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你可以低调,但关键时刻必须展现实力
职场生存,我们常常被告诫要谨言慎行,处事低调,不要太过张扬。但如果一味恪守这个准则,很容易沦为默默付出的老实人,同事轻视,领导也不会赏识。
那么什么情况该忍耐?什么时候该出手?出手时又该如何把握?我最近研读了一本历史著作《门阀》,从主人公王导的故事中找到了启示。他堪称是官场中的佼佼者:才华横溢却性情温和,锋芒内敛却气势不凡。
很多人可能对他不太熟悉,但他的家族被誉为"华夏第一",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官宦世家——琅琊王氏。
他们家族出了50多位宰相,25人担任吏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部级干部),担任五品以上官职的,相当于现在地级市一把手级别的,多达161人。
"旧时王谢门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指的就是王导家族。
王导本人更是担任宰相三十载而不倒。
他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成就的呢?
七个字道尽真谛:成大事者,慢半拍!
众人争抢的机遇,宁可慢一步,也不要抢先动手
有时看似绝佳的职位空缺,反而不要过于积极。
因为只要是大家都看好的位置,必然牵涉复杂的利益关系,内部竞争必定激烈。
要么上级早已内定人选,只是摆出民主的姿态,你贸然争取反显得不懂规矩。
要么得不到职位不说,还得罪了单位所有有实力、有抱负的同事,今后做事更加困难。
看看王导,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动荡、危险的魏晋时期,帝王、诸侯、将领、豪门都在争夺中原这片沃土。
最终自相残杀,力量耗尽。
而王导呢?
当所有人都在觊觎中原时,他却发现长江以南无人关注,于是说服一位藩王渡江南下,开拓新的疆土,最终建立了新的王朝。
有时转换思路,或许就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面对争执慢半拍,不要把每个人都视为对手
很多有才干的人往往有个通病:好强,容易冲动。只要意见相左,就认为他人是在针对自己,别有用心。很容易把自己孤立,不仅事情办不成,自己每天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其实大部分时候,并非所有人都是善意的,但也不是人人都怀恶意。
不是所有人都支持你,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你。
王导带领家族南迁江东时,遇到了当地豪族的排斥。
他们不欢迎北方这些移民来争夺土地、房产、人才等资源。
当时一同南下的人就认为,这是根本性矛盾,无法调和,必须准备应战。
但王导却说不急于下定论,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说不定他们中间就有支持我们的。
事实证明,经过深入了解,江东内部确实有一个家族与其他家族不和,王导就拉拢这个家族,借他们的名义对付其他家族。
这样既削弱了江东势力,又避免了南北对立。
北方移民才得以在江东站稳脚跟。
遭遇不公慢半拍,不要自怜,不要嫉妒
投资大师芒格说过:有两件事绝对要避免,第一,永远不要自怜;第二,永远不要嫉妒。
不公平的事情总会发生,你辛苦准备的材料,负责的项目,功劳被领导、同事抢走。
年终评优,明明你最出色,但奖励却给了领导的亲信。
很多人就会觉得委屈,为什么会这样,太不公平了,要么抱怨连连,要么直接放弃。
这样即使你再有能力,承受不了委屈,容易自暴自弃,必定难成大事。
王导和他的家族在协助藩王在江东站稳脚跟,称帝建国后,立即遭到了皇帝的排挤。
因为他的功劳太大,皇帝心生忌惮。
其他人都替王导不平,王导怎么做呢?
步步退让,降我的官职,我接受。
排挤我的人,我忍让。
正常工作,面带笑容,看不出一丝怨恨。
为什么呢?因为总觉得自己受委屈,除了消磨自己的斗志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形势不利时,该退让就退让,该隐忍就隐忍,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表面退让,暗中强硬
前面几点强调的是王导的从容、忍耐、等待。但他能忍受皇帝的过河拆桥,并非因为他性格软弱,一味追求和气生财。这种讨好型性格,同事会觉得好欺负,领导会觉得难堪重任。
王导绝非此类人物。
他之所以忍让,实际是为了激发另一个人行动,他的堂兄王敦。
王敦与他一同南下,辅佐皇帝,如今掌握军权。
皇帝步步紧逼,王导步步后退,性情暴躁的王敦终于忍无可忍,给王导写了一封信,要讨伐皇帝。
王导是怎么做的呢?
将信原封不动地退还给王敦。
一言不发。
这是什么意思?
默许了王敦的起兵。
有趣的是,当王敦起兵,攻入京城时,王导依然保持和气,带着全家去向皇帝请罪:我对此事毫不知情。
但道歉归道歉,也不批评自己的堂兄。
你看,这就是王导的为人处世之道,平时温和谦逊,不争不抢,但一旦出手,就必定致命,直击要害。
《门阀》这本书我读得津津有味,十几万字,三天就读完了,史料翔实,却读来如小说般精彩。
特别是王导这个人物,深藏不露。
作者潜心研究魏晋史十余年,在《门阀》中总结,王导的为官之道,核心就是以静制动,以慢胜快,以柔克刚,最终达到"不与人争,天下无人能与之争"的境界。
建议在体制内工作的朋友们阅读此书。尤其是近几年经济下行,竞争激烈,似乎付出越多,回报越少,这时候就要注重提升内功,修身养性,而阅读历史,正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