面提到的新城这种,本来觉得证据确凿,对方也没有暴雷,应该没问题的,没想到我被拉黑了。


不知道最终能收回来多少。


2023年收回来的钱,主要用于员工赔偿了。


2024年正常开支在走,每个月反正够活就行。


不过,信玉堂的业务还在继续。



首先是最擅长的新媒体运营业务。


这块因为最熟悉,所以还是很不错的,只不过之前主要在公众号领域,现在转成了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


平台属性发生了变化,表现形式也就发生了变化,会主要以视频为主。


所以第二块业务就是视频业务。



信玉堂是2014年就开始了视频业务,当时是开发商对视频的需求越来越多,2014年俞进慎进来后,就在推进视频业务。


拍过的视频多达几千条,从很短的小视频,到登陆央视中秋晚会的苏州虎丘庙会宣传片(这个片子牛批的很,老鱼是总负责人),从几千块的小单子,到上百万的大视频,都做过。



第三块业务是媒体推广。



信玉堂地产这个号,当年也是我来起的,那时候写作风格犀利,爆过几十条百万流量的,我记得当时第二篇“暗黑电商史”,讲述了房地产电商发展历程,转发都好几万。


后来写龙湖、写万科、写各大开发商,爆款连连,几十万粉丝嘎嘎香。


还涉及到视频号、抖音号、直播等,所以媒体业务在信玉堂还是很稳的,当然也得益于现任信玉堂总经理夏青的悉心耕耘。



第四块是房地产活动。


房地产现在结款慢(动辄一两年才能收到钱),所以房企的活动我们都是挑着做的,主力团队与经验,都非常丰富。


活动公司都知道的,最烦的是垫钱,就是开发商的钱还没结算,我们供应商的钱要尽快结算才行,所以压力其实也很大。



第五块是销售类业务。


这个事情也是机缘巧合,在2020年左右,信玉堂当时粉丝多、客户多,就想自己开个中介门店,就找了熟人贝壳某门店店长恺哥他们来咨询的。


后来就直接给他们投了一些钱,成为门店股东,有客户就往里面导。当然,现在房地产行情不大好,据我们统计,之前带看12组客户能成交一套房子,现在要带50组左右才能成交一套


其他可能还有一些零星业务,比如程序开发、话题炒作、ai技术等等。


人数回到10年前,我还是那个满腔热血的创业者。


我们以平凡的心态,重新带领信玉堂往前走。


不确定能不能回到当年的辉煌,但我相信三个内容:


首先,房地产还是有希望的!


这个不仅仅是我们这一家小公司的生存危机,更是中国中产阶级的生存危机。


前几天看到一个网友说,之前他300万的房子,跌到了120万,他只能让法院拍卖了,亏只能认亏,但没有力气继续下去。


房价的下行,让中产阶级没有了生活的动力,都开始躺平了。


目前失业率持续上升,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大概率未来会进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失业率的下降。


而一旦产生了预期通货膨胀,人们就开始花钱。


只要有一点点的保值预期,房地产就会重新进入老百姓视野。

这个是历史的车轮,不可逆的。


房地产在中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定是有希望反弹的。


其次,新媒体运营会成为标配!


现在很多开发商都在尝试这件事情,自己开抖音、开小红书、发视频号,让无事可做的销售员每天直播。


但这个新媒体平台技术门槛其实挺高的,有没有网感?有没有流量?有没有违规?……


我们其实摸索了很多年,也在很多开发商那尝试过,所以经验上肯定比开发商知道的多。


当每个楼盘、每个开发商,都发现自己做的并不好的时候,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有很多兄弟劝我去其他行业试试,我何尝没有试过?只是其他行业我们真不熟,做起来费劲的很。


而房地产驾轻就熟,我瞄一眼就知道这个楼盘该怎么定位、怎么营销。我们只是用新媒体来承载这些想法而已。


第三,皇天不负苦心人。


这个标题取的有点哀怨是吧?其实我是要表达是,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做事情,总归是有回报的。


