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商品之一,通常被认为是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商品,它是全球数十亿人的核心饮料,近年来我们国内消费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对它的需求,然而咖啡产量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前段时间和身边的朋友们聊到最多的话题就是关于生豆价格上涨的事情,在朋友圈也经常能看到一些业内人士对市场前景和消费力方面的担忧与无奈。我们都知道在去年11月的时候发生重大的事情,那就是商品市场上阿拉比卡咖啡的价格创下了近50年来的新高,价格达到了惊人的每磅3.31美元,这是自1977年以来的最高价。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也发现在最近几个月的探店当中就已经感受到一些咖啡馆的价格“被迫”上涨,例如一杯alo的热美式也要40+以上的价格了,还有一些秘鲁瑰夏、也门的乌黛妮,这种看起来风土决定其风味其实还蛮口粮感的,但实则生豆也是贵到离谱和令人咋舌。甚至很多官媒都下场来说了,这种全球价格上涨是透明的,也是短期内不可能回缩的事情。
与可可一样,咖啡也生长在相对狭窄的热带地区,主要生产国包括巴西、越南、哥伦比亚和埃塞俄比亚等。这种集中性使其特别容易受到不利天气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在巴西和越南,这两个国家的咖啡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6%。其实早在疫情之初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相关咖啡种植地源头的消息,指出在气候变化和一些社会因素影响之下,就造成会存在今天逐步推导至终端消费者开始有了涨价的感知。尤其针对那些咖啡种植大区,例如越南和巴西的恶劣天气是主要因素,其中我们都知道巴西是阿拉比卡咖啡的种植大国,他们在2024年也经历了70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随后又下了大雨,这导致人们担心明年的产量会下降;与此同时,罗布斯塔咖啡的主要种植国之一的越南也已经连续三年经历了类似的低产量,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紧张,这导致罗豆的价格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另外要提到的就是社会因素了,例如在美国这次总统大选之后,因为当选总统关于无差别关税的言论就让不少咖啡业内人士呈现过度购买的状态,所以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咖啡全球价格也会受此社会因素产生一些全球性的变化,现在全球真的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我们也不能忽视他国一些相关动作,其实也都或多或少在影响着全世界。总体而言,阿拉比卡咖啡的价格在2024年已上涨72%,针对巴西恶劣的天气引发了人们对2025年阿拉比卡咖啡的严重担忧。
我觉得自己作为消费者,其实在很多时候也努力修正一些对于价格敏感方面的“脱敏”。换言之,曾经自己豪言壮语地觉得20-25元的美式没有问题,可40+的美式就有问题了。其实问题的核心是我们固有对于价格应有的水平已经建立了一些公允性的认知,当这种认知要逐步被打破的时候,势必会面对一些情绪阵痛,这不单纯是钱包保不保得住的问题,而是你如何新一轮的看待咖啡风味和价格之间定义的价值感。我觉得某种“无力”,其实说的是对于这种体感上的不知所措吧。
其实就从业者角度来说,他们也会觉得很无奈,一支豆子似乎在消费者眼里,他们只会为风味优劣、高级与否来与价格产生直接关联,这当然无可厚非。然而咖啡是天然有着很重要的一部分属性,那就是它是“靠天吃饭”的农作物,在农作物面前每一棵咖啡树都是平等的,老天爷不会因为它风味够好就放过它,也不会因为那个地方风土平平就让它不受气候影响。所以从业者到底如何做出选豆抉择,这本身增加了思考成本,同时也将产生新一轮的市场洞察。
关于这个话题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互动一下吧,如若你是从业者可以聊聊你对目前店内豆子定价的看法和你的一些担忧,如若你是爱好者,那么在现在选购豆子或者探店的时候,是否也感受到了类似的无力感呢?