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图片来源于pixabay.com,感谢图片作者ractapopulous )
律师的忙碌问题,一直是智识君长期关注的主题,前期主要文章如下:
执业 I 漫谈律师的“忙”与“茫”
执业033 | 节奏:律师成长,需自带节奏,不能一路狂奔
执业037 | 不放过重要且不紧急的关键事务,避免陷入时间和成长稀缺执业041 | 要事第一:对于律师而言,摆脱低水平忙碌不仅仅是个时间管理问题
从律师的忙碌问题,可以引申出一个更深入的问题,即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不少律师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上产生不少困惑或焦虑。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累积,智识君逐渐认识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或许是一个伪命题,本文将就此展开。主要内容如下:
02 工作生活是二元割裂还是一体化
03 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事,还有按部就班的魔力
由于律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常常面临长时间的工作,高强度的执业压力,以及不断变化的执业需求。对于工作与生活,我们往往带着某种”非此即彼“的态度去看待,继而产生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1)优先级思维模型:其认为,工作与生活是一个优先级选择的问题,年轻时首要的任务,即全身心投入事业发展,期望通过事业的成功来取得更好的个人成功、更高的社会地位,以此反哺家庭。
(2)时间管理思维模型:其认为,工作与生活本质上是时间管理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精心制定并执行一份合理的时间表,以确保工作和家庭都能得到妥善安排。
(3)工作生活对立思维模型:其认为,工作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难以调和的冲突,因此真正的平衡难以实现。
在过往的思考和实践中,智识君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惑和探索,也或多或少采信或执行过前述思维模型。但目前,智识君对此有较高的警惕。是因为这些思维模型本质上都是将工作和生活二元割裂,而在二元割裂的前提下,都有其弊端。
比如:优先级思维模型,其弊端主要是二
一是让人产生“此消彼涨”的误解
我们经常看过一些企业家传记或所谓的成功学,提倡一种牺牲家庭、牺牲健康等等来实现事业成功的典型。但是,这种思维,传递着一种危险的信号,让人误以为只要牺牲家庭或健康就能够实现成功,或言之,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家庭及健康为代价,但或许真相是,二者可能并不能当然划等号,并且在牺牲家庭和健康的同时,个人更容易陷入困局。
二是让人有“反哺”的幻想
还记得《大话西游》里的一个场景吗?豆腐西施帮助“读书人“寒窗苦读,读书人喜中状元衣锦还乡,这或许是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种讲求次序稳定的关系构建。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或许仍抱持此类观念,认为只要事业成功了,家庭和健康的伤害是可以反哺弥补。但或许真相是,家庭和健康的伤害已成事实,事业成功于家庭和健康的恢复于事无补。
再比如时间管理思维模型。
智识君使用滴答清单APP进行工作和生活的时间管理,已有9年之久,从数据来看,已完成任务总数12250。但是,智识君丝毫没有在意前述APP中展示的Lv.10 “指点众生”的等级(这和大多数APP和游戏的心理激励机制是一样的)。事实上,在智识君看来,这仅仅是一个工具,或者说是一种习惯,远远上升不到工作和生活的探索层面。
但奇怪的是,有大量的书籍、课程或是APP在神化时间管理,针对处于事业焦虑的管理者、忙碌的上班族,甚至孩子(比如所谓”儿童时间管理的潜能开发“等等),这些所谓时间管理的技术,只是一个”术“的层面,解决不了工作和生活的根本问题,却被包装成解决人生难题的”解药“在市场上大肆横行。
至于工作生活对立思维模型,貌似与我们的体验接近,但本质上是一种悲观的看法,没有任何解决路径的探讨,与律师成长无益。
02 工作生活是二元割裂还是一体化
前述优先级、时间管理和对立思维模型,都有两个预设前提:一是我们需要做的事越多越好,二是工作生活是二元割裂的,我们需要去平衡。
于是乎,在我们身旁,处处是工作生活二元割裂后的平衡筹划、安排和策略,亦处处是失衡下的焦虑 、苦楚和困局。
我们习惯了快节奏,也习惯了在快节奏中陷入工作与生活的失衡困境。忙于职场,导致忽视家人陪伴,难以兼顾家庭;倾心于陪伴家人,又似乎无法应对工作挑战,会被外界(甚至包括家人)评价为缺乏事业心或进取心。
我们或许受困于古代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次序,又或许纠结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心理。在这种失衡的状态下,我们往往会得出“难以取舍”的感慨。
归根到底,工作与生活并非截然对立的两个领域,它们本就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与其执着于将二者划清界限再谋求平衡术,不如认真考虑做事本身。
很喜欢周国平老师在一篇散文中的提到的:
”人一出生,其实就是在往死亡的道路上走,所有的人都排着队慢慢往前走,道路的尽头就是人生的终点。这样的场景有点让人感到凄凉。这时,有些男女开口了,他们说反正都是要往前走,要走到那个地方,这中间我们说说话,玩耍玩耍,做做游戏吧。很多人觉得讲得有道理,便响应起来,于是整个队伍就充满了欢声笑语”。
吴军老师也在《见识》一书中提到“向死而生”的观点:
“活着总要做些事情,但是考虑到最终要死掉,并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能做。我的想法常常和别人不同,我是倒着思考该做什么事情的,或者说,向死而生”
这是对人生何其透彻的洞见。
03 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事,还有按部就班的魔力
人生的本质问题是什么?乍一听这个问题过于宏观和哲学啦。
智识君倒认为这是一个很基础性的问题。
吴军老师说过一句话(被智识君用于朋友圈封面):一个人既有目标,又专注当下;既为利益,又为分享;既活出高度,又不能没有色彩。
智识君的理解是:如果向死而生,就能长期、专注着做点有意义的事,也能适时、放松着做点有趣的事,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或许才是探讨工作与生活问题的根本。
(1)有意义的事:长期、专注去做
为什么比尔·盖茨为什么要成立盖茨基金会?