虚的东西玩不来,也瞧不上,就像有人叫我去割韭菜,我坚决不去,讲课也不收费。


不是我清高,而是我内心深处觉得虚的东西不长久。


而我们信玉堂熬过了12年,已经打败了无数的困难,也战胜了无数的公司,更征服了无数的开发商,就踏踏实实做事情。


做好服务、做好内容,市场是有反应的。


在信玉堂进进出出上千人,我相信大多数对公司还是很认可的。


而信玉堂服务过的几千个楼盘,我相信大多数也是认可的。



//

第十二章:人生与企业哲学


终于写到了第12章。


我最开始计划是写信玉堂的12年,后来写着写着,讲了很多公司的琐碎事,特别是消失的三年,一不小心把三年都写完了。


对于最后一章,我觉得该对做企业、做人,讲一些自己的认知。


先说做人吧。


首先,人要多读书。


我比较佩服的三位“读书人”,一个是合伙人俞进慎,一个是老弟兄周菊民,还有一个是谷子老师,没事我们还经常分享好书。


小时候因为不想做家务,经常蒙没读过书的爸妈,说我在读书,实际上在看小说。长大之后,我什么书都看,从小说到历史,从财经到传记。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书已经是我的习惯了,把手机调成黑夜模式,亮度拉到最低,看微信读书、番茄、七猫等等,看到睡着为止。


曾因《云边小卖部》感动到泪流满面,也曾看传记而热血沸腾,更因为看到一两句深刻的话,而思考好几天无法入眠。


别看我慢条斯理的,好像很理性,我还记得当时听福禄寿乐队的《玉珍》这首歌,也是泪流满面,这首歌写的是外婆,而我外婆过世的很早,早就不记得了。


而感染我流泪的,更多的应该是那首曲子的情感,真的太浓郁了!


再说看书,我发现读一本书,其实管不了多久,顶多一个月,也就忘记了,所以就要持续读、持续读,那就一直有新想法了。


其次,给自己一些强制性规划。


有很多人有跑步、健身之类的习惯,每周要跑几趟,要跑多远之类的,我半月板也不好,所以运动此生与我无关。


我的强制规划,比如曾强制自己去考mba,那时候,觉得emba纯社交,我玩不来,所以强制自己考mba,也不去上培训班,纯自学,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上海交大。


读了一年我就退学了,倒不是学那些比尔盖茨、乔帮主之类的名人“中途辍学发展事业”,单纯的因为我觉得课程不适合我,很是没劲。


加上学费又贵,四五十万,好在交大的学费是一年一年交的。


我感觉到备考的那一年,很充实。


后来我还强制自己去备考中级经济师,纯自学,备考了半年也顺利拿到证,耗资巨款100多元(没有“万”字,报名费100多块钱)


好像当时是看到王石还是谁的一本书(你看,读的书都会忘记),书里面有给年轻人的几十条忠告,就有一条,说考个经济师,我就去考了。


对于创业者而言,这种学历、证书之类,没啥用的,只是我觉得这种强制自己学习的经历很有意义。


当然,我还想强制自己去好好练吉他,坚持了数次,每次两三天,都没坚持下来。


第三,给自己贴一个标签。


你是干嘛的?你的能力是什么?你是什么样的人?


这些都是标签


其实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做产品,都得有自己的标签,你可以围绕这个标签“延展”,但不可以乱来,乱贴标签人家不知道你是干嘛的。


所谓延展,就是在你主标签之外,再干点有关联的事情,就像信玉堂干新媒体的,后来开视频公司、活动公司、互动技术公司,那都是延展,再比如搞乐队,那也是创意,比如每年新媒体会发声,更是新媒体的延展。


人其实更要标签,你是做什么业务,别人想要这个,自然会找你。


我一直觉得“跑客户”和“客户上门”完全是两个概念,你跑10个客户,抵不上主动上门的3个客户。


那么就要建立自己的标签和专业性,让自己、让企业,有主动上门的客户。


第四,做问心无愧的人。


孟子先生都说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管别人咋样咋样,自己是不是做的足够好?你改变不了别人,就要改变自己。


先自己做到问心无愧,你就可以坦然了。当然了,我也不是圣人,至今也有很多问心有愧的事情,只是我还是一再请求自己尽力而为。


当你回味到自己有问心有愧的时候,你就真正的成长了。


有些“愧”没办法弥补了,那也只能就这样,尽量让自己下一件事情尽量不要有愧。


第五,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要知道不做什么


这个世界上,人分三个类型:


  • 第一种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种只能自己慢慢想。

  • 第二种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知道自己不做什么”,这种人挺值得佩服的。

  • 第三种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不知道自己不做什么”,这种最可怕,就是你管的太宽,啥都要事无巨细的去干涉别人的想法,自己累,别人更累。

很多矛盾的产生,包括夫妻、合伙人、伙伴,都是因为某一个人不知道“不做什么”,导致产生分歧,因为有很多决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观点其实最终哪个好、哪个坏,不到最终并不知道。


而实际上放手一点,给对方的决策权大一点,反而能促进对方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特别是在管理层面,有很多下属、乙方,已经被训斥的完全没有积极性了。


第六,焦虑个屁啊?


