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采 LU STYLE
北京朝阳区曙光西里甲5号院A1楼
人生海海,潮起潮落。
南方的海跟北方的海,
到底有着怎样不同的澎湃情绪?
鲁采的开海季,值得采撷。
踏浪而行的人们,
究竟能从大海中获得什么?
我们不妨先来掉个书袋。
约2500年前的,山东的儒家学派奠定了中国饮食注重精细的开端,因地制宜地使用食材的同时设定了新的审美方向。鲁菜,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的自发型菜系(相对于淮扬、川、粤等影响型菜系而言),它是北方菜的代表,也是中国家常菜的基础。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最见功力的菜系,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代表。
我的生活方式远古导师/精神icon张岱在他的《老饕集序》中提到:中古之世,知味推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细”二字,已得饮食之微。至熟食,则概之失饪不食;蔬食,则概之不时不食。四言者,食经也,亦即养生论也。
如果你觉得古代人离我们生活太远,也太矫情的话,那么不妨来看看历史学家钱穆老师的话,他说:“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遇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
儒家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就像孔老师其实不仅仅是个学者,同样是个大美食家,那么绵延至今的话,鲁菜应该进化到什么程度呢?在我看来,大抵应该就是鲁采的样子了。鲁采,作为北方人宴请的最高规格,一直都有自己最忠实的拥趸,上一次来还是牡丹花开的季节,一晃又到了北方开海的日子。
在南方生活的这两年,到了开海季,总是会莫名的期待。其实对于海岸线上居住的人而言,并不缺海鲜,哪怕是在封海的日子,也是可以吃到海钓的食材。反而是到了临近的日子,顺着海岸线仿佛潮汐一般,渐次迎来开海的日期。
与我而言,这是大自然赠予的仪式感。
我总是想踏浪而行,跟随渔船一起驶向大海的深处,带着一船的渔获归来,同样是丰收的喜悦,不同于土地跟山峦,而是来自于大海。我出生的城市有一条河,被唤作海河,就像“后海不是海”一样的,没有波澜壮阔,河水绵延,水面平静。
从我住的地方,想最快看到海有两个地方,驱车只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就能抵达福建平潭或者长乐,或者搭乘特快列车前往厦门,一个半小时就能看到闽南的海……就在一个月之前,我忽然就想去看北方的海。
我甚至没有去海边,听了很多关于大海的故事,海边的音乐节,夜晚的焰火还有坐着快艇出海,都是听来的。那片海就像是一块琥珀一样,我远远地看了几天,一个人的无声旅行。
我甚至都没有好好地吃一顿街边的海鲜大排档……
直到,等来了鲁采的开海节。乘龙开海,人生当采。有种波浪壮阔的确是北方才会有的,从温暖的夏天回到初冬的北京,还好有山东人的热情在。
汪智杰,鲁采创始人,他说他来自山东莱州。我忽然想起我远在柏林的闺蜜,作家春树也是莱州人,等她回北京,我一定要带她来这里吃饭。汪总,有种山东人特有的亲近感,早年间的净雅也是他最初参与创始的。
了不起。那么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我们到底吃了些什么……
02.
这是极好互动的一道,因为光是根据配色来猜食材这一块就是最好的破冰,几乎每个晚宴上第一次认识的人,也都是从这里展开话题。而新升级的这个版本的确是让人开始痴迷中国色彩的开始。但凡你曾来过鲁采,就一定会对这道大煎饼记忆深刻。这几乎是桌桌必点的,因为与我而言,这就是山东文化中最显著的体现——包容、融合以及匠心,当日开海节发布的新版本,的确是美到有点不可思议。加里曼丹岛,世界第三大岛,被称为“地球之肺”,世界上最古老的热带雨林之一,1.4亿年的原始森林,是这盅小仙炖的原材料来源。全部甄选自加里曼丹岛卡普阿斯河流域的钻石产区。这里被称为“金丝燕的天堂”。有没有看到那个拉丝儿?这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第一次实名制感受到了这种感觉。只有冰糖跟燕窝,贵妇的快乐,我们终于在这场晚宴中感受到了。前菜的部分,总是开胃的,黄鱼的气息是清新爽利的,搭配鱼子酱,还有驴腱的加入,各个层次的口感都变得很丰满。有一种让人继续一探究竟的愉悦感。这是我很喜欢的鸡汤汆海蚌的鲁菜版本。我很喜欢的作家李舒老师就坐在我的对面,几乎一整餐,我们都在聊相关的食材的使用,青花椒跟青胡椒其实很好分辨,前者是有一股子的精油感,然后青胡椒确是特殊的香气,不会抢到清汤的鲜度。汤头足够热,这样才能保证冲到汤碗内温度依然够高。清高汤非常之高级,搭配蚌仔的脆爽,令人欢愉的一道。如果只让你选一道菜代表山东,除了大煎饼之外大概率就是葱烧海参了吧。曾经在民国美食记中看到了太多关于葱烧海参的远古八卦,大饭庄子比赛这道菜,当然在北京,然后各有各的招数,最后花落一间鲁菜馆子,因为他们并没有用京葱,而是用了山东的大葱。正是映衬了前文所提到的不时不食,而且对于在地食材的合理运用是非常之重要。我对于葱烧海参爱得深沉,一种不可明状的爱意。这道菜简直就是好吃到不讲理的那种。对于北方靠海的人来说,这就是一道再家常不过的菜式,却是那种可以引经据典到鲁菜教科书的那种出品。我有多喜欢呢,喜欢到我甚至可以不用吃虾的地步,我只要吃里面的胶东白菜就好了。从小到大,我对鱼没有什么太大的感情,但是对虾/蟹/贝壳确是那种往死里爱的那种。对于虾来说,我最爱的是虾脑,至于说虾肉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因为精华都在虾脑跟虾壳之中,这道简直就是让我重温了这一切的美好。厨师推着一辆梭子蟹就上来了,然后我其实很想说——要不然就放在我旁边就好了!一座蟹山。跟林局和李舒老师就开始聊今年刚刚吃到的蟹,我曾是一个大闸蟹的拥趸,但是近两年来,我却越来越爱吃梭子蟹。应季的梭子蟹能给你带来的是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完全来自于大海,似乎还能感受到来自大海的气息,潮起潮落的起伏中,心生感激……毕竟要蟹蟹你。开渔季的重头戏,应该就是鲁采的看家菜——胶东大刀鱼,别说你了,我都没见过这么大的刀鱼。真的是让人垂涎的那种存在。这种架势真的是太久没见过了,还得是鲁采。依然是熟悉的酱焖,每一口都让人想起来带鱼的天花板,也就这样了吧。
就像很多人喜欢爬山,在登山中可以看到山峦的起伏。而在海边,感受到的则是潮起潮落。山海之间,讲的都是人间的故事。当你用上帝的视角去看待事物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你我不过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的微尘。仿佛眼前的开海节,能抓住的是眼前以及盘盏之中的片刻欢愉。鲁采,做到了,一间来自山东的餐厅,扎根在北京,带来的却千百年的儒家文化以及对于美学的坚持。中国菜的未来到底在哪?这问题我没法回答,但是于我而言,是这一餐餐的菜来构筑起来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张岱老师多少年之前就见过这样的话……好了,期待下一次的相遇吧,我想要吃梭子蟹放题!▼
作者 Xingna。生活方式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