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好家伙,我在单位干了这么多年,真是见识到了不少有意思的事儿。要说单位里最值得琢磨的,那就得数人情世故了。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我的一点小体会。
你猜怎么着?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规律:在单位里,越是沉默寡言的人,反而越让人捉摸不透,也就越不敢随便得罪。那些成天嘴巴没停过的,反倒容易被人看扁,甚至还有可能被欺负。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了咱们单位的两个人——老王和小李。
老王啊,那可真是个老油条。
整天一副笑眯眯的样子,说话轻声细语的,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啥。
问他意见,他就笑笑说:“这个嘛,还得再琢磨琢磨。”你要是想从他那儿套点话,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这老王深不可测,背地里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深海大鱼”。
再说说小李,这孩子刚来单位不久,一天到晚叽叽喳喳的,啥事儿都爱发表个意见。开会的时候更是活跃,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倒出来。刚开始大家还觉得这孩子挺上进的,可时间一长,就觉得他有点儿“没谱”了。
有天开会,领导提了个想法,小李立马跳出来说这个方案不行。
哎呦喂,你猜怎么着?
领导当场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小李啊,你刚来不久,有些事情还不太了解,要多听听其他同事的意见。”这下可好,小李直接被打回原形,脸都红到脖子根了。
老王呢?人家就坐在那儿,笑眯眯地看着这出好戏。等领导问他意见的时候,他就轻飘飘地来了句:“领导的想法很好,不过具体实施可能还需要再细化一下。”瞧瞧,这话说的,既不得罪人,又给自己留了余地。
经过这事儿,我可算是开了眼了。在单位里,真不是你说得多就有用。反而是那些不显山露水的人,让人琢磨不透,反而更有分量。
你可能会问,那咱们平时工作该咋办?总不能一声不吭吧?
嘿,这就说到点子上了。关键是要学会“说”和“不说”的分寸。
1.少说自己的隐私。单位里的人际关系复杂,你今天跟这个哥们儿絮叨两句,明天没准儿全单位都知道了。所以啊,自己的私事还是藏着掖着点好。
2.多听少说。这可不是让你变成哑巴,而是要学会“竖起耳朵”。你听得多了,自然就知道该说啥、不该说啥。
3.说话要留余地。就像老王那样,说话不要太绝对。“可能”、“也许”、“再研究研究”这些词儿啊,可都是保命的法宝。
4.该出头时就出头。要是真遇到了原则性问题,该说还得说。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最好私下跟领导沟通,别像小李那样没轻没重的。
5.学会借力。有些话你不方便说,可以找个关系好的同事帮忙传达。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不会直接得罪人。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一句老话:沉默是金,可不是让你真的一言不发,而是要学会用“沉默”来表达。
在单位里混,最怕的就是被人看透。你越是神秘,别人越是猜不透你的底牌,自然就不敢轻易招惹你。反之,你要是把自己的底儿都亮出来了,那可就任人宰割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么做的目的可不是为了耍心眼儿。咱们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踏踏实实干事儿。这些小技巧呢,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在单位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送大家一句话:在单位里,要像雾一样神秘,像水一样灵活,像山一样沉稳。这样,你才能在这复杂的环境中站稳脚跟,慢慢发光发热。
记住啊,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学会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你在单位里的日子肯定会好过很多。加油,相信你们都能成为单位里的“深海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