焦虑如果有用,这个世界都是“结节”(因为焦虑容易产生结节)


我们无法控制不焦虑,我也曾遇到彻夜睡不着,想这想那的,实际上到第二天还是解决不了。


经历了无数的事情,我慢慢觉得一定要控制“焦虑”。


我们努力做事情,但不要因为事情没做好而焦虑,因为焦虑并不难解决问题,有这个时间,不如起而执行。


记得有一次也是焦虑的不行,我凌晨四点钟爬起来,写了一篇文章,现在想想都无语的很。


心态放平和一点,该吃吃,该喝喝,强迫自己去做点事情,也不要思来想去。


第七,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患得患失


这句话是俞进慎分享给我的,一直印象深刻,虽然我们俩都达不到这个境界,但是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


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觉得自己老牛逼了,要怎样怎样,梦想是要有,但脚下的事情要踏实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不要妄自菲薄,很多人自信心不足,开会都不敢讲话,只要你大胆的去表现,你才能真正的成长,讲错了又如何?顶多被责怪一句,但你成长了啊,责怪就当耳旁风。


不要患得患失,这个是焦虑的主要来源,整天跟怨妇一样,真的,没意义,这个是当前社会非常常见的现象。


第八,谦虚谦虚再谦虚。


苏格拉底都说过: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适度的吹牛可以提高认可度,就像适度的通货膨胀能刺激经济增长。


但这个“度”非常重要。


我觉得做人还是要谦虚的,你实现过的丰功伟业,可能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你努力帮过别人的辛苦付出,可能在别人眼里一钱不值。


所以“谦虚”是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态度。


第九,执行力比思考可能更重要。


就像现在这萎靡的环境,很多人整天在讨论干啥干啥,只是纯粹在思考,在讨论根本无法落地的想法,讨论根本没有资源的业务模式。


我觉得无论是人还是企业,赶紧去做啊!

就像有人说新媒体好赚钱,说直播好赚钱,你先尝试着发几条视频看看。


有一位老弟兄从开发商副总级别离职,说要做房地产新媒体,找我合作。


我说这样,你一个月内做出3条内容,拍三个楼盘,如果拍出来,就合作,行不?


他觉得肯定没问题!选中的三个楼盘,都能找到人,而且肯定能去拍,一个月拍出来完全可以!


实际上,最终就拍了一条就停产了,也没发布,事情就黄了。在我看来,执行力比什么都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啊!


第十,多一些忍耐。


人生何处不风浪?无语的合作方、无语的同事、无语的家人……


如果不爽的话,你要想清楚,如果你有“有他没我”的决心,那你就无须忍耐,如果说最好是“有我没他”,那不好意思,对方不走,你也不走,你只能忍耐。


忍耐不仅仅是保住你自己,更是你身心的锻炼!


当你忍耐的多了,你会私下骂几句,再笑脸相迎,并且非常顺利的完成工作。


很多人受不了委屈,其实有多大事情?过小段时间就忘记了。


小时候老师对你的压迫,你记得吗?


当时你是不是还想着“等我长大了,我弄死你!”


现在这位老师在不在人世?都不知道了。


差不多了,对于做人就写这么多,回头有机会再写。


再聊聊公司经营。


其实前面也提到了很多,我就不做过多展开了。



首先,公司经营的业务还是要踩风口。



雷军说“站在台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马云也说了:“台风过去了,摔死的都是猪”。