盖茨基金会公众号的宗旨是“秉承所有生命价值平等的观念,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抗击疾病、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来源于公众号),这个宗旨或许看起来过于宏观。但如果我们知道比尔·盖茨成立基金会的一个具体原因,是每年疟疾会带走35万儿童的生命,但相关研究投入还不到治疗秃头的20%时,我们或许会有比尔·盖茨一样的共情,和对这个宗旨的理解。
我们当然不如比尔·盖茨的能力及影响力,但芸芸众生亦可做对自己而言有意义的事。
而有意义的事,必然需要长期和专注去做。
比如:
律师,它既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份承载意义的事业。庞大、复杂且变化的规则体系,需要每一个法律人长期、专注地投入,进行专业知识及实务技能的积累。
在这一点上,对于目前很多法律咨询机构的业务模式,或者所谓的法律网红包装,它们依赖于数据分析和人力资本(很多不是律师),依赖于吸引眼球的包装和营销手段,提供的是一种短期的、浅层次、阶段性的服务。对于律师而言,该思考的问题不是与其竞争(在数据、人力资本和营销上我们或许是永远比不过的),而是回归到法律专业和实务技能的基础能力上的锤炼上来。
(2)有趣的事:适时、放松去做
除了有意义的事,律师还得做有趣的事。
为客户解决复杂的法律问题时,律师需要的是严谨、正式的形象。但法律纠纷的解决,不是冰冷、刻板的,即使是一项公司并购业务,也有背后的感情的因素所在,比如:创始人的情感、管理层的诉求、员工安置的权益保障等等,这里还需要律师的共情。
因此,对于律师而言,不能陷入法律的教条当中,要有对规则的理解力,也要有对规则应用之外的理解力。
适时、放松去做有趣的事,对于律师而言,暂时放下工作的压力,陪伴家人,不仅是一种生活调剂,也是拓展视野和理解力,增加阅历多样性的一种方式。
比如:
智识君近半年开始习惯周末带家人去走各种步道,包括城市中的步道和自然步道,主要是为缓解工作日时间的运行不足。
在步道快走的过程中,智识君体会到很多平时不曾留言的风景和细节问题,包括:我们去半山崖线步道行走,确实没想到几年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会这么大,通过串联多个城市景点,完成了文化和旅游的城市更新。
在看风景的同时,智识君想到《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第4条的内容——完善生态功能、保护修复绿地绿廊绿道、完善人文功能、积淀文化元素魅力。也能体会到每一份为政府、国有平台公司审查的协议背后,其实有着比法律服务更广阔的意义。
法律很冰冷,但法律背后的保障机制和现实应用却很鲜活。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是一本谈跑步也在谈人生哲学的书籍,施小炜的翻译文学性很强。
(3)你想不到的“按部就班”的魔力
按部就班,最早出自晋·陆机《文赋》,意思是:按一定步骤、顺序进行(引用自百度百科)。在我们通常的语境中,这是一种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的成语。
但在智识君近几年的执业思考和行动中,“按部就班”反而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和职业态度。
比如:
当我们选择了按部就班,就会严谨、细致地完成每个法律任务的案件调查、证据收集、法律分析以及策略制定,而不会随性地以为自己单凭庭审上的临场发挥能出奇制胜。
当我们选择了按部就班,对于某个新兴的法律服务领域,就会去长期投入、理解和研究这个新兴法律服务领域的基础常识,关键难点以及输出成果等等,而不会盲目地相信短期弯道超车,或盲目考个认证,或迷信搭上风口业务等等。
按部就班,其魔力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要化,将混乱的线索条理化,让律师不会盲目陷入其中,而是有步骤梳理和分析,保持冷静和理智。
其实按部就班一样能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智识君的日常生活当中,都会有一种固定时间的安排,比如:
每日:早上0.5-1小时的写作,晚上0.5-1小时的阅读
每周:家庭羽毛球训练、家庭徒步、家庭观影
夏季:户外、露营、漂流
短期休假:高铁旅游
长期休假:自驾旅游
每年:做一次属于自己的课程
这些固定时间的安排,能够保证智识君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有特定的时间完成个人的提升、保持健康、陪伴家人。
这就是吴军先生所说:既活出高度,又不能没有色彩。
END
作者介绍
作者:朱 幸 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律师 (智识君)
「执业 主要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