早年中国迎来人口红利+经济增长,那是“台风口”,开发商一日千里,赚的盆满钵满,那时候一个楼盘不赚个几个亿,都不好意思在饭桌上说。


后来“台风过去了”,民营房企大量暴雷,在2024年上半年中国房企榜单前十里,就剩滨江排名第八、龙湖排名第十。


滨江作为区域性房企(以杭州为大本营,华东为主),成为民营房企第一名,其实这是房地产行业的悲哀,当然,也是滨江稳健的经营保住了民营房企的颜面。


信玉堂当年趁公众号需求的东风,年年翻番,也是站在风口上。


每一家公司的业务,最好是走在未来趋势上,如果是传统业务,除非抱到大腿,否则没啥意思的。


当然了,趋势大多很难看明白。



其次,踏踏实实做事,别幻想。


其实很多伟大的公司,都是在踏踏实实做事,再加上一些运气,运气好就变成大公司,运气不怎么好就勉强活着。


身边有很多企业成长非常迅速,那是运气好,不要认为自己能力多强,什么99%的汗水加1%的天赋,纯扯蛋,我觉得企业要作大做强,50%的汗水加50%的运气。


我们无法预测自己能不能占据50%的运气,那就把50%的汗水先浇上,我相信50%的汗水,至少能保持公司能够正常运营。

至于运气够不够好,那看上辈子有没有行善积德。



第三,利他


企业要有利于客户,客户才会付钱给你,要有利于员工,员工才会好好工作。


你要产生“利他”的价值,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


所以我一直认为踏踏实实做事,才是一家企业的生存根本,忽悠一次两次可以,忽悠久了,把自己也给忽悠瘸了。


非常常见的是“杀熟”,就是公司一开,你的产品和服务能不能产生价值还不知道,你就先找熟人来做,“支持一下、帮忙一下、分点钱”。


对方其实压力挺大的,到时候没效果他也不好交代。


所以最好是你的产品与服务,经过验证确实能够产生价值,再去理直气壮的推介,我相信无论是客户,还是员工,都没有压力。


我其实挺排斥“员工”和“下属”这两个字眼的,在一家公司里,大家其实都是平等的,你在努力工作,同事也在努力工作,你经验丰富,你拿的也多,同事经验少一些,赚的也不如你多。



第四,重视“人”,特别是他们的积极性。



我记得3g资本帝国那巴西三剑客,招人的时候遵循“psd原则”,其实是三个词语:


Poor,贫穷的,就是这个人才最好出身贫寒,通常情况下,这种人的抗压能力都强一些。


Smart,聪明的,他们通常选那种高学历的,类似中国的985、211大学毕业的。


Desire,对致富成功有强烈渴望,这种人才最好。


当然了,巴西三剑客有钱,所以想要什么人才都行,而普通小公司,招人都难,更何况从中挑选?


但这并不妨碍对人才的重视。


每个企业都应该重视有才华的人,并且给予职位、金钱方面的激励,他创造的价值,甚至能够覆盖冗余的人员成本。


至于积极性怎么提升,每家公司不一样。



第五,精益生产。



虽然很多人读《褚时健传》,看到的是他坎坷的人生,多么多么苦,但我看到的是只有四个字:“精益生产”


无论是他褚先生小时候自己酿酒,还是后来他管理好几个厂,都是把精益生产做到了极致。


每一家企业都可以精益生产的,无非就是出品内容经过了内部的讨论、审核、修改。


比如房地产营销,其实很多东西都是“磨”出来的,一般情况下(特殊个案别跟我掰扯),不断修改之后的内容,不会比上一版更差,那就是一种精益生产的进步。


企业经营有很多的哲学,这种东西网上一搜一大把,空话套话成片,听着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也不知道怎么贯彻下去。


也有很多兄弟和我交流企业管理与成长的经验,我自认为自己说的都挺“虚”的,对于对方而言,应该没啥用,他顶多记住一两个点,也只能管个把月,个把月之后会忘的精光。


差不多了,这篇文字已经超过3万字了。


我是上个星期开始写,第一天写了7000字,到了这个星期,因为有两个会议都改成了线上开会,自己在公司的时间多一些,就连着两天,窝在办公室写完了。


记得中考的时候,我估分,以为自己上不了高中,爸妈让我去学木匠,我说要去学瓦匠,因为木匠在室内干活,而瓦匠在室外干活。


可能瓦匠才能站的更高,看到更多的风景。


也只有瓦匠,才能经历人间风雨。


那时候,我立志成为一个“瓦匠作家”。


只是后来竟然考上了高中。


虽然经常写文章、写稿子,不过按照这3万字的量,我还是头一次完成。


没想到也挺快的。


就这么多吧。


找人吹牛去!


徐国传

2024年8月16日


(完)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仅为本号观点,力求客观,但买房还需自身多跑多看,本文内容可以参考,但不作为具体买房依据。


信玉堂地产
中国地产自媒体联盟成员。2016年博鳌地产年会唯一获奖网推单位,致力于中国楼市政策、行业分析、营销点评等,微公子坐阵等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